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81章信言不美

老子注读:第81章信言不美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美的言语不真实。不善者,舌致患也。《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强调“不上贤”,使民众不争名利。

老子注读:第81章信言不美

这一章通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等事物矛盾对立现象,即信与不信、善与不善、智与不智、多与不多,讲事物的辩证性,最后归于“圣人无积”(积者不圣),阐述“圣人无积”思想。圣人不多“积”,即“有道”之人从不提倡过多占有、索取。这也正是老子“善让”“不争”思想的重要体现。

信言不美, 真实的言语不华美

信言:真实可信的话。河上公:信言者,如其实。不美者,朴且质也。王弼:实在质也。

美言不信。 华美的言语不真实。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信言不美,美言”,“信”。

美言:溢美、夸饰之辞。河上公:滋美之言者,孳孳华词。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王弼:本在朴也。

善者不辩, 善良的人不巧辩,

辩:巧辩。河上公:善者以道修身,不彩文也。

辩者不善。 巧辩的人不善良。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王弼本如此,帛书甲乙本无该句,高明认为此句乃讹误。

河上公:辩者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土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渊,辫口多言亡其身。

知者不博, 知识广博的不显示渊博,

帛书甲本残“知”。

河上公:知者谓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王弼:极在一也。

博者不智。 显示渊博的知识不广博。

帛书甲本残“博”。

河上公:博者多见闻,不知者失真要也。

善者不多, 善良的人不多积,

多:多积。

多者不善。 多积的人不善良。

帛书甲本残“者不多,多”。

圣人无积。 圣人不多积。

王弼: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已。

既以为人, 他尽量帮助别人,(www.xing528.com)

帛书甲本残“既”。既:《广雅》:尽也。为:施与。

己俞(愈)有; 自己反而愈加富有;

俞:同“愈”,更加。

河上公:既以为人施设德化,已愈有德。王弼:物所尊也。

既以予人矣, 他尽量给予别人,

予:给予。

己俞(愈)多。 自己反而愈加增多。

帛书甲本残“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河上公: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而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也。王弼:物所归也。

故: 所以:

天之道, 自然之道,

利而不害; 利于万物而不加妨害;

河上公: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也。王弼:动常生成之也。

人之道, 圣人之道,

人之道:圣人之道。王弼本作“圣人之道”。

为而弗争。 施与众人而不争夺。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此段残毁。

河上公: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王弼:顺天之利,不相伤也。

老子在这一章通过“圣人无积”来强调“善让”“不争”的思想、观点。表面上看,老子开始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似乎在谈事物矛盾对立现象,即信与不信、善与不善、智与不智、多与不多,讲事物的辩证性。实则老子是通过以上事例作铺垫,重点讲“圣人无积”观点。圣人不多“积”,即“有道”之人从不提倡过多占有、索取,达到“天之道,利而不害”。这也正是老子贯一始终的“善让”“不争”思想的重要体现。分三层理解:

第一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通过信与不信、智与不智、多与不多三对矛盾,讲事物的辩证性,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层,“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俞(愈)有;既以予人矣,己俞(愈)多”,重点讲“圣人无积”,即“有道”之人从不提倡过多占有、索取。帮助他人愈多,自己愈有;给予他人愈有,自己愈多。

第三层,“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讲“有道”之人所为,体现了“天之道”,利于万物而不加妨害;运用于“圣人之道”,是虽施与众人而不争夺。

“不争”思想、“不争之德”在《老子》多章亦有表述。《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强调“不上贤”,使民众不争名利。《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强调水的“不争”最高品德与境界。《第二十二章》“不自视(是)故明(彰);不自见故章(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强调“不争”在于“不自视”“不自伐”“不自矜”。各自重点不同,这里“不争”,为“圣人无积”,不多积,是为无害:无害己、害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