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根据教育原理,教学任务需关注学生智力发展

根据教育原理,教学任务需关注学生智力发展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内容,导致一些教师误以为教学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实际上,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它的任务同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是教育目的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化。根据我国教育目的的要求,结合教学的特点,可以将教学的任务做如下表述。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将发展学生的智力当成一项重要的任务。

根据教育原理,教学任务需关注学生智力发展

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教育目的、发挥教学作用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代,教育家对教学任务的认识与提法并不相同,对教学任务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在实践中,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内容,导致一些教师误以为教学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实际上,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它的任务同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是教育目的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化。根据我国教育目的的要求,结合教学的特点,可以将教学的任务做如下表述。

(一)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基础知识主要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知识。它包括学生进一步学习或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而必须掌握的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和原理等基本内容,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基本技能则是指运用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去完成某种智力或体力活动的基本操作程序。就中小学任务来看,中小学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阅读、书写、计算、制作等技能。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教学还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使学生已掌握的技能达到熟练和完善的程度,即成为技巧。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品质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是顺利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总量迅速增加,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却不能无限地延长。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有选择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外,主要依靠发展学生的智力,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青少年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和发展智力的大好时机。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将发展学生的智力当成一项重要的任务。

学生健康的体魄是他们心理品质发展的生理基础。学生智力才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及保持高水平时间的长短,都要受这个生理基础的制约。所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同样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教学卫生,要求学生在诸如坐、立、阅读、书写等学习活动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护学生的视力,防止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保证他们健康地成长。(www.xing528.com)

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创造的潜能,但要使这种潜能转变为现实的创造能力,则需要长期的有意识的鼓励和培养。创造素质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创造素质的培养,首先应当重视的是创造意识,其次才是创造能力。如果一个人有创造意识,那么他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他都会表现出来。在看似平凡的问题或事情上面,他会有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设想。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创造,关键是要使学生参与到创造的过程中去,而不是要求他们取得实际的成果。当然,有好的成果,那是再好不过。但是评价学生不能以成果多少、大小或高下为标准,而要看他是否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创造活动中去了,在创造活动中他是否体现了自己的创造性。对于学生来说,创造的过程比创造的结果更为重要。创造教育当然不能轻视创造的结果,但更要重视创造的过程,着力于学生创造性品质的不断开拓和丰富,着力于培养其创造性人格。马斯洛曾经将人的创造性区分为“特殊天才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并且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认为这些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此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2]弗洛姆也曾反复强调培养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性。他说,虽然人的创造性确能创造属于物质上的东西、艺术作品及思想体系,但最重要的创造对象是人自己。他认为,创造主要不在于活动的产品,而是活动的特质。“创造性的行动表示内在活动的状态,这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某种艺术和学术作品或某种有用的东西来。创造性是一种性格取向,每个感情健康的人都能够具有这种性格取向。”[3]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4]价值观是指评判并引导、推动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准则信念,追寻的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情感是指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稳定的精神体验,如道德感、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美感、理智感等。态度是指与价值观和情感相连的个人对某一对象所坚持的评价标准和行为倾向。学生个人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构成其个人的灵魂、个性的核心,对于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起定向、动力、组织、调节与引导的作用。

上述三个方面的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统一实现的。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知识的任务是中心和基础,其他任务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同时,智力、体力、创造品质、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又促进知识的掌握。各项任务之间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各组成部分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