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江美城襄阳十大美景精彩纪录

大江美城襄阳十大美景精彩纪录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带队游隆中的事,发生在1700多年前,西晋永兴年间,公元305年。王隐把刘弘将军带队游隆中这件事,载入了他的著作《蜀记》。隆中地处鄂西北山区荆山山系的余脉,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形。诸葛亮由于古隆中山水的蕴育,修炼成为“宁静致远”的一代伟人;古隆中又因为诸葛亮在此躬耕隐居十年,后又相继发生“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的历史故事而誉美天下。古隆中自然景观的精美,是写入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

大江美城襄阳十大美景精彩纪录

最早带队游隆中的事,发生在1700多年前,西晋永兴年间,公元305年。带队者是镇南将军刘弘。

刘弘将军奉惠帝司马衷圣旨,来到汉水之南的隆中,参观诸葛亮故宅之后,要树碑立传,命令随行的太傅掾李兴(犍为人)撰文说:“我奉天子之命,来到汉水之南,在行军的鼙鼓声中缅怀思念,众将士感受先哲广博的遗光。登隆中山远望,凭车栏巡视诸葛亮的故乡……昔日先生您隐居躬耕,占卜天下,就凭此宅。这是卧龙仁智生长的地方,先哲的才能不拘一格,无边无际。草庐经历诸多岁月,现在早已损坏……今天我来凭吊思念,目睹的是先生您的故宅基墟。”

从此,古隆中有了第一块碑——镇南将军碑。

与刘弘将军同时代的有一个史学家叫王隐,他是陈郡陈县(今河南淮阳)人。王隐把刘弘将军带队游隆中这件事,载入了他的著作《蜀记》。

《蜀记》可算是最早记载“隆中旅游”的典籍了。

上述故事,史证见南朝中书侍郎裴松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注引《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今我来思,觌尔故墟。’”

裴松之同时还注引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汉晋春秋》指出:“(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著作《水经注》中,把隆中孔明旧宅所处的地理位置,讲得更清楚:“沔水(汉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唐代隆中时属襄州襄阳县管辖。据唐李吉甫(758—814年)《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一《襄州·襄阳县》载:“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隆中地处鄂西北山区荆山山系的余脉,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形。

“隆中”这个山名,据清代学究的解释是:隆中者,空空然上有声也。另一解释是:在荆山山脉消隐之中,突然又有山隆起。

隆中主要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四座山峦,以及山与山之间形成的诸葛庙冲和广德寺冲等山冲、泉水、溪流,以及潭、塘、堰、森林植被、动物等,最高峰隆中山海拔306米。

诸葛亮由于古隆中山水的蕴育,修炼成为“宁静致远”的一代伟人;古隆中又因为诸葛亮在此躬耕隐居十年,后又相继发生“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的历史故事而誉美天下。

古隆中自然景观的精美,是写入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描写刘玄德“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世上一切经典,都有各自经典产生的辛苦。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在元末明初,他能把千里之外的襄阳古隆中描写得如此精美,凭的可不是作家的虚构天才,而是靠“湖海散人”千里跋涉,到古隆中现场采风的勤劳艰辛。

距罗贯中生活时代已600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所有游人的目光和现代摄像机,都可到隆中风景名胜区检验:看这里的山、水、地、林,实景与罗贯中的文学描绘,哪里失之分毫?

古人比较宁静,说什么,写什么,做什么,往往考虑以后,讲究文化

就罗贯中写卧龙隐居之处景物的句式,都煞费苦心地“隐”——“山不高而……水不深而……”——就隐含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道理。

要想真正领略古隆中之美,就不能单凭走马观花地观看,而主要在于设身处地地阅读。如果行色匆匆地看隆中,游客只需一天甚至半天,就“扫瞄”完了隆中的四山、三水、两冲、一洞一溪流和二十六个名胜古迹景点了。如想不虚此行地游览隆中,用心阅读,人生十年甚至半辈子,也解读不完古隆中的文化和诸多史谜。(www.xing528.com)

