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经:无根之草与红尘人们的沦丧

道德经:无根之草与红尘人们的沦丧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你说说看,这道德怎么就像无根之草一样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十分痛心,随之以他特有的智慧向人们展示了道德沦丧的步骤,以此警示人们。原来,红尘中人们所强调的道德都是无根之草,所以道德才会在现实中被很多不反对甚至还倡导它的人们所嘲弄。

道德经:无根之草与红尘人们的沦丧

有朋友很感慨地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曾经勾肩搭背、亲密无比,可是最后因为一点生意纠纷而翻脸了,从此互相指责。跟我说这个故事的朋友感慨道:你说,这缺德的哥指责着缺德的弟,这缺德的弟又骂着缺德的哥,两人就是不说自己缺德。这世界到底怎么了?朋友说到这里,很是伤心。

说了几千年的道德,可如今缺德的人和事还是层出不穷;有些跟别人讲道德的人,自己也缺着德,甚至连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人类的道德到底是什么。

你说说看,这道德怎么就像无根之草一样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呢?老子作为圣人,能解开人类道德的这个困局吗?

经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释意】

因为有道而有上德的人,对人有德时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是真正有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

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而下德的人有心积德,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真德了。

上仁的人虽然是为,却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尽管是为,却是有所为而为。

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

由此看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等到步入礼的境界,是表示忠信的不足,祸乱也就随之开始。

至于以智慧去测度未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为主,而不重视俗礼;以守道为务,而不任用智巧;务必除去一切浅薄浮华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朴质等合于道的。

【核心要义】(www.xing528.com)

无根之草。

这一章的文字,不少朋友说读起来很拗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是什么逻辑呢?实际上,只要明白“上德”即是悟道之德,也就清楚了悟道的人自然就拥有了生于道、合于道的德,这是因道而生的德,并不是自以为是的美德,这才是真正有德的表现,是老子所讲“玄德”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

在本章里,老子把人们行为的方式,也包括统治者行为的方式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五个层次即道、德、仁、义、礼。在这五个层次中,老子认为,上德和上仁是最接近道的状态。

在本章中老子关于道德沦丧的讨论,是有感于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日益虚伪和社会治理上的越来越表面化和外在化,而真正发自于自然大道的道法精神正在日益沦丧,尤其是很表面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成了维持关系的关键力量。老子十分痛心,随之以他特有的智慧向人们展示了道德沦丧的步骤,以此警示人们。

至此,老子就揭开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怪相:一直在强调道德,但似乎也没有遏制住道德的沦丧。原来,红尘中人们所强调的道德都是无根之草,所以道德才会在现实中被很多不反对甚至还倡导它的人们所嘲弄。是嘲弄道德呢,还是嘲弄自己?这真的是人生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至此,我们总算是明白了道德这样一个比较抽象又十分具体的人类精神主题为何会遭此厄运,也就清楚了道德沦丧的背后原因了。那么老子作为圣人,又给我们开出了什么药方呢?

老子在这一章中,教给了我们《道德经》中非常核心的一些智慧。

第一,“道”为母,“德”为子。道与德可为母子关系,有道有德,无道无德,这可以看作是老子的基本论断,也是贯穿整部《道德经》的逻辑主线。

第二,老子所说的“上德”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德政”“行善积德”完全不是一回事。老子所说的“上德”是“无以为”“无为”,它根据客观规律、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没有个人的功利意图,不单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是自然之德,不是主观上求来的,也不是自我标榜的。

第三,以仁义礼建设的“小圈子”就是人之道性觉醒的“枷锁”。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了小圈子的利益赴汤蹈火?多少人为了哥们儿义气而舍生忘死?多少人因为小圈子的利益受到伤害而失去理性?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直被人们称颂,后来刘备一怒之下举蜀国之力为兄弟报仇,才有了夷陵之战的惨败,也是蜀汉继关羽荆州后又一次实力的大损。江湖上的恶斗、帮派之间的火拼,也都是出于自己帮派利益的相互残杀。现实中,那些拉帮结伙想做老大的人,只为自己的兄弟谋利益,却又伤害了更多人的利益,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最终也是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第四,老子对这种所谓的“侠义”是嗤之以鼻的。因为这样的道德是虚伪的,是最容易迷惑人的,是以团伙方式放大人性弱点、将缺德美化成有德的最典型的骗术——骗了自己,也骗了很多人。这样的做法是将个人的自私进一步放大的虚伪之举,是在制造更大的不公平,是在帮助很多愚昧的人获得一种缺德的有德错觉,这怎么能算是聪明呢?看看这些人的结局也就答案自明了。

第五,老子“无礼”吗?怎么会呢!老子所反对的是那种虚伪的仁义礼,相信你也会反对虚伪吧。比如,上级要求下级必须做到的,自己并不会遵守,是一种近乎单向的强制,这当然是无法成功的。上级对部下不忠诚,却要求部下忠于上级,这本身就是虚伪的。在家庭中,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好好学习。父母对孩子欺骗自己的事怒不可遏,但自己又往往会对孩子缺乏诚信。想想看,这样还是有德吗?本质上已经是缺德了,当然,缺德只能换来缺德。

第六,老子鄙视以道的名义却又离开正道去预测命运的作为。道在命中,命在心中,修道悟道行道,遵循规律自有其结果。当人心妄动时,本身就是背离大道了。看看那些妄测天意的人,几乎都是靠骗人为生的。

第七,大丈夫之大在于合道。老子借用了人们熟悉的“大丈夫”这一说法来表明人们需要振奋生命的正道阳气。人自私的心思一动,就会伤到自己生命的阳气。所以老子提出了“大丈夫”的合道作为:立身要敦厚,莫陷入俗礼的虚伪之中;做人要实在,不追求外在的浮华。如此这般,人就会回归到正道上。

【悟道箴言】

有道有德,无道无德,自称有德,即是伪德。

若离开道,德不是德,仁不是仁,义不是义。

背道重礼,表面合理,本质虚伪,祸乱之首。

大丈夫者,顶天立地,以道为本,道生万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