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阳山水园林:理想与现实的山水情结

襄阳山水园林:理想与现实的山水情结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襄阳山水园林一直呈现着优美的田园风光,而不是“城市”景象。襄阳山水因其田园生活品格而富有诗意,而眼前的“城市”(襄阳城)并没有成为日常生活景象的主角。除了田园性的环境美学特征之外,襄阳山水园林的田园性还体现在它们固有的经济功能方面。[5]鹿门山、习家池、隆中等襄阳山水园林同样也包含农户和农业生产活动。即使到了今天,襄阳山水园林的所在之处仍然保持着农业田园面貌。

襄阳山水园林:理想与现实的山水情结

中外学者谈论社会发展与人类智慧问题时,往往崇尚诗性精神。诗性精神的根本在哪里?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但是,从文化史的根源来说,从《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渊源来说,“农业性”、农业文化构成了中国诗性文化的基石。没有农业,没有田园风情,便没有中国的诗性文化。

《诗经》开篇的《周南》收录11首诗,反映黄河以南、汉江流域的社会生活面貌,主要代表汉江文化。这些诗涉及王室生活、军旅生活,从中看不到城市生活的影子,而农业田园生活方式却在《关雎》、《葛覃》、《卷耳》、《苤苢》、《汉广》等诗篇中清晰呈现。难道是当时的中国没有城市?当然不是。先秦时期的襄阳已经出现了重要的城镇“北津戍”,是楚国重要的军事重镇,是汉代襄阳城的前身。为什么这样的城镇没有进入《诗经》中的《周南》篇?因为《诗经》收录的是民歌,代表老百姓的心声,主要关注审美的、休闲的日常生活,而不是物质形态的城市、城镇。通过田园风情所承载的诗意人生,代表了先秦时期的生活理想与人文精神

襄阳山水园林一直呈现着优美的田园风光,而不是“城市”景象。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诗云:“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万山就在襄阳城西一公里外,属于城市景观。但孟浩然的诗显然呈现了一幅日常田园生活景象。襄阳山水因其田园生活品格而富有诗意,而眼前的“城市”(襄阳城)并没有成为日常生活景象的主角。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云:“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可见鹿门山在孟浩然眼里完全是一幅诗意清淡幽远的田园生活景象。该诗为汉江山水田园赋予了感官清丽的质感、内蕴深沉的诗意,将人们的视线从汉江南岸的襄阳城吸引到汉江北岸的田园山水风光,让人在看似喧闹的人世生活环境里不知不觉地走入内在的心灵与精神境地。宋代著名画家米友仁曾经因怀念家乡襄阳而创作《潇湘奇观图》,这幅作品的画面呈现的是清淡、幽远的山水田园景象,而不是纯粹的山水景象。(www.xing528.com)

除了田园性的环境美学特征之外,襄阳山水园林的田园性还体现在它们固有的经济功能方面。自古以来,中国园林“不只是皇家苑囿,而且是私家别业,也往往具有经济功能”,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就包容了农户、田地,直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生长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种植物[5]鹿门山、习家池、隆中等襄阳山水园林同样也包含农户和农业生产活动。汉代诸葛亮曾隐居于隆中山林之中,自己耕田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农家田园生活。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清新隽永的意境描述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呈现了当时汉江山水田园场景与农业生活方式。

即使到了今天,襄阳山水园林的所在之处仍然保持着农业田园面貌。这些园林与整个襄阳城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田园山水城市环境。在这里,山与水,城市与乡村,形成自然的交接与过渡。在这里,农村贴近着城市理想,城市贴近着乡村诗意,而其现实的环境美学基础便是田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