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古迹史话:明十三陵,完整介绍百里陵墓群

北京古迹史话:明十三陵,完整介绍百里陵墓群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西北部的天寿山是明朝皇帝的墓葬所在地,因为这里长眠着明代的十三位帝王,所以,天寿山陵墓群被称为“明十三陵”。明十三陵绵延百里,分布于天寿山的盆地之中,包括十三座皇帝陵、七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明帝国自明太祖朱元璋灭元立国,至明思宗朱由检自杀亡国,前后二百七十六年,共经历了十六位帝王,然而,北京的天寿山却只有十三位帝王的陵墓。长陵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皇陵,始建于1409年。

北京古迹史话:明十三陵,完整介绍百里陵墓群

北京西北部的天寿山是明朝皇帝的墓葬所在地,因为这里长眠着明代的十三位帝王,所以,天寿山陵墓群被称为“明十三陵”。明十三陵绵延百里,分布于天寿山的盆地之中,包括十三座皇帝陵、七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前后二百三十余年间,埋葬了包括从迁都北京的永乐大帝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内的十三位明朝皇帝,以及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和一位太监。十三陵陵区周围群山环抱,皇陵均依山而建,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蜿蜒而过,是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整个陵区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天寿山有幸,相伴帝王左右,与他们一起名传千古。

明帝国自明太祖朱元璋灭元立国,至明思宗朱由检自杀亡国,前后二百七十六年,共经历了十六位帝王,然而,北京的天寿山却只有十三位帝王的陵墓。个中原因,只有明王朝自己可以给出答案。

明朝于1368年建国,1421年才由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这之前的五十三年里,明帝国的都城是南京。1398年,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精彩绝伦的一生,与马皇后合葬于南京钟山南麓的孝陵。

朱元璋驾崩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建文帝。然而,建文帝仅仅在位四年,就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赶下了皇位。1402年农历六月,燕王军队攻入当时的首都南京。在混战中,南京皇宫突然燃起了熊熊烈火。大火被扑灭后,人们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尸体。据记载,这几具尸体中并没有建文帝朱允炆。从此,建文帝的下落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之谜,至今,史学界对此仍无定论,建文帝的陵墓更是无迹可寻。

燕王朱棣发动内战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登基为帝,并于1421年把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四年后,戎马一生的朱棣病逝于征伐蒙古的途中,死后葬入十三陵的长陵。

长陵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皇陵,始建于1409年。修建北京紫禁城的同时,朱棣就开始在距紫禁城五十公里的天寿山上为自己修建陵墓。长陵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陵区四面环山,绿树葱郁,南面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天然门户。陵区前奔流不息的河水自西向东而去,就如一个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皇陵。

长陵陵园规模宏大,建筑气势宏伟,用料十分严格考究,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才告完成,可见陵园施工的精细与工程的浩繁。

长陵的祾恩殿是祭祀朱棣及其皇后的地方,整个殿宇建筑在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三层台基之上。殿内用金砖铺地,六十根直径一米、高十几米的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金丝楠木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材,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金丝楠木是皇家的专用木材,民间百姓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逾越礼制而获罪。在支撑祾恩殿的重檐金柱中,最大的一根高十二点五八米,底径达到一点一二四米,为世间罕见的佳木。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九五至尊”的至高无上地位。

整个长陵,从精心设计的地宫到规模宏大的地面建筑,无不体现了皇家陵墓的气势与庄严。历经六百年的风雨沧桑,长陵依然保存完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代闻名世界的有为君主的陵寝,长陵以它辉煌的建筑艺术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游览。

从朱棣葬入长陵开始,天寿山便以它依山傍水的独特魅力成为明朝皇家陵园的最佳选择。历史上,在北京执政和生活的明朝帝王一共有十四位,然而,明十三陵里只有十三位帝王,那位死后没有葬入明朝皇陵的帝王便是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作为皇帝,在中国的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名气,这从他的庙号——代宗,就可以看出他的历史地位。而这个“代宗”的庙号还是在明朝灭亡之后的南明弘光时期加入的,也就是说,在朱祁钰死后很长一段时期,这个曾经的大明皇帝是没有庙号的,没有庙号就等于没有做过皇帝。一代帝王,死后竟然有如此遭遇,如果朱祁钰泉下有知,不知有何感受。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个儿子,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1428年出生于北京。1435年,明宣宗驾崩,葬入十三陵中的景陵,此时的十三陵中已经有了朱棣的长陵和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朱瞻基的逝世,宣告了大明“仁宣盛世”的终结。宣宗长子朱祁镇即皇帝位,时年七岁的朱祁钰被封为郕王。

