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心理学与教学指导

运动心理学与教学指导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可将运动知觉分为两种,即为客观运动知觉和主观运动知觉。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正确的运动知觉也是运动技能掌握的重要心理基础。在竞技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的目标就是积极地进行进攻和防守,最终赢得比赛。许多证据表明,不同运动水平的练习者其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不同的。

运动心理学与教学指导

(一)影响运动的心理因素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所有心理活动都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主观反映。生理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动物在进化中产生了神经结构这一物质基础之后,就有了心理机能。随着进化,动物越是高等,脑的结构就越是复杂化,心理活动也就相应的越复杂化了。随着脑的发育和复杂化,心理也相应发展。任何的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但是脑不能独立的、凭空的产生心理,而是必须有客观的事物作用于脑,脑能动地对这一刺激产生反应,从而产生心理。参加体育运动锻炼,不仅有利于人体的健康,而且健康的人体,又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还会形成一种良好而特殊的心理满足感,这是在新的领域中进行意识交流的结果,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多重心理健康效应。

在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心理过程始终都会参与对技术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一般来说,在完成体育运动各项目的技术时,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知觉

所谓运动知觉,是指人脑对外界事物和人体运动状态的反应。一般可将运动知觉分为两种,即为客观运动知觉和主观运动知觉。主观运动知觉和客观运动知觉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相应的体育运动时,运动技术的操作是开展各项运动的基础。而对技术动作的准确操作和协调就需要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作为基础。所以。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正确的运动知觉也是运动技能掌握的重要心理基础。运动知觉是多方面知觉的概括,其包括速度知觉、平衡知觉、空间知觉和专门化知觉等。

2.自信心

自信心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整体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比赛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自信心态,能够使运动员保持清晰的头脑,勇敢地面对对手及相应的困难,能够顽强拼搏、超越自我。与自信状态相对的则是自卑状态,这种状态下,运动员将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表现出畏首畏尾,错失很多攻防的绝佳机会。

运动员应不断地提高自我认识;对自身形成积极的评价,发掘自身与众不同的价值。教练员对球员进行鼓励,对队员的能力和品质予以积极的肯定,能够促进其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

3.注意力

注意力即为运动员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只有专注于运动训练,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投入到运动之中,从而取得更好的运动训练效果。在竞技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的目标就是积极地进行进攻和防守,最终赢得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有很多影响运动员注意力的因素,包括场上运动员、观众、教练和裁判等对运动员均能够产生一定的干扰,从而使其注意力不能集中,对比赛产生消极的影响。运动员要做到在比赛中不能为外界因素所干扰,从而影响自身技术的发挥。在进行排除内外消极干扰的训练时要积极地运用自我暗示、想象训练、指导语等方法进行调控,克服外界的影响,将所有精力全部集中于比赛。

4.情绪

情绪是情感体验过程的具体形式。而情感则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反应。情绪稳定对于运动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运动员技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保证,是运动员主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5.个性

运动训练者的个性特点对其训练具有显著的影响。个性一般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构成了个体问不同的精神面貌。运动训练中,因项目差异,要求运动参与者的神经类型和项目特点吻合。(www.xing528.com)

此外,不同项目对参与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一定的影响。各种运动强度技巧不同。要求运动者具备的精神活动特点与个性特征也不尽相同。许多证据表明,不同运动水平的练习者其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不同的。总体而言,优秀运动员在个性特质方面有低焦虑、低神经质和偏外向的特点,在心境状态方面有低紧张、低气愤、低疲劳、低抑郁、低困惑和高活力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积极的心理健康模式相一致的。

6.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志支配行动,同时也在行动中得以体现。运动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其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一定的距离,达到既定的体育运动目标。运动参与者为此需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这种意志努力是与参与者克服各种来自机体内外部困难以及正确估计时间、合理分配能量、实施预定的战术任务相联系的。参与者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是持久、顽强、自制、沉着、果断等。

(二)体育运动心理训练的基本原则

1.自觉积极性原则

积极良好的态度是产生良好训练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练员应该向运动员认真贯彻和讲解进行训练的目的、作用和意义,并认真地说明其所应用的方法和具体的内容,从而使运动员能够进行自我的分析、调节和控制,调动运动员的积极。

2.全面系统原则

心理训练的全面性原则要求心理训练必须与身体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紧密结合,同时,在训练时还要与运动员的智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的内容应该包括心理训练的各个方面,即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等都应给予积极的影响。

3.区别对待原则

身体素质的训练要求对运动员进行区别对待,在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时也应该坚持这一原则。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别,心理素质的优缺点也有很大的不同,采用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是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的保证。

4.长期训练和短期训练相结合原则

心理训练既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同时,还要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这就需要在进行训练时,要坚持短期训练和长期训练的结合。长期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的各项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而短期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挑战。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将两者更好地结合才能使心理训练发挥更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