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少年期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三)青年初期青年初期又称为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首先发现这个现象的是皮亚杰,他把这种言语形态称为“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有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

(一)童年期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童年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四年级(10-11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有一定评价;道德观念也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二)少年期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这一时期也称“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少年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随意性增强,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常出现前后矛盾的行为。

(三)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又称为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青年初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为:智力水平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水平上也会出现和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婴幼儿时期

(一)婴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的言语主要是口头言语,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言语机能的发展等方面。

1.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的增加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研究表明,4-5岁是幼儿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

(2)词类范围的扩大

在幼儿词汇中,主要是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其中又以名词为最多,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才是副词。幼儿也能掌握一些虚词,如介词连词,但这些词在幼儿词汇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幼儿的词汇中,最初名词占主要地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名词在词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4岁以后,动词的比例开始超过名词。此外,幼儿在使用各类词的频率上也有不同的特点。代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3)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幼儿最初掌握的基本是和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活动直接有关的词,以后逐渐积累了一些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甚至开始掌握与社会现象有关的词。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增加。

(4)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是指幼儿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是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幼儿的词汇量并不等同于他们正确运用的质量,这与幼儿对词义的理解有关。

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常有或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的现象。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准确和加深,幼儿运用词的积极性也逐渐高涨。他们的积极词汇比婴儿期大大增长。

此外,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受到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过于抽象的词,或远离幼儿生活的词,幼儿正确使用还有困难。因此,在幼儿阶段,当幼儿词汇贫乏或意义掌握不确切时,就会产生“造词现象”。

2.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幼儿具有独特的获得语法结构和自动应用组词成句的规则,并大致按照如下趋势发展:从简单句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最初,幼儿说出的句子结构是不完整的,不完整句包括单词句和电报句。

①单词句: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1岁半。例如,当幼儿说“妈妈”这个词时,既可能代表要妈妈抱,也可能代表请求妈妈帮他拾起一个东西等等。

②电报句:又称双词句,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般出现在1岁半至2岁半左右。例如,“妈妈抱”“爸爸班班”“饼饼没”“娃娃排排(坐)”等等。

2岁以后,幼儿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完整句的数量和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完整句又可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陈述句与其他多种句型、无修饰句与有修饰句。

3.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内部言语的发展

内部言语是在幼儿外部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它的原始形态或过渡形态是一种介于有声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首先发现这个现象的是皮亚杰,他把这种言语形态称为“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自我中心言语有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1)重复:幼儿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字词和音节

(2)独白:幼儿对自己说话,似乎在大声思考,其实并不是对任何人说话

(3)双人或集体的独白:在有人存在的情况下,幼儿之间相互说话,但并不构成沟通思想或传递信息的功能。实际上是幼儿在别人面前大声对自己说话。

(二)婴幼儿的气质类型

1.托马斯(Thomas)、切斯(Chess)的三类型说

托马斯、切斯等在对婴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其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

(1)容易型:大多数婴儿属于这一类型(40%)。吃、喝、睡等机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

(2)困难型:这一类婴儿人数较少(10%)。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

(3)迟缓型:(15%)生活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弱,情绪总是消极,不甚愉快,但不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他们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

(4)其余35%的被试属于中间型或过渡型(交叉型)。

2.其他(www.xing528.com)

①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活泼型(“连哭带斗”地来到人世)、安静型、一般型(介于前两者之间)

巴斯和普罗敏的活动特性说: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冲动性

③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三)婴幼儿的依恋类型

1.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一般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母亲)的依恋大约在第六七个月形成,并且开始出现对陌生人害怕的情况,即“认生”。

婴儿依恋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2岁,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第四阶段:2岁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2.婴儿依恋行为的三种类型

基于陌生情境测验,安斯沃斯(1983)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

(1)回避型

这类幼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实际上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又称无依恋婴儿。

(2)安全型

这类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新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3)反抗型(也称矛盾型)

这类幼儿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幼儿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

(四)幼儿的游戏

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游戏不但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手杖,观察生活的窗口,积累知识和经验的源泉,也是通过实际活动,积极探索周围世界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游戏更多表现为一种交互作用,幼儿的社会性在游戏中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儿童游戏具有以下特征:(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儿童自由自在的活动;(3)游戏是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4)游戏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动。游戏是自发的,也伴有愉悦体验,但还是需要成人引导。

1.根据教育的作用或目的可将幼儿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由幼儿独自想出来的游戏,包括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结构游戏(建筑性游戏)和表演游戏。幼儿的创造性、自主性在这类游戏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规则性游戏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任务而设计编定的。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一般将其用于教学中,故也称为教学游戏。当然,当积累了一定的游戏经验后,幼儿也能自发地玩规则性的游戏。

2.以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分类

这种分类以帕登的研究为代表。帕登认为幼儿之间的社会性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他把游戏分为以下六种:

(1)偶然的行为:东游西逛,行为缺乏目标,注视碰巧引起兴趣的事情,如玩弄身体,在椅子上爬上爬下。这种行为不属于游戏。

(2)游戏的旁观者:观看同伴的游戏,偶尔同他们交谈,有时向他们提出问题,但行为上并不介入他人的游戏。

(3)单独游戏:使用与旁边伙伴不同的游戏材料,专注地玩自己的游戏,不注意伙伴做什么。

(4)平行游戏:幼儿玩着和附近伙伴相同或相近的玩具,但并不和其他幼儿共同活动,仍是单独做游戏。这类游戏正反映了2~3岁幼儿游戏的社会性交往状况。

(5)联合游戏:和其他幼儿在一起玩,谈论共同的活动,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分工与合作,也没有围绕目标进行组织,每个幼儿都是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游戏的。

(6)合作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有共同的目的,采取分工合作的有组织的方式游戏。

3.以认知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

这种分类以皮亚杰的理论为代表。皮亚杰根据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把游戏分为四类:

(1)练习性游戏:又称为感觉机能游戏、感觉运动游戏、实践性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反复练习感知觉和动作,是游戏的最初形式。其基本功能是对新习得的、还来不及巩固的动作进行练习。例如,奔跑、跳跃、攀登、敲打和摆弄物体等。

(2)象征性游戏:指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常进行的一类游戏,它是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最常见的是“过家家”“医院”“商店”等游戏。

(3)结构性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指幼儿运用积木金属材料、泥、沙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构造,从而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这类游戏与角色游戏存在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4)规则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一定规则从事的游戏。规则游戏是幼儿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

题目示例

【2020年上·判断】游戏是儿童自发的、不需要成人引导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

【答案】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