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孙丑下》:原则、责任、态度

《公孙丑下》:原则、责任、态度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读《公孙丑下》共十四章。第四章一是指出地方官的责任是让百姓生活安定,二是他应当能够接受批评。第五章提出负有责任者应当尽责。十一章还是指出君主对于长者贤者应该尊重。最末一章,可和第十章合参,进一步表明自己为何不接受俸禄的缘由。《公孙丑下》和《公孙丑上》一样,内容丰富而驳杂,如果非要抽绎出主题,那么就叫“原则”好了。因此,也可以把《公孙丑下》归纳为以下三个关键词:原则、责任、态度。

《公孙丑下》:原则、责任、态度

导读

《公孙丑下》共十四章。第一章讲的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读者一定耳熟能详。第二章指出君主对于他的老师应有的态度——“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如有什么要商量,就到臣那儿去。”第三章则提出了接受外国君主馈赠的原则是,一定要有接受馈赠的理由。第四章一是指出地方官的责任是让百姓生活安定,二是他应当能够接受批评。第五章提出负有责任者应当尽责。第六章表明孟子对盖大夫王的态度,后者在其他篇还会上场,读者可注意孟子是如何反驳他的。第七章表明了“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的态度,只要不越礼,厚葬是不为过的。第八章指出燕国有错可以讨伐,但不是任谁都能去讨伐,正如罪人必须由法官治罪一样。第九章表明君子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错即改,不能文过饰非。第十章表明自己既已辞官,就不会恋栈,不会像那“想把整个市场的利润一口独吞”的“贱丈夫”一般。十一章还是指出君主对于长者贤者应该尊重。这与第二章的主旨接近。十二章向尹士解释自己为何离开齐国时并不干脆,是因为对在齐国推行仁政仍抱有希望。孟子的一番解释让尹士很惭愧,说:“士诚小人也!”据说这还是元末义军领袖张士诚得名的由来。十三章虽短,内容却很丰富。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2.“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3.“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最末一章,可和第十章合参,进一步表明自己为何不接受俸禄的缘由。《公孙丑下》和《公孙丑上》一样,内容丰富而驳杂,如果非要抽绎出主题,那么就叫“原则”好了。原则决定了责任,原则决定了态度。因此,也可以把《公孙丑下》归纳为以下三个关键词:原则、责任、态度。

4.1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3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4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5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6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7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天时、地利、人和:当时常用词组。2郭:外城。3环:围。4是天时不如地利:略同“此天时不如地利”;是,代词,意义近于“此”。5革:皮革,指甲胄。6委:丢弃。7域:界限,限定。8畔:同“叛”。

译文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有一座小城,它的每一边有三里长,外郭每边有七里。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能够围而攻之,一定是得到了天时,然而不能取胜,这就说明得天时不如占地利。〔有时,〕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甲胄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最终却放弃这些而逃走,这就说明占地利不如得人和。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行仁政的人大家都来帮助他,不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就连亲戚都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了顶点,普天之下都顺从他。用普天之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那么,君子要么不战,若要一战,就必然胜利。”

4.2-1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1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2。公孙丑曰:“昔者3辞以病,今日吊,或者4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5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6,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7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8宿焉。

注释

1如:宜,应当。2东郭氏:齐国大夫。3昔者:以前。4或者:大概。5孟仲子:大约是孟子的堂兄弟。6采薪之忧:疾病的委婉说法,为当时交际上的习惯用语。7要:音yāo,拦截。8景丑氏:其人已不可考。

译文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这时王派了个人来传话:“我本来应该去你那儿看你,但是感冒了,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办公,不知道能让我见见您吗?”孟子答道:“很不幸,我也有病,不能上朝。”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假托有病辞掉了王的召见,今天又去吊丧,大概不行吧?”孟子说:“昨天有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探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对来人说:“昨天王有命令来,他得了小病,不能奉命上朝。今天刚好一点,就急忙上朝去了,但我不晓得他能否走到。”然后孟仲子派了好几个人分别在路上拦截孟子,说:“您一定不要回家,要赶快上朝去。”孟子没有办法,就去景丑家住了一宿。

