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古迹史话:元代起,钟鼓楼司时在中国建立了报时制度

北京古迹史话:元代起,钟鼓楼司时在中国建立了报时制度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都城钟鼓楼”则主要用于城市报时,制度正式形成于元代,明朝都城的钟楼和鼓楼高大雄伟,将钟鼓楼建筑推至顶峰。无论是“宫城钟鼓楼”,还是“都城钟鼓楼”,都与报时密切相关。钟鼓楼作为司时建筑的出现,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息息相关。钟鼓楼司时是由一套系统的器具组成的,其中鼓楼上设铜刻漏及二十五面更鼓,钟楼悬挂报时铜钟。

北京古迹史话:元代起,钟鼓楼司时在中国建立了报时制度

相伴紫禁城的营造,在北京南北中轴线之北端,修建了南北两座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楼鼓楼,合称钟鼓楼。钟鼓楼相距百米,相对而立,相视而鸣,作为明清两代北京城的报时中心,击鼓鸣钟,开启了一座城市的作与息。如今,钟鼓楼依旧屹立在紫禁城之北,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相映成趣,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成为古都风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叙述着老北京的皇城记忆。

中国古代都城的钟鼓楼,可分为建于宫廷内的“宫城钟鼓楼”和建于城市中心的“都城钟鼓楼”。自秦汉以来,先后出现过谯门、谯楼、丽谯、鼓角楼、鼓楼等建筑及钟鼓漏等报时之器。随着都城制度的不断完善,“宫城钟鼓楼”制度首先在曹魏邺城中产生。此后,“宫城钟鼓楼”制度不断完善,除报时外,还在重大活动中作为节制礼仪之用,一直沿袭至明清时期。而“都城钟鼓楼”则主要用于城市报时,制度正式形成于元代,明朝都城的钟楼和鼓楼高大雄伟,将钟鼓楼建筑推至顶峰。

无论是“宫城钟鼓楼”,还是“都城钟鼓楼”,都与报时密切相关。钟鼓楼作为司时建筑的出现,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息息相关。汉代的城市,被棋盘式的街道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将若干封闭的居住区作为“里”,将商业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区域作为“市”,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里坊制”格局。“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为满足宵禁管理所需,原本作为乐器的钟和鼓开始作为报时之用,也便有了“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唐代实施晨钟暮鼓报时制,鼓响,城门关闭;钟鸣,城门开启。唐代李咸用《山中》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宋代陆游的《短歌行》也有诗句:“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元营建大都时,从城南正门丽正门到中心阁,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直线,宫城的主体建筑均以此中轴线向两侧均衡展开。元大都内,中心台、中心阁以西建有鼓楼,以北为钟楼,相对屹立,钟鼓报时。

有元一代,鼓楼曾先后两次毁于大火。关于钟楼的情况,则史料记述不详。明朝初年,即使元代的钟鼓楼依旧完好,在轰轰烈烈的“削王气”运动中,作为元代遗迹的钟鼓楼也难逃被拆毁的命运。

明成祖朱棣营建紫禁城时,在元代中心阁的位置建造了鼓楼,向北约百米处建造了钟楼,使钟鼓楼屹立于城市的北端,作为北京城的制高点,守候着这座重拾首都身份的城市。朱棣建造的明代北京城,布局以象征皇权至上的紫禁城为中心,由一条中轴线穿越紫禁城贯穿南北,将城市分为左右对称的东西两部分。这条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都城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分配的依据,长近八公里,从南向北依次坐落着永定门、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午门、故宫三大殿、神武门、景山等,最北端就是钟鼓楼。

古人将一日分为十二时,又将黑夜划分为五个相等的时间段,每更即为一个时辰:定更又叫起更,对应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二更为人定亥时(21时至23时);三更为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四更对应鸡鸣丑时(1时至3时);五更又叫亮更,对应平旦寅时(3时至5时)。报时建筑钟鼓楼内,击鼓定更,撞钟报时,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劳作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钟鼓楼司时是由一套系统的器具组成的,其中鼓楼上设铜刻漏及二十五面更鼓,钟楼悬挂报时铜钟。它们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据《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鼓楼在金台坊,旧名齐政,上置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铙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时增添,冬则用温水。”

根据史料推测,为使滴水速度均匀,计时准确,鼓楼的铜刻漏采用多级刻漏的方式,共设有四级漏壶,上下串联,逐级向下滴注。漏壶旁立一铙神,利用水动力与机械原理相结合,每刻钟铙神自动击铙八下。鼓楼上的二十五面更鼓中,一面为主鼓,直径一点四米,由整张牛皮蒙制,其余二十四面群鼓依据中国农事二十四节令而设置。鼓手们听到铙响后击鼓定更,钟楼内的人听到鼓声后则撞钟报时。

钟楼内的报时铜钟重达六十三吨,悬挂于楼顶木架上。钟体总高七点零二米,钟身高五点五米,钟口直径三点四米,钟壁薄处为十二厘米,最厚处为二十四点五厘米。据史料记载,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采用泥范铸造工艺,挖掘地坑,用草木灰和三合土造出巨大的芯并烧成陶范,再一圈圈做好外范,中间沿槽道注入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融化的铜水,铸成大钟。大钟钟声悠扬,圆润浑厚,“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这口巨大的铜钟至今仍留存于钟楼内,是中国现存铸造时间最早、重量最大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

一口声震京城的铜钟,虽高高在上,却并未由皇家独享。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时间却给了平民百姓空前的平等。司时的钟声响起,关乎帝王与百姓的起居作息,日日相伴。正是这种日日相伴且切实的作用,使百姓对铜钟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便在民间流传起一些有趣的传说。

