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江美城襄阳的十大美景

大江美城襄阳的十大美景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漳是古山寨之乡,走进南漳也就走进了古山寨的王国。南漳山寨或耸立于奇峰绝壁之上,或藏匿在山川之间,有的巍峨峥嵘,有的云障雾绕,有的纵横蜿蜒,有的峻拔多姿。因此,南漳留下了许多战乱遗存,而山寨在几经历史变迁、战火洗礼后,依然巍然屹立于荆山荒野之中。因此,为满足民众心理之需,多数山寨采取庙寨合一、寨观合一,形成有山有寨即有寺观的格局。

大江美城襄阳的十大美景

(一)人文、自然、山寨铸就的史诗

南漳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荆楚文化从这里发祥,楚熊绎丹阳从这里开启,古罗国和卢戎国在此封疆,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在这里栖隐,水镜先生在此荐贤,卞和曾在此献玉,屈原曾到此朝祖;而关羽收周仓,徐庶故里,秦将白起攻楚,东汉王莽追刘秀,明末张献忠、近代张自忠,以及当代革命家贺龙、李先念、王树声、张廷发,都在南漳留下过战斗的足迹。而围绕这些名人留下的故事、记载及文章诗词,更是给南漳乃至世人留下了一笔厚重的人文财富,期待着人们的开发和利用。而古山寨也正是有了人文的内涵,才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满也更加精彩。巍巍荆山、峰峦竞秀,悠悠沮漳、九曲回肠。南漳“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赢得了“金山银水”的美誉,荆山、睢山、陡山、高峰麓雄踞于南漳,而有名无名的山峦,更是峻拔神奇,叠翠雨洗。山川岩洞,云岫缥缈,藤萝蔓绕;钟乳奇石,生灵万象,妙趣天成。而南漳的“四十八大泉、七十二河堰”闻名遐迩。沮、漳、蛮、潍四大河流穿境而过,给南漳增添了更多的妩媚和灵秀。特别是人工而就的水镜湖、云台山、石门集三大湖泊,给诗人增添了无尽的联想,有诗云,“散烟笼翠好山河,库蓄亿方宝石蓝”,为人工湖作了形象的比喻。香水河、鱼泉河、茅坪河、龙王峡等,依山而走,山环水绕;竹影摇曳,绿树繁茂;山乡田野鸟语花香,袅袅炊烟,曼妙多姿,形成了诗意的田园,如画的风光,为人们提供了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山寨依山而筑,随水相抱,就洞而藏。一刚一柔,阴阳相合,天人合一,暗合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南漳是古山寨之乡,走进南漳也就走进了古山寨的王国。山寨的核心区大多分布在东巩、肖堰、板桥、巡检和薛坪,可谓有村有山就有寨,论及数量,在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就有1000余座。就形态而言,则有石砌山寨、城堡瓮寨、洞寨和碉楼土城四大类型。论及山寨的形成,应是萌芽于史前,形成于楚汉,繁盛于明清民国继续完善,至今仍有使用。南漳山寨或耸立于奇峰绝壁之上,或藏匿在山川之间,有的巍峨峥嵘,有的云障雾绕,有的纵横蜿蜒,有的峻拔多姿。一年四季在山水的映衬下不断变换着新的容颜,或含笑于山花烂漫之中,或掩映在绿树密叶之间,或挺立于枫林霜雪之上,或风情万种,或变幻莫测。

山寨与人文相融相谐,自然与山寨相融相生。人文、自然、山寨铸就了永恒奇妙的史诗。

(二)战争军事、避难合奏的乐章

南漳县位于襄阳市西南,在历史王朝更迭之际,多为重点攻防区域,如秦汉之争、蒙宋之争、宋元之争及荆襄流民起义、吴逆之判时期、白莲教起义及太平天国运动。因此,南漳留下了许多战乱遗存,而山寨在几经历史变迁、战火洗礼后,依然巍然屹立于荆山荒野之中。山寨或占据战略要道,或扼守水陆关口,在战争年代扮演着重要角色,上演着无数神话般的兵戈传奇。而在民国版《南漳县志》中记载的周朝至民国漫长历史间的大型兵事就达30多起,且大多与山寨相关。

南漳古山寨的建筑大多从军事方面作了严密的考虑,在位置上选择有利地势或山巅,或险崖,或关隘,或河流,或洞窟,要么居高临下、高瞻远瞩;要么可退可进、可攻可守;要么可狙击敌阵、可封锁要道。从内部构造上,它防御功能体系完备,防御设施一应俱全。坚固的寨墙、巡道、城门及寨前高耸的碉楼,寨墙内外所设哨卡哨所,冷兵器时代所设箭垛、箭道,近代的炮台、枪孔、掩体,寨内还设有兵营、校场、演兵布阵等训练场所,有的仿制古代城池,设置廓城、瓮城,形成科学立体交叉的防御布局,为古代军事史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物参照。