4.2-2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1!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2君命召,不俟驾。3’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4,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5。”

注释

1恶:音wū,叹词。2父召,无诺:应答时一般用“诺”,十分恭敬则用“唯”。3君命召,不俟驾:这是当时大家都遵守的礼节;俟,音sì,等待。4不果:事情不合于预期的叫作“不果”。5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逢彬按,这句赵岐说得明明白白:“事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乎?”但翟灏《孟子考异》认为:“‘宜与’之‘与’音‘欤’。……‘宜欤’即‘可乎’之谓。”这当然不对。先秦汉语要用“宜”来表示“可乎”或类似意思,从不用句末语气助词“与(欤)”。常用的是“乎”,也不会直接说“宜乎”,而是表示赞成常用“不亦宜乎”,表不赞同的则少见。与“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类似的句子当时比比皆是,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宜”都是“应当”义。焦循解释赵岐所说“事宜”为类似今语“未尽事宜”之“事宜”,以及王引之解释“宜” 为“大约”“大概”,亦误。

译文

景丑说:“在家父子,出门君臣,这是人际间最重大的伦常。父子之间以德惠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王对您很尊敬,却没见到您拿什么去敬王。”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呀!齐国人中,没有一个跟王讲求仁义的,他们难道以为仁义不好吗?〔不是的。〕他们心里不过是想着‘这人哪值得和他谈仁义呢’罢了。那么,对王不敬,没有比这更厉害的。我呢,若非尧舜之道,不敢拿来在王面前陈述。所以说,齐国人中间没有谁比我更崇敬王的。”

景丑说:“不,我说的不是这个。《礼经》上说,父亲召唤,‘唯’一声就起身,不说‘诺’;君主召唤,不等车马驾好就先走。你却本来准备朝见王,一听到王召见你,反而不去了。这该是和《礼经》所说有点不相合吧?”

4.2-3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1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2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3,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注释

1慊:音qiàn,憾,恨,不满足;这里是以为少的意思。2丑:相同。3好臣其所教:好,音hào,喜好;臣,以……为臣。

译文

孟子说:“难道是说的这个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财富,我们是赶不上的。但他凭他的财富,我凭我的仁;他凭他的爵位,我凭我的义,我有什么想不开的呢?’难道不义的话曾子能说吗?我不去见王,或许〔和曾子说的〕是一个道理。天下公认尊贵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个,年龄是一个,道德是一个。在朝堂上,没什么比得上爵位;在乡党中,没什么比得上年龄;至于辅助君主统治百姓自然是没什么比得上道德。他凭什么拿他拥有的一种来侮慢我所拥有的两种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如有什么要商量,就到臣那儿去。这君主要崇尚道德,追求真理,如果他不这样做,〔臣子〕便不足以和他一道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所以不费大力气便一统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所以不费大力气而称霸诸侯。当今天下各大国土地大小相当,行为作风也差不多,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多,这没有其他原因,就因为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用听他说教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屑于做管仲的我呢?”

4.3 陈臻1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2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3,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4,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5;辞曰:‘馈赆。’ 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6也。无处而馈之,是货7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释

1陈臻:孟子弟子。2兼金一百:兼金,好金,其价兼倍于一般者;古之所谓金,实际上是铜。一百,一百镒(yì);一镒重二十两。3薛:齐靖郭君田婴封邑,本来是春秋时代的薛国,后亡于齐。4是:对,正确。5赆:音jìn,送行者赠给别离者的礼物。6处:引申为“理由”。7货:贿赂。

译文

陈臻问道:“过去在齐国,齐王馈赠上等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后来在宋国,宋君馈赠七十镒,您受了;在薛,田家馈赠五十镒,您也受了。如果过去不接受是对的,那今天接受就错了;如果今天接受是对的,那过去不接受就错了。在此,老师必居其一。”

孟子说:“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正要远行,对远行之人一定要送些盘缠,他说:‘奉上些盘缠。’我为什么不受?在薛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要戒备,他说:‘听说您要戒备,奉上些钱买兵器吧。’我为什么不受?至于在齐国,却没什么理由。没什么理由却奉送钱财,这是贿赂我。哪里有正人君子会被贿赂收买呢?”