相传,钟楼上最初悬挂的是一口铁钟,但皇帝希望换成象征皇权的铜钟,而且是一口举世无双的大钟,于是下令重新铸钟。铸造一口异常巨大的铜钟并非易事,一批铸钟高手随即被召至京城,但耗时三年仍未铸好。皇帝听闻后勃然大怒,将皇家监工处斩,并限令工匠们在八十天内铸好新钟。工长华严带领工匠们一直不曾松懈,但因为钟体巨大,始终未能成功。华严收工后回到家中也是寝食难安。十几岁的女儿华仙与父亲相依为命,看到父亲为铸钟的事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心里充满了担心,劝慰说:“爹,您别着急,等火候到了,钟自然就能铸好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华严恍然大悟:“我怎么忽略了这个基本的问题?这么巨大的铜钟,是要更高的炉温才能铸成啊。可是,提高炉温谈何容易啊!”八十天很快就到了,在限期的最后一天,皇帝派来的大臣也来到了现场。华严带领工匠们开炉融化铜水,炉温依旧上不去。就在众人愁眉不展之际,小华仙从人群中走出来,远远望了一眼父亲,随后疾步奔向炉边,纵身跳了进去。华严急忙伸手去救,却只抓住一只女儿脚上的绣花鞋。只见炉内瞬间火苗迸发,铜水翻滚,华严泪流满面,大喊一声:“铸钟!”铜水流入槽道,铸成了一口前所未有的大钟。“古钟之王”被悬挂于钟楼之上,每日定更报时,守护京城。为铸钟而献身的华仙姑娘,被世人尊称为“铸钟娘娘”,并在钟楼不远处的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www.xing528.com)

有明一代,北京钟鼓楼几经焚毁与重修,又在清代重建,遗留至今。据清乾隆《御制重建钟楼碑记》记载:“皇城地安门之北,有飞檐杰阁翼如焕如者,为鼓楼。楼稍北,崇基并对峙者,为钟楼……二楼相望,为紫禁后护。”

鼓楼是一座建在高砖台上的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四米,楼高四十六点七米。台上建有两层砖木结构殿楼,面阔五间,三滴水歇山式屋顶,灰瓦绿琉璃剪边,檐下施以彩绘。殿楼一层采用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墙身各设券洞一大二小三座,东西墙身各设券洞一座,并在东北角设立登楼小券门,进入券门有梯道。蹬楼石阶梯倾斜四十五度角,共六十级,然后转弯向西,有石阶梯九级,到达殿楼二层。台阶的级数并非随意而设。六十代表古代纪年的周期,六十年为一轮回;九则寓意九五至尊、至高无上。殿楼二层大厅,便是明清两代存放二十五面更鼓的所在。整个建筑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雄伟而壮丽。

钟楼原为木结构,因历经雷火焚毁,清代重建时改为砖木结构。不仅可以防雷火,也与木结构的鼓楼形成鲜明对照。钟楼通高四十七点九米,下部为四方而高耸的砖台,四面各辟一座巨大拱门,台顶围以城垛。台上钟楼为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建筑,四周环绕石质栏杆,墙身设有拱门及拱窗,屋顶覆以重檐歇山灰瓦绿琉璃剪边。钟楼砖台东北角设立登楼小券门,进入券门经石阶梯七十五级,便可登临钟楼。钟楼建筑结构独特,不仅素雅俊秀,而且兼顾了声音的传播功能,成为北京古迹中独具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钟楼四周有围墙,围墙正南向中央辟有大门,为三联门结构,中门内矗立着乾隆十二年“御制重建钟楼碑”,详细记载了当年重建钟楼的情况。

鼓楼

鼓楼与钟楼相映成趣、和谐而立,建筑学家梁思成如是描绘:“鼓楼是一个横放的形体,上部是木构楼屋,下部是雄厚的砖筑……钟楼的上部是发券砖筑,比较呈现沉重,所以下面用更高厚的台,高高耸起……它们一横一直,互相衬托出对方的优点,配合得恰到好处。”

清代钟鼓楼的计时仪器由铜刻漏改为时辰香。时辰香又称为更香,专为计时特制。香盘成圆盘,上面刻有与时辰相对应的刻度。刻度处挂有小金属球,由金属圆盘承接。当更香燃烧至刻度处,金属球掉落至圆盘中,发出清脆的响声,是为报时,鼓手即可击鼓。

有清一代,钟鼓楼的报时方法也有所变革。按照清朝的报时规则,定更和亮更时,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四更时,只撞钟不击鼓。及至乾隆朝,报时规则去除了二更至四更的报时。击鼓撞钟的方法十分讲究,鼓和钟都是先快击十八下,再慢击十八下,快慢相间计六次,共一百〇八声,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古人以一百〇八声代表一年,据明代《七修类稿》记载:“扣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正因如此,钟鼓楼的钟声与鼓声恰好为一百〇八声。

欧洲的钟表技术飞速发展,在明代末期传入中国,逐渐进入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削弱了钟鼓楼报时功能的重要性。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除帝号,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皇宫。伴随着封建帝制的彻底铲除,钟鼓楼从这一年开始不再承担报时功能。一座封建王朝的司时建筑,在新的时代里,不仅没有了曾经的功用,也失去了对于皇权的象征意义。

1924年,鼓楼改名为“明耻楼”,陈列物证,展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罪行,警醒国民勿忘国耻。1925年,鼓楼设立京兆通俗教育馆,并开设电影院。1949年后,鼓楼曾成为东城区文化馆的馆址。1957年,钟鼓楼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钟鼓楼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大规模修葺。1987年,鼓楼对外开放。1989年,钟楼开始接待游客参观。1996年,钟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