离我们生活时代较近的一个隆中文物,“摆放”在隆中山门,这就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的“古隆中”石牌坊。这牌坊造型,外观可以一目了然地解读:古隆中石牌坊是一座高6米,长10米,四柱三门楼式,十个抱鼓团柱,上面雕梁画栋,起角弯爪,单檐斗拱,带脊座吻,线雕、浮雕、透雕融为一体,表现丹凤朝阳、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栩栩如生,坊体雄伟、蔚为壮观的青石凿雕打磨艺术仿木结构古建筑

而牌坊上的文化内涵就难以一览无余地通晓了。例如牌坊正面两中柱上雕刻唐代大诗人杜甫《蜀相》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就这“三顾频烦”四个字,怎么解释?有“三国常识普及专家”注引现代学究周汝南老先生的解释并发挥说:“说是三顾,其实也不完全是指去了三次,三还有再三的意思。就是多次去,累累地去,频繁地去的意思。”有学生问了:那据《说文解字》的正确解读“三顾草庐”——“凡三往,乃见”的本意应是:一共去了三次,第三次这才见面了。刘备既然是多次去或曰频繁地到隆中草庐去会见诸葛亮,那为什么不说“频顾茅庐”呢?成语“三顾茅庐”错了吗?怎么回答?

就“三顾频烦”的问题,数年前有几位著名高校的文、史教授在这山门牌坊下和笔者探讨了半天。后来从杜甫生平及诗文风格、杜甫所生活的那段唐史回顾,以及杜甫是哪一年从哪里到成都,官任何职,有什么人生体验,当时是什么心境,还有《蜀相》诗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自我解嘲什么,“隔山黄鹂空好音”影射什么时局等,最终达成共识:杜工部“三顾频烦天下计”的本意应是:只有像刘玄德三顾草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频繁地发生,这才谈得上安邦治国的天下大计!

等把隆中牌坊上“三顾频烦”这四个字的“顾”字弄明白,几位学者转而才把牌坊两边横匾上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牌坊背面匾额上的“三代下一人”,楹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肖曹”等汉语言文字先拍下来,带回去逐一研究。这些文字内涵比“三顾频烦”更有嚼头。

过牌坊不远,就来到青年孔明的“躬耕田”景点了。鲜花盛开的两亩田前,有“躬耕陇亩”石碑立于亭中。

难道真像有的学者所讲的:“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客死襄阳后,诸葛亮就在隆中搞了几亩地,以躬耕为生?”

诸葛孔明家境并不贫困。他本是古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城南郊)人,其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刘奭时曾官至“王独坐”的司隶校尉兼光禄大夫。此官统率京师并持节督察文武百官。班固汉书》传其通晓五经、文学出众,个性刚直,威镇朝纲,反腐倡廉让百姓称快,童谣流行。诸葛丰后因逮汉元帝亲信要员,持节乘马车一直追进皇宫逮到元帝面前,元帝解劝也不给面子,被收节降职。诸葛丰被降为城门校尉再不能管大案要案了,但他依然坚持专摸老虎屁股,上书向元帝检举两个一品高官的犯罪事实,激恼汉元帝下诏教训他“不顾四时,专作苟暴,以获虚威”,并削职为民。后来诸葛丰逝世时,京都人民奔走呼号,纸钱铺天盖地,“间何阔?逢诸葛”的童谣直冲云霄。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受其先祖遗训家教影响,在汉灵帝刘宏那个盛行公开卖官买官的黑暗时代,洁身自好,凭德才和汉代推举选拔制“举孝廉”正道,走上仕途,先任梁父县令,后任泰山郡丞。诸葛孔明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三月,他和汉献帝刘协同年同月出生。作为诸葛丰的玄孙,出生在诸葛珪这样一个清官家庭,可谓三生有幸。但是,小孔明却遇到了三岁丧母,八岁亡父这两大不幸,又是天下最不幸的孩子之一。诸葛珪本身是在郡丞任上积劳成疾,突遇郡内穷县暴发山洪泥石流灾害时,带病赶赴灾区救民,而不幸牺牲在沂河里。

小孔明有兄弟姐妹五个,父亲去世时,哥哥诸葛瑾十五六岁,大姐十二岁,二姐十岁,弟弟诸葛均五岁。抚养和教育这一群未成年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他们的从父叔叔诸葛玄的肩上。

