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发展: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园林发展: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园林设计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从过去长期处于为少数人服务的、封闭的、小规模的状态逐步转向为公众服务的、开放的、大规模的状态。(二)近现代园林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城市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剧变。一系列作为民主和理想象征的、自然风景式风格的城市公园与当时大城市的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并以其开放的姿态成为普通人生活的部分。

园林发展: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从城市诞生的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前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城市的发展一直是缓慢而平稳的;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城市人口激增、城市规模扩张迅猛。人类的社会结构与自然环境之间长期保持着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也在工业革命之后被打破,人类开始肆无忌惮地向自然索取,人类活动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直到近代,人类才重新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园林设计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从过去长期处于为少数人服务的、封闭的、小规模的状态逐步转向为公众服务的、开放的、大规模的状态。

(一)古代园林

无论是旧约全书中的“伊甸园”,还是可考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均与公众的现实生活无关。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古代城市中普通市民的游憩活动。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中,公众的户外游憩活动通常利用集市、墓园、军事营地等城市空间。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多呈封闭型。城市基本上通过城墙、护城河及自然地形与郊野隔离,城内布局十分紧凑密实。城市公共游憩场所除了教堂广场、市场、街道,常转向城墙以外。

1810年,伦敦的皇家花园摄政公园的一部分被用于房地产开发,其余部分完全向公众开放。

(二)近现代园林

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城市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剧变。传统城市的功能开始退化,城郊地区开始发展,随着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的人口和规模也骤然增长。城市人口的激增和城市规模的膨胀,打破了原有城市环境的平衡状态,城市出现了拥挤不堪、空气污染、缺乏绿地等许多问题,城市的卫生、健康、环境严重恶化。针对现代城市出现的种种弊端,从1833年起,英国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准许用税收建造城市公园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

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这一时期,巴黎的豪斯曼改建计划也已基本成形,该计划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出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

受英国经验的影响,在美国设计师唐宁、奥姆斯特德的竭力倡导下,美国的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于1858年在曼哈顿岛诞生。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规划与建设的高潮,被称为“公园运动”,是人们所做出的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城市问题的理想和努力之一。专业实践的范畴逐步扩大到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景观道路系统、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管理的广阔领域。一系列作为民主和理想象征的、自然风景式风格的城市公园与当时大城市的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并以其开放的姿态成为普通人生活的部分。

在“公园运动”时期,各国普遍认同城市公园具有五个方面的价值,即保障公众健康、滋养道德精神、体现浪漫主义(社会思潮)、提高劳动者工作效率、促使城市地价增值。

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等人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该公园体系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如今,该公园体系的两侧分布着世界著名的学校、研究机构和富有特色的居住区。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们对城市普遍提出了质疑,一些有识之士对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做系统性反思。这一时期的城市绿地建设,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了重塑城市的新阶段。(www.xing528.com)

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日的城市》,1915年格迪斯出版了《进化的城市》,两书写下了人类重新审视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新篇章。霍华德认为,大城市是远离自然、灾害肆虐的重病号,“田园城市”是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方法。“田园城市”直径不超过2千米,人们可以步行到达外围绿化带和农田。城市中心是由公共建筑环抱的中央花园,外围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内设学校、教堂等),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整个城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形成一种城市与乡村田园相融的健康环境。

在欧洲大陆,受格迪斯《进化的城市》一书的影响,芬兰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只要发展到一定限度,老城周围会生长出独立的新城,老城则会衰落并需要彻底改造。他在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表达了这一思想。这是一种城区联合体,城市一改集中布局而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城市有机体。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地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聚,城市逐步发展成多功能、多样化的综合性产业结构。从《雅典宪章》开始,受17世纪以来的功能分区理论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主导理论。此时,人们期望以功能去理性地观察和研究城市的发展,并进而科学地指导和规划城市的发展进程。

园林规划设计同样逐渐为功能主义所影响。20世纪初,瑞典斯德哥尔摩将城市公园作为一个系统,以功能主义为指导,使公园成为城市结构中为市民生活服务的网络,创造了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的、为城市功能结构服务的城市景观系统。1938年,英国人特纳德写成了被称为现代园林设计第一则声明的《现代景观中的花园》一书,其中新理念的第一条就是从现代主义建筑中借鉴而来的功能主义,这些实践和理论对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功能理性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兴起。

作为功能主义的理解,城市公园和绿地被看作是城市居民放松身心的功能空间,出于对公园绿地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城市绿化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成为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成为城市园林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而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功能同样被认为应该是设计的起点,场地中各种功能的理性安排和分区成为设计考虑的首要目标,城市园林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

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的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

20世纪初西方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及其引发的现代主义浪潮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艺术形式,带动了园林风格的变化。对后来的园林产生了广泛影响,它是现代主义之前有益的探索和准备,同时预示着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

现代主义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甚深,现代艺术的开端是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开创的野兽派,他追求更加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初,受到当时几种不同的现代艺术思想的启示,在设计界形成了新的设计美学观,它提倡线条的简洁、几何形体的变化与色彩的明亮。现代主义对园林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使得现代园林真正走出了传统的天地,形成了自由的平面与空间布局、简洁明快的风格、丰富多样的设计手法。

同现代城市规划一样,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技术专家的角度出发,面对社会需求和城市功能要求,他们采取的是唯理的分析方法和线性的操作程序。在社会逐渐民主与多元化的背景下,面对多样的选择,面对如何满足大多数人的喜好、如何保证使每个人的需求在未来实现的规划设计中都不被排除在外、如何使规划结果实现最大限度地公正和社会满足等种种问题,建立在个人的或少数人的理性分析和判断上的现代主义园林规划设计逐渐遭到质疑。这种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设计和机械的管理方法,在面对各种价值的评估、取舍和各类人群的需求时显然会产生偏差和不足。而一旦片面地、机械地追求城市绿化各项指标而忘却其背后为人服务的含义,园林规划设计便失去了明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现代社会中,好的设计需要多元的对话。西方园林设计方法的发展与变革体现了这一社会观念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政治生活的公众参与浪潮兴起,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影响专业实践领域,城市规划和园林规划设计的视点逐渐从宏观转到了微观,从鸟瞰的专家角度转到了市民的角度,由专业性集中的权力转到了感性、具体、自下而上的参与。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综合平衡了多种使用者需求的公众参与,创造公正、公平的城市景观,合理而有效的公众参与为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了获得长期成功的社会基础,走出了自己的、与社会现实同步的道路。

与此同时,现代城市的不断扩张和日益加快的郊区化倾向,使得城市对整个人居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大地景观被人类切割得支离破碎,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了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不断消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环境问题不仅包括交通污染、空气污染、缺乏绿地等城市问题,而且也包括水资源污染、野生环境破坏、土壤流失及沙漠化等区域性问题,这些现象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逐渐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在这种背景下,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的考虑成为城市规划和园林规划设计中日趋必然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