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东水利工作的优秀经验与做法-水利系统调研报告

山东水利工作的优秀经验与做法-水利系统调研报告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全国每年计划解决2000万人、需15年左右才能解决全国饮水安全的目标要求相比,山东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速度要快得多。目前,泰安市已有个体自来水工程近20处,个人融资金额超过2000万元。

山东水利工作的优秀经验与做法-水利系统调研报告

山东是农业大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旱,旱涝交替”,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工作历来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相继建成了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农村水利体系。山东省以占全国1.1%的水资源养育了占全国7.1%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8.4%的粮食,完成了占全国10.6%的GDP,水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05年底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对加强农村水利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进行了具体安排。2006年3月,翟浩辉副部长在全国水利农水处长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创新发展,求真务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讲话,就农村水利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农村水利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村水利如何创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山东省水利部门按照有关要求,根据本省实际,积极行动,提目标,理思路,想对策,在提高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投入、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开拓,力争水利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高标准、快进度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喝上卫生安全达标水,尽快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山东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首要水利任务,作为新农村建设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中他们坚持以创新求发展,突出了水源选择、工程规模、建管机制三个重点,提出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指导方针,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高起点、高标准。山东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实行的是“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战略,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以保障饮水安全为基准,以村村通自来水作为主要形式,以自来水入户、入厨、入厕作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地解决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在县城周边地区,采取了县城自来水进村模式,将县城供水公司管网延伸至周边村镇,使自来水进村,达到了事半功倍、量质双保、管理方便的效果。在离城镇较远的地区,采取集中连片供水模式,选取水量丰沛、水质良好的水源地,集中建设供水工程,覆盖周边村庄,为农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自来水供应,方便了农民用水,保障了供水水质;既减少了水源工程建设投入,又便于管理。

二是解决问题的力度大,进度快。与全国每年计划解决2000万人、需15年左右才能解决全国饮水安全的目标要求相比,山东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速度要快得多。山东省计划到2007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要求到2010年达到85%以上,基本上实现村村通自来水。2005年,全省开工建设自来水工程5286处,使7340个村庄600多万人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由42%提高到52%。像东营市2002年就全部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计划到2007年全部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的目标。

三是在争取政府财政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放开农村供水市场,吸引社会资金,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针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山东省许多地方在积极探索。在一些地方,采取大户投资股份制融资模式,放开农村供水工程的经营权,由民营大户独资或联户投资建设农村供水工程,自主经营,政府负责合理定价与有效监管,较好地解决了地方投资不足的问题,使受益村镇群众早日吃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达到了政府、群众和经营者都满意。在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个体大户齐西俊,2003年组建了泰安市第一家个体自来水供水站,投资500万元,解决了3.9万人的自来水问题。目前,泰安市已有个体自来水工程近20处,个人融资金额超过2000万元。新泰市翟镇石灰峪村曹化忠、董仲来等人联合投资,组成供水股份公司,解决了4万多人的吃水问题。

“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不仅改善了乡村用水条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2.积极探索,深化改革,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针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山东省水利部门积极实践,探索新办法、新路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以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为重点,积极探索能调动政府、社会、群众等方方面面积极性的农田水利建设领导机制、组织机制、投入机制。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的形势,山东省积极想对策,各地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多元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泰安市加大了农田水利的投入力度。同时,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基本实现了由靠政府组织发动向群众自发投资建设的转变,由原来的“春规划、夏丈量、秋季打穿插、冬季大会战”向“农忙小干、农闲大干、常年不断线”转变。无棣县及时研究、完善“一事一议”政策,制定出台了村级兴办公共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推动和规范一事一议的开展。商河县采取由群众民主推选产生的“村务民主理事会”具体负责组织农村水利及其他公益设施建设,有效规避了矛盾。针对农田水利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德州市规定,对县以下农业水费重新核定,各县乡村的水费留成全部用于农村水利建设。平原县、临邑县为鼓励和引导社会办水利,出台了政策,每新打一眼40m深的砂管井,县财政无偿补助1000元,乡财政补助1000元,县财政为群众协调贷款1000元等。