历史上的朱祁钰和朱棣一样,按照正常的规制,他们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然而历史又给了他们做皇帝的机会。所不同的是,朱棣靠自己的主动争抢谋取了皇位,而朱祁钰做皇帝却是被迫的。

明朝是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后建立的朝代,明朝建立之后,元朝残余势力虽然败退漠北,但他们仍然梦想回到中原,经常对明朝北部边境进行侵扰。明太祖时期,朱元璋在北方修筑长城,设置边镇、卫所,有效地控制了北部边防的形势,维护了国家的安定。朱棣称帝之后,对北部边疆的布防进行了重新部署,初步形成了以京军为后盾分地防御的边防格局,但由于塞北军事重镇大宁(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开平等卫所的撤除,使北疆防线南移,蒙古骑兵乘机不断南下骚扰。

朱祁镇执政的正统年间,瓦剌部首领也先用武力迫使其他部族归服于瓦剌,蒙古又一次形成了表面的统一。与此同时,也先表面上与明朝保持友好,暗地里却伺机南下,图谋入侵。

而此时的明朝实权却控制在一个名叫王振的太监手中。王振本是一个教书先生,在教育领域极其失败的他,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竟然自阉入宫当了太监。入宫的王振确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宠幸,成为有明一代第一个专权的太监。

掌权的王振十分贪财,经常收取蒙古贵族的贿赂,与瓦剌进行走私交易。正统十四年,也先派遣两千人向明朝进贡马匹,为了多领赏赐,竟然诈称三千人。王振发现后,一改往日贪婪的面孔,竟然严肃了一回,不仅按实际人数发放了赏赐,而且把贡马的价格削减了五分之四。没有得到满足的也先十分愤怒,随即以此为借口出兵大举攻击明朝。

在前线战事接连失利的情况下,丝毫不懂军事的王振为了实现自己那可笑的“太监纵马征战四方”的梦想,竟然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

此时的朱祁镇对王振言听计从,不顾群臣的激烈反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率领全部明军精锐草率出兵。

出兵之前,明英宗召见了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在明英宗的眼中,朱祁钰是一个温和、善良的好弟弟,让他留守京师监国理政是不会出现政变、篡权危险的。时年二十一岁的朱祁钰正值青春年少,在此之前,他从未梦想过成为皇帝,性格柔弱的他只想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郕王就可以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从英宗出征的那一刻开始,兄弟两人的人生就此改变。

由于王振不懂军事,以致在行动中屡屡犯错,明朝军队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使明朝最精锐的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张辅、邝埜等五十余位文武大臣阵亡,英宗被俘。险些毁掉整个国家的太监王振,在混乱中被明军的将领一锤打死,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

明朝经过几任皇帝几十年的积累,国力渐强,而土木一战,几乎倾尽了明朝所有。明王朝开国不到百年,便遇到了灭国的危机。

此时的朱祁钰不过是一个代替哥哥监国的王爷,平时养尊处优的皇族子弟,突然遇到了这么大的危机,一时又惊又怕,束手无策。整个明王朝也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百姓极度恐惧,臣属人人自危,后宫更是乱作一团。在恐慌之中,很快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时任翰林院侍讲的徐珵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的意见,并很快得到了一些胆小大臣的支持。

在这关键时刻,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于谦坚决反对南迁,因为北宋南迁的历史教训就在眼前,而最重要的是明朝皇帝的宗庙和陵寝都在北京,迁都一定会使皇陵被毁,祖先受辱。

郕王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逐渐镇定了下来。他当即决定赞同于谦的意见,绝不南迁。

而此时的朱祁镇已经成为也先的俘虏,也先带着“大明皇帝”在边关耀武扬威,招摇撞骗。曾经身世显赫的一国之君,此时已经变成也先手中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工具。