诸葛玄是个会通五经的教书先生,在阳都城开私家学堂,并另开一个诸葛药铺请人帮忙经营。此人很有文才,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因此年轻时就和当时号称“八俊”之一、后任荆州牧的刘表交过朋友。

让孩子们遵从诸葛丰家教——“为人不善者,为官不正者,族谱除名”,是诸葛玄教育诸葛亮兄弟的第一德育责任。其次,就是先祖家学中的儒、法、兵、道等各家学说的智育责任。诸葛珪死后,小孔明兄弟姐妹都寄养在叔父诸葛玄家,并在叔父的学堂就读。而哥哥诸葛瑾则“少游京师”求学

那么,后来诸葛玄为什么带着诸葛亮兄弟姐妹四人到荆州襄阳城来了呢?

诸葛玄于兴平二年(195年)带诸葛亮兄弟姐妹四人出琅琊故乡,辗转千里到荆州襄阳城来,这事与曹操有直接关系。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春,曹操东征徐州陶谦十余座城后,见陶谦死守徐州但不出战,就引军回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但曹操的父亲曹嵩还留在徐州琅琊郡。汉灵帝时的大宦官曹嵩是董卓之乱时,弃官后打算回老家谯县养老去的,在琅琊暂时居住属于避难。曹操从徐州撤军时,命令原与诸葛亮父亲诸葛珪“搁班子”的泰山郡守应邵,派兵把他的父亲保护起来。但是,应邵派的兵还没到琅琊,陶谦为报曹操攻城略地之仇,抢先一步派骑兵到琅琊抄斩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胞弟曹德两家数十口人。曹操因此“复仇东伐”,再征陶谦,并攻陷徐州,疯狂地屠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另有史料说,曹操在徐州屠城使所有生灵都灭绝,当时屠杀得徐州人尸骨成山,堵得“泗水不流”。这也是诸葛亮后来宁到隆中躬耕,绝不北投曹操,出山后始终坚持“汉贼不两立”政治原则的主要原因。

曹操东伐屠城的暴行还在继续,整个徐州所辖范围都在曹操的讨伐之中,北方中国家家人心慌乱。眼看在琅琊待不下去了,诸葛玄只有赶紧给年轻时的老朋友,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写了告急信,表明有投奔之意。荆州牧刘表此人,治荆州“地方数千里,精甲十余万”,可谓文治武功,颇有政绩。但刘表有一个与袁绍一样的坏毛病就是:“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三国志·魏书·刘表·袁绍传综评》)刘表知道诸葛玄乃名门之后,德才兼备,但他不推荐老朋友诸葛玄来荆州八郡任何一个地方任职,而是上表汉献帝,举荐诸葛玄到扬州袁术所署的豫章(今江西南昌)去做豫章太守。诸葛玄感激不尽,赶紧带了两个侄女和诸葛亮、诸葛均一行五人,赶到扬州豫章去新官上任。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夫妇及孩子,留在琅琊阳都城善后处理田产、家产,后来避难到了东吴孙权的姐夫家。这时东吴是孙权的哥哥孙策主政……

可是,诸葛玄没有料到:到豫章上任屁股还没坐稳,曹操给他来了一个“会汉朝更选朱晧代玄”——这时的曹操,用他谋臣毛玠的话讲叫“奉天子而令不臣”。他控制一个十二三岁的儿皇帝刘协于掌中,那皇帝诏书、官员任命文书等,都等于是曹操揣在兜里的“小费”。

诸葛玄暗吃曹操的哑巴亏,在豫章举目无亲,走投无路,只有带着诸葛亮兄弟姊妹四人,从扬州豫章溯长江而上,一路车船转换,颠沛流离,千辛万苦奔荆州治所襄阳城投奔刘表而来。

诸葛玄在襄阳客居三年,老朋友刘表既然曾上表举荐他当过袁术所署的郡守,但现在他寄襄阳篱下,刘表却连一个县令、县丞的职务也不安排。诸葛玄在襄阳只有再开诸葛药铺为生,而诸葛亮则进了刘表在襄阳城南兴办的“学业堂”深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