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黄浦区教研队伍建设及研修成果掠影

上海黄浦区教研队伍建设及研修成果掠影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2记得第一次阅读这段话时有些费解:约翰·凯伊,这位直接推动纺纱业技术革命的伟大发明家竟落得如此结局?此外,由于飞梭使工厂大大减少了劳动力需求,一些织工认为凯伊的发明令他们的生计受到威胁。1753年,暴民洗劫了他的房子,凯伊为此感到心灰意冷,迁居法国,后来在贫困中死于法国。这种现象,后来在工业革命期间曾在欧洲不少国家发生过,历史上称之为卢德运动,相传第一个捣毁机器的工人叫卢德,因此而得名。

上海黄浦区教研队伍建设及研修成果掠影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经典故事:一位名师上了一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课后,一位年轻教师走上前去,问道:“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名师回答:“我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本课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我理解中的终生备课,就是终生阅读并思考。

阅读,是一种习惯,是历史教师的生活常态。阅读中难免有不解,对思考后的顿悟稍做设计,即可进入课堂。

案例一:凯伊的悲剧

多年前,我在“上海书展”上买了一本书——《彩色图解世界明史》(见图1-2),这本书中有一段话:“1733年,英国人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将织布所需的劳动减少了一半,所以纺织厂主们很快就采用了他的发明。凯伊在纺织工人们的唾骂声中逃往法国,最后穷困潦倒,客死他乡。”

图1-2(www.xing528.com)

记得第一次阅读这段话时有些费解:约翰·凯伊,这位直接推动纺纱业技术革命的伟大发明家竟落得如此结局?后来,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了新的认识。

在凯伊发明飞梭前,英国人一直使用手摇纺织机织布,织工用两只手使梭子来回穿梭以织成一幅窄布,效率不高,织较宽阔的布匹时更需要两人同时操作。这种纺织机被沿用多个世纪,直至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才慢慢取代了手摇纺织机。

飞梭能自动穿梭往复,令纬纱快速穿越经纱,因而只需一个织工就能快速地织出宽阔的布,大大减少了人力需求。但凯伊并没有因此功成利就,一些工厂使用飞梭织布但拒绝给予他专利权税,为此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以追讨赔偿(注:英国在1624年就有了专利法,但并没有真正落实)。

此外,由于飞梭使工厂大大减少了劳动力需求,一些织工认为凯伊的发明令他们的生计受到威胁。1753年,暴民洗劫了他的房子,凯伊为此感到心灰意冷,迁居法国,后来在贫困中死于法国。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其中原委可以这样理解:飞梭使工作效率提高了,工厂主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于是会让一部分工人下岗,所以工人们往往迁怒于机器,甚至捣毁机器。这种现象,后来在工业革命期间曾在欧洲不少国家发生过,历史上称之为卢德运动,相传第一个捣毁机器的工人叫卢德,因此而得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