二是根据当前农田水利实际,突出抓好农业水源、节水等重点。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转向城镇和工业供水的速度加快,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争水加剧的情况,山东省完善《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及灌排设施补偿办法》,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有偿占用,合理补偿,减少和减轻对农业的影响。同时,抓好大中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改造、节水示范市、节水增产示范县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水资源效率。针对水资源短缺、农业缺水问题严重的情况,搞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塘坝、池窖等替代型小水源工程建设,搞好末级沟渠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形成沟渠、河系相通的灌排体系,保障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不萎缩,确保全省粮食安全。东营市近年投资6.2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500万元),对六大灌区进行节水改造,衬砌骨干渠道395.1km,同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原则建成了灌区水信息自动控制管理系统,优化水资源配置,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了21个百分点,灌溉周期缩短15天,年节水2.4亿m3,节省清淤费用4100万元,扩大、改善灌溉面积30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www.xing528.com)

三是深化中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水利发展提供动力。山东省许多地方,对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明晰所有权,下放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村水利发展活力。东营市全市13000多处中小型水利设施全部改制,盘活资金3亿元,回收资金3200多万元,6000多名农民成为水老板。泰安市现有小型灌溉供水工程70%以上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拍卖—新建—再拍卖—再新建”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了中小型水利工程多年建管脱节、运行不畅的问题,减少了工程维护费用,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3.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综合措施,修复、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改善农村水环境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水利的重要任务。在改善农村水环境方面,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莱芜市是山东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山丘区丘陵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0%以上。莱芜市注意发动群众,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按小流域综合治理。莱芜市房干村村民多年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村支书多年来带领全村老百姓从年初干到年尾,风里来,雨里去,几十年来,对穷山恶水坚持不懈地治理,将治理的责任落实到人、到户,村里原来办的企业收入也全部投入到山水的治理。经过几十年地治理,房干村由过去的“五无”(沟无水、山无树、食无粮、居无房、行无路)村,发展成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林茂粮丰的生态村,成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级旅游村、省级森林公园。莱芜市多年来坚持的“山顶松柏槐,山腰干鲜果,山脚高效田,沟谷节节拦,田边生物堰,路渠绕山转”综合治理模式,按照“五成”(地成、水成、林成、路成、主导产业成)标准,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遏制了水土流失,较好地改善了山区农业生产条件。

二是稳定完善政策,增强生态环境治理开发活力。为了加快水土保持的力度,莱芜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民营水土保持发展,共发展民营水保户6万多户,其中治理面积500亩以上的大户120户。泰安市通过引进大户开发,带动当地农民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既发展了当地经济,又改善了小流域生态。在河道治理方面,莱芜市通过出让水资源使用权的方式,吸收企业参与河道的综合治理,鼓励企业出资建设水利工程,已先后有莱钢等4个大中型企业投资7000万元建设5座橡胶坝,企业获得坝内水资源一定时段内的使用权,同时,河道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形成的水面,使沿河地下水得到恢复,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灌溉条件,出现了“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根产业链、一条经济带”景象。

三是水利工程与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结合起来。在灌区建设、河道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中,充分考虑和发挥工程的生态和环境功能。在东营市,对新改造的近400km渠道,全部通过社会融资的方式进行了绿化,“治理一条渠道,剔除一片风沙区,建设一条绿色风景带,构筑一条绿色通道”,形成了岸绿、景美、畅流的新型水域景观。

4.探索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建设的途径,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开展

乡镇水利站等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是农村水利工作重要技术力量。在水利站改革后,基层水利组织出现技术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山东省一些地方在积极探索,出现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结合农村水利新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乡镇水利站建设。莱西市在全市撤乡并镇撤销大批乡镇水利站的情况下,以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为契机,实行乡镇水务站改革,在乡镇设立水务站,明确水务站为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施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重新定岗定编,统管农村水利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农村水利建设,有力地加强了基层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

二是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壮大基层水利站的实力。东营市广饶县鼓励乡镇水利站发展水利建筑安装、供水服务、承包经营、权属地开发、灌排服务等多种经营,2005年全县乡镇水利经济总收入5657万元,利润554万元,税金166万元,有效改善了乡镇水利站经费不足问题。像我们参观的广饶县大王镇水利站,共有固定工68人,临时工235人,2005年全站实现产值3757万元,利税118万元,全部来源于经营收入,经济实力增强,保障了乡镇农村水利工作的开展。

此外,山东省重视农民自治组织建设。扶持、引导农民成立用水者协会、供水协会、股份合作社、水利联合体等适合当地条件的多种农民合作组织,并注意加强规范、帮助,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主体,推动了农村文明乡风的形成和民主管理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