4.4 孟子之平陆1,谓其大夫2曰:“子之持戟之士3,一日而三失伍4,则去之5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6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7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8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9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注释

1平陆:齐边境城邑名,在今山东汶上北。2大夫:战国时的地方首长亦称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当时平陆大夫为孔距心。3持戟之士:战士;戟(jǐ),古代兵器的一种。4失伍:落伍,掉队。5去之:杀掉他。6几千人:几乎有一千人;几,几乎。7牧:牧地。8都:凡邑,有宗庙先君牌位者为都,无曰邑;但都、邑多通称。9诵:背诵,复述。

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对当地长官说:“如果你的战士一天几次擅离职守,你赶走他吗?”答道:“用不着几次〔,我就赶走他了〕。”

孟子说:“那么,你自己的失职也很多了。灾荒之年,你的百姓,年老体弱到沟壑中去等死的,青壮年到四面八方去流浪的,将近一千人了。”答道:“这不是距心力所能及的。”孟子说:“比如有人接受别人的牛羊而替人放牧,那一定要替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找牧场和草料没找到,是把牛羊退还原主呢,还是站在那儿看着它们一个个饿死呢?”答道:“这就是距心的罪过了。”

后来,孟子朝见齐王,说:“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了五位。明白自己的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并将和孔距心的谈话对王复述了一遍。王说:“这个也是我的罪过呢!”

4.5 孟子谓蚳鼃1曰:“子之辞灵丘2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蚳鼃谏于王而不用,致3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鼃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4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5然有余裕哉?”

注释

1蚳鼃:齐大夫;蚳,音chí。2灵丘:齐国边境邑名。3致:放弃。4公都子:孟子弟子。5绰绰:宽松的样子。

译文

孟子对蚳鼃说:“你辞去灵丘邑长官,要去做治狱官,好像是对的,因为可以向王进言。现在,已经好几个月了,你还不能向王进言吗?”蚳鼃向王进谏不被采纳,因此辞职而去。齐国有人说:“孟子替蚳鼃打主意打得不错;但是他如何替自己打主意,那我还不知道。”

公都子把这话转告孟子。孟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有官职的,不能尽其职责,便应该离去;有进言责任的,进谏不被采纳,也应该离去。我既无官职,又无言责,那么我是留下还是离去,不是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吗?”

4.6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1,王使盖大夫王为辅行2。王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注释

1出吊于滕:吊滕文公之丧。2盖大夫王为辅行:盖(gě),齐国邑名,故城在今山东沂源东南;辅行,副使。

译文

孟子在齐国做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还派盖邑长官王当副使同行。王同孟子朝夕相处,齐滕两国来回的旅途,孟子没和他谈过公事。

公孙丑说:“齐国卿的官位,也不算小了;齐滕间的路途,也不算近了;但来回一趟,却没和他谈过公事,为什么呢?”孟子答道:“那事儿既然有人管着,我还用说什么呢?”

4.7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1。充虞2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3,使虞敦匠4。事严5,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6。”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7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8,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9,于人心独无恔10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注释(www.xing528.com)