面对这种被动的局面,以于谦为首的朝廷重臣与朱祁镇的生母孙皇后商议之后,当机立断,决定立郕王朱祁钰为明朝新的皇帝。朱祁钰,这个本不该做皇帝的人,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被推到了人人梦寐以求的皇位上。然而,面对皇位,朱祁钰表现出来的不是兴奋,而是惊恐。被推为皇帝的朱祁钰百般推辞,坚决不接受让自己当皇帝的意见。

不过,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朱祁钰确实有不敢接受的理由。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崩溃的边缘,皇帝被俘,精锐军队被灭,人心涣散。如果也先乘势攻破北京,也许朱祁钰就要替哥哥承担亡国之君的罪名。面对这种种的不利,谁又有足够的勇气承担这个重任呢?

距此时三百多年的宋金时期的旧事并未在记忆中远去,当年金兵南下时,胆小的宋徽宗主动禅位于宋钦宗赵桓,即位两年的宋钦宗赵桓和父亲宋徽宗一起被金人俘虏,最终客死异乡。据说,钦宗即位时,被逼得痛哭流涕。可见,皇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尊贵的代表,有的时候,还要承受常人无法承受的屈辱。

看到朱祁钰的犹豫,于谦直言哭诉:“我们这样做,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啊!”朱祁钰最终被于谦的忠勇感动,决定临危受命,登基为大明皇帝,年号景泰,朝廷上下从此安定了下来。

也先利用英宗要挟明朝的计划因此失败,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着蒙古骑兵一路攻打到了北京城下。此时的北京在朱祁钰和于谦的治理下,已经恢复了从前的秩序,百姓都恢复了自信,土木堡的阴影已经从这个帝国上空散去。

最终,在于谦的指挥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彻底胜利,也先损失惨重,退回漠北。宋朝东京城破的悲剧最终没有再次上演,这其中虽然于谦居功至伟,但是,朱祁钰临危受命,担起重任,也是取胜的关键,朱祁钰的威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明朝逐渐恢复了昔日的活力,局面逐渐稳定,朝廷也不断有人提议接回已经被封为“太上皇”的朱祁镇。然而,刚刚到达权力顶峰的朱祁钰却另有打算,他担心回到京城的朱祁镇会重新夺回皇位,因此,久久不愿派人去接自己的哥哥回家

然而,就在朱祁钰登基的第二年八月,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太上皇”朱祁镇最终还是被放了回来。此时的朱祁镇已经没有了任何奢望,只要能像正常人一样平静地活下去就心满意足了。经过两年的屈辱生活,他已经彻底醒悟,只因自己宠信王振,致使整个国家都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

面对无所求的哥哥,皇帝朱祁钰却再也不像以前一样温和、善良了。英宗回到北京之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在短暂的欢迎仪式之后英宗便被软禁在了南宫,开始了他长达七年的软禁生活。朱祁钰不仅下令锦衣卫前往看守,还命人往南宫大门的锁具灌铅,以确保大门无法打开。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朱祁钰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www.xing528.com)

此时的朱祁钰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驱使下,早已经成了一个自私、狠毒、无情的人,他再也不是朱祁镇的好弟弟了。他紧紧抱着皇权不放,不允许任何人触碰他手中的权力,就像一匹饥饿的狼,死死看护着自己的猎物,谁与它争抢,它就会向谁露出尖利的牙齿。对于此时的朱祁钰而言,皇权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记得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曾问我们:是什么让人对封建皇权梦寐以求,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答案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一个普通人成为皇帝之后,就可以达到理论上的无所不能。这样的魔力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够抵御得了的,它最终让很多本性善良的人变得冷酷邪恶。意外登上皇位的朱祁钰即如此。

景泰八年正月,年仅三十岁的朱祁钰病重。在北京保卫战中因功官至太师的大将石亨,与都督张、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拥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位之后,朱祁钰随即被废黜,同样被软禁了起来。一个月后,他便抑郁而终。

