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阳十大美景全纪录-江汉平原湖泊众多,概述与发展

襄阳十大美景全纪录-江汉平原湖泊众多,概述与发展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陆。明、清两代,由于荆江北岸穴口大多堵塞,荆江泥沙改向南岸排泄,江汉平原又开始出现了众多的湖泊群。明代茅江口因修筑新堤而堵塞,江汉平原的地表径流,大部分汇集于原已消失的太白湖,明末清初已成为周围二百余里的浅水湖泊。至今日,江汉平原大小湖泊约300多个,重要的有洪湖、汈汊湖、长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

襄阳十大美景全纪录-江汉平原湖泊众多,概述与发展

江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1577公里汉江,可分为三段:丹江口以上925公里为上游,两岸高山耸立,峡谷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丹江口经襄阳至钟祥270公里为中游,流经低山丘岗,接纳南河和唐白河后,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滩,河道不稳定;钟祥以下382公里为下游,汉江流至此,与长江冲积而成一个著名的平原地带,这便是江汉平原

汉水流域的上中游地区有着众多的泉溪与瀑布,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而下游广袤的江汉平原则是古代所说的云梦泽地带,土地肥沃,雨量充足,丰衣足食。云梦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记载的有《尚书·禹贡》荆州:“云梦土作乂。”《周礼·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

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连为一体。在荆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侧的原章华台地区新设了华容县(故城在今潜江县西南);在汉江三角洲顶部建立了竟陵县(故城在今潜江西北)。扬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发展,又继续向南、向东推移,南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东略无阻拦,到东汉时,已移至华容东南。泽区随着江汉输沙的堆积,日益缩小淤浅,而以沼泽形态为主。东汉末年,曹操赤壁之战败至乌林,已能“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只不过道路泥泞难行而已。

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陆。太白湖周围也沼泽化,陆游范成大舟行经此,已是一片“葭苇弥望”的“巨盗所出没”的地区,而有“百里荒”之称。北宋初期,在今监利县东北六十里设置玉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www.xing528.com)

明、清两代,由于荆江北岸穴口大多堵塞,荆江泥沙改向南岸排泄,江汉平原又开始出现了众多的湖泊群。明代茅江口(今新堤镇)因修筑新堤而堵塞,江汉平原的地表径流,大部分汇集于原已消失的太白湖,明末清初已成为周围二百余里的浅水湖泊。至今日,江汉平原大小湖泊约300多个,重要的有洪湖、汈汊湖、长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泊一般底平水浅,是淡水养殖业基地;又能调蓄江河水量,减轻平原旱涝灾害。

明朝后期,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萌芽。汉江下游地区广泛引种棉花,至清朝中叶,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棉花盛产,带来了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汉江流域近代工业的发展有过宏愿。他在《建国方略》中写道:“自襄阳以上,皆为山国;其下以至沙洋,则为广大开豁之谷地;由沙洋以降,则流往湖北沼地之间,以达于江。”他设想“在襄阳上游高水闸。此一方面可以利用水力,一方面又使巨船可以通航于现在唯通小舟之处也”。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将孙中山先生的宏伟蓝图变成了现实。随着丹江口水库、安康水库、石泉水库等汉江干流及其支流上许多水利工程的兴建,实现了汉江的梯级开发,也有力地促进了汉水两岸现代工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