1嬴:在今山东莱芜西北。2充虞:孟子弟子。3不知虞之不肖:这是客气话。4敦匠:敦,治;匠,指木工。5事严:事情急迫。逢彬按,赵岐《注》主张在“敦匠”后点断。阎若璩、周广业均读作“敦匠事”(见焦循《孟子正义》)。我们以为赵岐《注》可从。a.赵岐《注》较早,且阎、周均未对其说提出反驳意见。b.百工,包括梓、匠、轮、舆等。周秦时代文献中,除《周礼》《管子》《慎子》中有“工事”外,未见“梓事”“轮事”“舆事”,当然,也未见“匠事”。c.周秦文献中,未见“严”单独为句者,而“事严”这种“抽象名词+严”结构则不少见。6木若以美然:棺木似乎感觉太豪华了;若,似乎;以,以为。逢彬按,《孟子译注》:“以,太也。”恐非。“以”应是“以为”的意思,其后常接形容词,如:“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同上)上句言“不以泰乎”,下句答“不以为泰”,尤可证明。7中古:谓周公制礼以来。8不得:得不到上文所说的七寸之棺并与之相称的椁。朱熹《孟子集注》说“不得,谓法制所不当得”,恐非。同时期文献中的“不得”以及常与之同时出现的“得之”,它们要么泛指得到或得不到某种东西,要么指得到或得不到前文所出现的那种事物。而上文明言“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则此处“不得”,当谓得不到七寸之棺以及与之相称的椁。9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比,为了;化,死。逢彬按,赵岐《注》:“棺椁敦厚,比亲体之变化。”意谓棺椁的厚度,要比照父母遗体腐烂所需时间而定。朱熹《孟子集注》:“比,犹‘为’也。”《孟子译注》从朱熹说。赵岐说的问题是,先秦文献中“比”的“比照”义出现较晚,且其宾语多为较简单的体词性结构。朱熹说则较为可信。《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焦循说:“比,代也。”《孟子译注》:“比(bì),介词,‘替’‘代’‘给’的意思。”“替”“代”“给”和介词“为”意思接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比死者勉为乐乎”意谓“替早死者努力行乐吧”。10恔:音xiào,快意。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营葬,然后返回齐国,停在了嬴县。充虞请问道:“承您看得起我,让我总管棺椁的制造工作。事情很急迫,我便不敢请教。今天敢来请教:棺木似乎感觉太豪华了。”

孟子答道:“上古棺椁的尺寸,并没有什么规范;到了中古,才规定棺厚七寸,椁的厚度与棺相称。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讲究棺椁不单单为了美观,而是必须这样,才算尽了孝子之心。好材料不能得到,当然不称心;没有财力买那好材料,还是不称心。好材料最终到手了,当然就是有财力;古人又都这样做了,我为什么单单不这样做呢?况且,能做到不让逝去的父母的遗体挨着泥土,对于孝子,难道就没有一丝快慰吗?我听说过:无论如何,都不应当在父母身上去省钱。”

4.8 沈同1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2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3?”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注释

1沈同:齐大臣。2仕:通“士”。3诸:“之乎”的合音字。

译文

沈同凭着他与孟子的私交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孟子答道:“可以。子哙不可以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也不可以从子哙那儿接受燕国。比如有个士人,你很喜欢他,便不跟王说一声就把你的俸禄官位都送给他;那士人呢,也没得到王的任命就从你那儿接受了俸禄官位,这样可以吗?——子哙、子之私相授受的事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

齐国讨伐了燕国。有人问孟子说:“你曾劝齐国伐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答道:“没有,沈同曾问我说‘燕国可以讨伐吗?’我回答说:‘可以。’他们就这样讨伐燕国了。他如果问谁可以去讨伐它,那我会回答说:‘是天吏,才可以讨伐它。’比如现在有个杀人犯,有人问道:‘这犯人该杀吗?’那我会说:‘该杀。’如果他再问:‘谁可以杀他?’那我会回答:‘治狱官才可以杀他。’如今却是如同另一个燕国去讨伐燕国,我为什么去劝他呢?”