除了战争军事考虑外,南漳的山寨多因社会动乱、灾祸频发、匪患猖獗而滋生。早期人们为躲避天灾,如山火、洪水、猛兽、瘟疫等,山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躲避人祸,如徭役、壮丁、匪患的骚扰,强势部落、氏族的打压掠夺,而藏于山寨之中以避身祸。南漳薛坪镇有一家柳氏村民,长年躲在险峻的山寨“鬼掉魂、蛇倒退”之下,依靠打猎谋生,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还未融入现代社会,过着原生态生活。为防盗贼匪患,部分寨民平时就把所产粮食存放在寨内,做到粮满仓、水满缸,一有祸患便紧闭寨中,以保平安。山寨因地域或家族实力而定,或大或小,或工或简,或远或近,寨内的石屋有主有次,有高有下,合乎中国传统的尊卑礼制。(www.xing528.com)

当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战火硝烟的年代,那一幕幕壮怀激烈的场景,仿佛是一曲曲悲喜交集的合奏乐章。

(三)建筑、宗教民俗蕴藏的文化

南漳古山寨,虽不如万里长城那样规模宏大,但古山寨的历史却大多早于长城,论及它的形制,也与长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起伏蜿蜒的流畅,有方正肃穆的威严,有峻极高山的挺拔,也有依山傍水的灵秀。在设计上,它注重风水,讲究朝向,选择环境,负阴抱阳;它背山面水,因势利导;它集生活住房、庙观祭祀、军事防御等诸功能于一体。从建筑美学而言,它有婉约的线条、空灵的意境、震撼的气势。它因地制宜选择材料,宜石则石,宜砖则砖,宜土则土,或石木混用,或土垒夯筑,既坚固实用,又注重美观;既有横梁结构,又有拱券构造;既注重科学,又讲究艺术。在留下的碑刻牌匾中,语言记述凝练。表情达意准确,文笔舒展,文采斐然。从书法艺术上来看,或遒劲,或清秀,或洒脱,笔情意趣留于碑石之间。有些石碑雕件,刀工圆润,精准细腻,功力深厚,富有想象,大气淋漓,是集文学、书法、雕刻美术于一体的艺术杰作。

“天下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南漳地处荆山,当地人自古就有“见佛就拜、见道就揖”的崇佛崇道习俗。因此,为满足民众心理之需,多数山寨采取庙寨合一、寨观合一,形成有山有寨即有寺观的格局。而最负盛名的寺院要数紧靠春秋寨的如珠寺,相传为佛教净土宗创始人慧远施法处。有碑载:“如珠东南十余里,层峦耸汉,东晋创禅林,迄今已一千七百载。”南漳的般若寺、圆通寺、龙泉寺大多都与慧远禅师相关联。按时间推算,如珠寺的创立仅比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晚48年。而很多山寨庙观在历尽千余年之后,仍然香火不断,朝拜者众。每逢农历正月初九、三月三、九月九,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云集庙观,祈福求安,形成游艺买卖集散地,各种交易活动应运而生,也为宗教文化抹上了亮丽的一笔。

南漳县是集楚、汉、三国及明清文化为传承脉络的区域。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汇聚成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民俗文化集散地。至今仍有历史传承的就有沮漳巫音、东巩高跷、端公舞、漳河鱼灯、荆山锣鼓、闹年锣鼓、秧田歌等民俗民歌民舞。而在南漳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还有苞茅缩酒、皮影戏和牵钩之戏等,这些可谓南漳民俗的“活化石”。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为山寨文化的拓展,奠定了坚稳的基石,民俗与山寨形成互生互荣的律动之美,并与周边区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也使南漳的山寨文化更加独特,更加充实丰满,也更加绚丽多姿。

南漳的古山寨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结缘,又与南漳特有的民俗文化相融。这些多元文化的蕴藏积淀,必将使山寨文化更加雄厚博大,充满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南漳古山寨有形无形的遗存,是历史馈赠给襄阳大地的一笔厚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它与人文自然共生,以特有的风骨耸立,它集建筑、庙宇、文字、雕塑、书法、美术之众美于一身,熔宗教、哲学、军事、历史、文化于一炉,有着难以估量的文化、经济、旅游等多重价值,值得我们珍惜,并合理利用与适度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