朱祁钰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在紧要关头临危受命,并与于谦一起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同时重用了很多被王振迫害的正直之臣,对“土木之变”之后国家的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已经尽到了一个帝王应尽的职责,相比于他的哥哥朱祁镇在正统年间的统治,景泰时期的明帝国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然而,朱祁钰权欲熏心,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表现得过于心胸狭隘。英宗意外回归北京之后,朱祁钰不但没有以礼相待,反而将他软禁了起来。同时在太子问题上他又废黜了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显得得寸进尺。这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朱祁钰死后,英宗废黜了他的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戾”有罪过、凶暴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复位之后的朱祁镇对朱祁钰的痛恨。“郕戾王”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生为恶,死不悔改。

由于朱祁镇废黜了朱祁钰的帝号,因此,朱祁钰就不能被葬入天寿山中,因为那里是明代皇帝的陵寝,如果把朱祁钰也埋葬在那里,就意味着承认了他的皇帝身份。对朱祁钰恨之入骨的明英宗便以亲王的礼节把景泰皇帝朱祁钰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那里是明代亲王和妃嫔的墓园。在明英宗的心里,金山口本就应该是景泰皇帝死后该去的地方。

如今,在北京城区去往十三陵的途中有“二拨子”“四拨子”等地名,据说那都是当年抬景泰皇帝的杠夫换人的地方。民间传说中,景泰皇帝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便在用什么礼仪埋葬他的问题上耍起了手段。为了避免群臣的反对,开始时朱祁镇也装模作样地要将朱祁钰按祖制埋在十三陵中,却在暗中买通了杠房的执事与杠夫。送葬的队伍刚出德胜门不远,抬棺木的人就大呼棺材太重,无法继续前行,这样就换了一拨人抬。走了不远这拨人又故技重施,只得再换一拨,就这样换了一拨又一拨,最后棺材停在玄福宫。由此,在去往十三陵的途中便有了二拨子、四拨子等奇特的地名。虽然这只是传说,但也多少反映了民间对于景泰皇帝身份的认同。而许多朝中的大臣更是为朱祁钰鸣不平。

天顺八年(1464)正月,明英宗朱祁镇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死后葬入十三陵中的裕陵。

明英宗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宠信宦官,战败被俘,错杀千古忠臣于谦,这些都是他的不光彩之处;复辟之后,他又改弦更张,任用贤臣,特别是临死前废除了朱元璋时期制定的妃嫔殉葬制度,被后世誉为德政。

人无完人,明英宗已长眠于十三陵中五百多年,只留下裕陵葱郁的松林和威严的陵园任凭后世评说他的功过是非。

明英宗死后,其子朱见深继位,年号成化。成化年间,一些正直的大臣开始为景泰皇帝鸣不平,他们认为朱祁钰临危受命,危难之时稳定时局,保卫了京城,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死后却被英宗谥以“戾”,这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责问,当时若不是景泰皇帝即位,也许明朝就会和北宋一样,京师失守,皇室和百姓受辱,英宗或许再也无法返回家乡了。

明宪宗朱见深深明大义,他对他这位叔叔的功绩非常理解,几经周折,明宪宗最终下旨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并把他的谥号由“郕戾王”改为了“恭仁康定景皇帝”。作为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是不太可能为朱祁钰彻底平反的,因此所定谥号仅有五个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十七个字。景泰皇帝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时期,弘光帝朱由崧才给景泰皇帝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十七个字,从而让景泰皇帝在礼仪规格上最终与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而此时,景泰皇帝朱祁钰已经去世近两百年了。

在肯定朱祁钰皇帝身份和功绩的同时,明宪宗朱见深下令将原郕王墓扩建为皇陵,陵墓地面重新修建享殿、神库、神厨、宰牲亭、内宫房等建筑。到明嘉靖时期,明世宗朱厚熜又改建了陵体,将绿色琉璃瓦换成了象征帝王陵寝的黄色琉璃瓦,景泰陵才最终符合了帝陵的规制,只是整个陵寝的规模还是较十三陵的皇陵要小得多。

如今,景泰陵依旧孤独地伫立在通往香山的密林之中,与昌平十三陵相隔遥远,就像一个有家而不能回的孩子,被无情地抛弃在了家园之外。

1487年,明朝第八代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去世,死后葬入十三陵中的茂陵。此后的明朝帝王便全部葬入了十三陵,先后修建了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的永陵、明穆宗朱载垕的昭陵、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定陵、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以及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的思陵。