4.9 燕人畔1。王曰:“吾甚惭于孟子2。”陈贾3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4,管叔以殷畔5;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6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

1燕人畔:齐破燕,燕王哙死,子之亡;赵召燕公子职,遣乐池护送入燕而立为王。齐宣王志在吞并燕国,故云“畔”(叛)。2吾甚惭于孟子:孟子曾劝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见2.11),齐宣王不听。3陈贾:齐大夫。

4周公使管叔监殷:武王既克纣,乃封叔鲜于管,是为管叔;封叔度于蔡,是为蔡叔;使二人监纣子武庚,治殷遗民。5管叔以殷畔:《史记·管蔡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6仰:抬头望。

译文

燕国人反叛齐国。齐王说:“我对于孟子感到很惭愧。”陈贾说:“王不要忧虑。王自己想想,您和周公比比,谁更仁更智呢?”齐王说:“哎!这是什么话呀!〔我怎敢和周公相比?〕 ”陈贾说:“周公让管叔监督殷国遗民,管叔却率领他们叛乱;如果周公预知而派管叔去,那便是不仁;如果周公未能预知而派他去,那便是不智。仁和智,连周公都没有完全做到,何况您呢?我请求您让我去见见孟子,以便解释解释。”

陈贾来见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的人?”答道:“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让管叔监督殷朝遗民,管叔却率领他们叛乱,有这回事吗?”答道:“有的。” 问道:“周公是料到他会叛乱而派他去的吗?”答道:“没有料到的。”陈贾说:“如此说来,圣人也会犯错吗?”孟子答道:“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难道弟弟会疑心哥哥吗?〕周公的错误,不是合情合理的吗?而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错误,随时改正;今天的君子,有了错误,还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般,老百姓人人都看得到;当他改正时,人人都心存敬仰。今天的君子,又何止将错就错,还要紧接着为这错误振振有词说一通呢!”

4.10-1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1;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2曰:“我欲中国3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4,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注释

1得侍同朝甚喜:逢彬按,中华书局朱熹《孟子集注》标点为“得侍,同朝甚喜”,焦循《孟子正义》及杨伯峻《孟子译注》标点为“得侍同朝,甚喜”,后者得之。因为,当“侍”表“陪从于尊长之侧”及“侍候”意义时,“得侍,同朝甚喜”的读法文不成义;因“甚喜”前紧接一谓词性结构类似“同朝”者,从未之见。但因为这一意义的“侍”能带处所宾语,故“得侍同朝,甚喜”是文从字顺的。如:“执荐者百人侍西房。”(《荀子·正论》)“王子应之曰:‘吾闻太师将来,甚喜。’”(《逸周书·太子晋解》)2时子:齐国大臣。3中国:国都之中。4钟:古容量单位。

译文

孟子辞去官职准备回老家,齐王到孟子家中相见,说:“过去希望看到您,未能如愿;后来能够同朝共事,我真高兴;现在您又扔下我回去了,不晓得我们今天别过之后还可以见面不?”答道:“这个,我只是不敢请求罢了,本来是很希望的。”

某一天,齐王对时子说:“我想在国都中央给孟子一幢房屋,用万钟之粟来养育他的学生,使各位大夫和百姓都有个榜样。你何不为我去和孟子说说这事呢?”

4.10-2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1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2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3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注释

1季孙、子叔疑:不知何许人。2龙断:垄断。3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译文

时子便托陈臻把齐王的话转告孟子,陈臻也就把时子托付的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就是,那时子哪晓得这事是做不得的呢?假使我想发财,辞去十万钟的俸禄来接受这一万钟的赠予,有这种发财法吗?季孙说过:‘奇怪呀子叔疑!自己要执政,别人不用,也就算了,却还要让他的儿子兄弟来做卿大夫。是人嘛,谁不想升官发财?而偏偏有人想把升官发财的事都垄断起来。’〔什么叫‘垄断’呢?〕古代设立市场,是拿自己有的去换自己没有的,有关部门只是管理管理罢了。却有这么个贱男人,一定要找个高坡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想把整个市场的利润一口独吞。别人都觉得这家伙卑劣,因此征他的税。向商人征税就是从这个贱男人开始的。”

4.11 孟子去齐,宿于昼1。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2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3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4泄柳、申详5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6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注释

1昼:齐都临淄西南地名。2隐几:隐,靠着,伏着;几,音jī,即居几、坐几,为老年人坐时所倚靠的一种家具。3齐宿:先一日斋戒;齐,通“斋”。4“昔者鲁缪公”至“安子思”:缪,同“穆”;鲁缪公,名显,在位三十三年;子思,孔子之孙,名伋;缪公尊敬子思,经常派人向子思表达他的诚意,子思于是能安心地留下来。5泄柳、申详:泄柳即《告子下》第六章之子柳,鲁缪公时贤人;申详,孔子学生子张之子,子游之婿。6长者:孟子年老,故自称长者。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县过夜。有一位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坐着对孟子说话,孟子未予理睬,伏在坐几上打瞌睡。来人不高兴地说:“为了和您谈话,我昨天就整洁身心,想不到您竟打瞌睡,不听我说,请允许我今后再不敢和您见面了。”〔说着,起身要走。〕

孟子说:“坐下来!让我明白地告诉你。过去,〔鲁缪公是如何对待贤者的呢?〕他如果没有人在子思身边,就不能使子思安心;如果泄柳、申详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也就不能使自己安心。你为我这老人家考虑,比不上鲁缪公为子思考虑得周详。那么,是你对我这老人家做得绝呢,还是我这老人家对你做得绝?”

4.12 孟子去齐。尹士1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2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3也?士则兹不悦4!”

高子5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6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7也,予然后浩然8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9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10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11,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

1尹士:齐国人。2干泽:求禄位;干,求;泽,禄位。3濡滞:停留,迟滞。4兹不悦:兹,此;“兹不悦”即“不悦此”。5高子:孟子弟子。6庶几:或许。7不予追:不追回我;予,我。先秦汉语中,否定句中的代词作宾语通常要置于谓语动词前面。8浩然:水流汹涌的样子。9由:通“犹”。10是:此,这。11悻悻然见于其面:悻悻然,猥琐而器量狭小的样子;见,同“现”。

译文

孟子离开了齐国,尹士对别人说:“不晓得齐王不能够做商汤、周武,那是孟子糊涂;晓得齐王做不到,然而还要来,那他就是来求取富贵的。大老远跑来,话不投机而离去,在昼县住了三晚才离开,为什么这样拖拖拉拉呢?这种情形我很不喜欢!”

高子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那尹士哪能了解我呢?大老远跑来和齐王见面,是我所希望的;话不投机而离去,难道是我所希望的吗?我只是不得已罢了。我在昼县住了三晚才离开,我心里觉得还是太快了,我心想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王如果改变态度,就一定会召我返回。我出了昼县,王还没有追回我,我才加强了回乡的念头。即便这样,我难道肯抛弃王吗?王仍然足以行仁政;王如果用我,又何止齐国的百姓得享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将得享太平。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盼啊盼啊!我难道非要像那小肚鸡肠男人一般:向王进谏,王不接受,便生闷气,失望不满全写在脸上;一旦离开,就跑得精疲力竭才肯歇脚吗?”

尹士听了这话后说:“我尹士真是个小人哪!”

4.13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1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2’”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3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1豫:喜悦,快活。2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孟子向他的学生转述孔子的话,见于《论语·宪问》。3名世:或许就是后代的“命世”,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路上,充虞问道:“您的脸色好像不太高兴似的。可以前我听您讲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情况不同了。从历史上看来,〕每过五百年一定有位圣君兴起,这期间还会有命世之才脱颖而出。从周武王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论年数,已过了五百;论时势,也该有圣君贤臣出来了。除非上苍还没想到要让天下太平,如果上苍想要让天下太平,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又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呢?”

4.14 孟子去齐,居休1。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2,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3,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注释

1休: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北,距孟子家约百里。2崇:地名,今不可考。3师命:师旅之命。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公孙丑问道:“做官却不受俸禄,合乎古道吗?” 孟子说:“不。在崇,我见到了齐王,回来便有离开的想法;不想改变,所以不接受俸禄。不久,齐国有战事,这时不宜请求离开。然而长久淹留在齐国,并不是我的心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