其实,若不是历史的机缘巧合,明王朝的皇陵很有可能是十二陵而不是十三陵,那位险些没有自己陵墓的皇帝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今景山公园内)自缢身亡,明朝灭亡。两天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个早已僵硬的明朝国君。李自成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并搭盖了临时灵棚。四月初,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派人将崇祯皇帝与同样自缢而亡的周皇后草草葬入天寿山田贵妃的墓穴之中,并未为他单独修建陵墓。一代皇帝,死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可见亡国之君的凄惨。

远望定陵

崇祯十七年五月,清军入关把李自成赶出北京城,最终统一了天下。统一之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笼络人心,顺治皇帝下令在田贵妃墓的基础上为崇祯皇帝营造皇陵,命名为思陵。在十三陵的所有陵墓中,思陵是最小、最简陋的一座。然而,崇祯皇帝也应该满足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有人为自己修建皇陵已经非常不易了。

至此,十三陵正式形成。明十三陵是一个整体性极强、布局主从分明的大型皇帝陵墓群。整个陵区面积约四十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围墙依山而建。

神路是明十三陵陵区前的一组附属建筑群。

石牌坊是神路建筑群的第一座建筑物,始建于嘉靖十九年,五楹六柱结构,由汉白玉雕砌而成,宽为二十八点八六米,高达十四米,是现存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石坊建筑。石牌坊上刻有精美的龙、麒麟、狮子等图纹浮雕,虽然历经近五百年的风雨侵蚀,图纹浮雕上原本色彩艳丽的彩漆早已剥落,但精美与辉煌却依旧散发着光彩。

石牌坊向北,路的左右两侧各盘踞一座小山,分别为龙山(也叫“蟒山”)和虎山(俗称“虎峪”),取义“左青龙,右白虎”,守卫在十三陵大门前两侧。

十三陵的大门名为大红门,又称为大宫门,红墙黄瓦,辟有三券门。作为陵区的正门,大红门尽显皇陵的无上威严,两侧各立下马碑一座,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提示进入陵区者,均需自此步行。

从石牌坊起始,穿过大红门直到长陵,是一条神道。神道原本只为长陵而修筑,随着陵园皇陵的增加,神道便成为整个陵区的主陵道,并在神道北段修建了支路,通向各陵。

神道中央设有重檐歇山顶碑亭一座,亭中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雕刻于宣德十年(1435),高六米多,立于龙首龟趺之上。碑文由明仁宗朱高炽撰于洪熙元年(1425),多达三千五百余字,记录了明成祖朱棣一生的丰功伟绩。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的统称,主要为了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而建,也有驱邪、镇墓的作用,是封建社会皇权仪卫的象征。这种象征起始于秦汉时期,帝王为了延续生前的荣耀,会在死后的陵前布置排场,效仿在世时举行大典时的场景。不仅有文臣武官恭立两侧,还会将彰显皇威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御道两旁的笼子里,只是人和动物都变成了石人、石兽,威严和气势却异曲同工。

从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向北,石像生分列神道两侧,共有石兽二十四只、石人十二个。明十三陵石像生数量众多,造型生动,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陵园中少见的大型石雕群,深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石兽共分六种,包括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只,均呈两立两跪状。之所以选择这些动物守护十三陵神道是有特殊含义的:雄狮,威武善战;獬豸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俗称“独角兽”,传说它善辨忠奸,发现奸邪之人,就会把他吃掉;而麒麟则寓意吉祥,是传说中的“仁兽”;骆驼和大象,象征着淳朴勤劳,代表了忠于皇权,无私效力;骏马代表了奔跑,寓意勇往直前。石人由勋臣、文臣、武臣各四尊组成,拱手执笏,虔诚伫立,是守候皇帝的近身侍臣。

十三陵各陵以长陵为中心自成陵园,规模大小不一,形制大致相同。从1409年明成祖朱棣为自己修建长陵开始,到清朝初年(1644—1660)为崇祯皇帝营建思陵为止,整个皇陵的修建跨越了两百余年。

大红门

经历几百年的雨雪风霜,十三陵虽然也遭受过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所幸最终还是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正是这些皇陵的存在,才让那些关于明朝帝王、关于中华民族的种种记载变得真实而具体,而不只是书本上那些抽象的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