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仁心待生灵万物-孔子:我们的好老师

孔子仁心待生灵万物-孔子:我们的好老师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表现在“爱人”,也体现在爱一切有生命的“物”上。孔子并不反对适时适度地利用动植物,他是要把这种利用约束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孔子对高柴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仁心之举。让爱心充满宇宙,惠及自然万物。读《论语》,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哲人,更是一位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孔子以仁心待生灵万物的主张,充分体现了远见卓识的大智慧。

孔子仁心待生灵万物-孔子:我们的好老师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不仅对山水寄情深厚,同样也对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充满了仁爱之心。人类要想生存、发展,首先要学会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变化,顺应自然规律,让自身与外物、内心与环境和谐。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表现在“爱人”,也体现在爱一切有生命的“物”上。孔子生活的年代,尚无“杀生”“放生”之类的佛教教义,更无现代保护环境的主张,但孔子表现出的对自然的态度却很超前,很有现代环保主义的味道,凸显了孔子的睿智与先见。

论语·述而》篇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纲是网上端总绳,引申指大网。孔子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横断流水以捕鱼。用这个法子钓鱼,孔子觉得于心不忍。“弋不射宿”的意思是,晚上已经归巢了的鸟,孔子就不去射它了。孔子钓鱼不用网具断流捕鱼,射鸟不射归巢的鸟,这是为了保护尚未长大的小鱼小鸟,在当时一定是异于常人之举,故被其弟子极有心地记录下来。

孔子对草木、鸟兽的爱心,频频见诸文献记载。《孔子家语》说,孔子家里的看家狗死了,孔子就对子贡说:“平常驾车的马死了,就用帷幔包裹起来埋葬。现在狗死了应该用车篷包裹起来埋葬。但是我现在很穷,我要找个车篷盖都找不到呀。”子贡问:“那用什么呢?”孔子说:“拿个席子把它裹起来吧。千万不要让它的脸、身体和泥地直接接触。”

尊重万物的思想,具体落实到对待动植物上,表现为“时禁”的观念,即动植物不到成熟之时,不得渔猎和砍伐。《礼记》记载,孔子曾明确指出:牛、羊、猪、狗等牲畜,都是上天的恩赐,是人类的朋友,不论诸侯士大夫,还是普通老百姓,没有特殊情况,都不要随意宰杀它们。针对滥砍滥伐滥捕猎、肆意破坏生态的行为,孔子厉声断喝:“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礼记·祭义》)如果不在合适的时候砍树、杀野兽,就属于不孝行为。直接把滥杀滥伐与不孝画上了等号!孔子并不反对适时适度地利用动植物,他是要把这种利用约束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如果全然不管不顾树木鸟兽鱼虫的生存权利和生长规律,就如同对父母和祖先忤逆一样,是不肖子孙。乍听来,孔子这“纲”似乎上得太高,以至有点离谱了。但细一想,近代科学已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类为什么能生存?因为大自然养育我们。大自然,就是我们人类的生身父母、衣食父母。对大自然不尊重、撒泼放肆,不是“不孝”是什么?2500年前孔老夫子的生态伦理观,在今天看来,竟是这般时尚,这般前卫。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非常注重向学生传播生态伦理观点,培养出一批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高足。《吕氏春秋》记载了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鲁国做官,当地的渔民打鱼,好不容易捉到一条,却马上丢进河里。有个过路的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那个渔民回答说:“我们长官宓子贱禁止任何人捞取小鱼,刚才捉到的是条小鱼,所以我就把它放生了。”孔子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关爱,在弟子那里发扬光大了。宓子贱要求渔夫捕大放小,与孔子不一网打尽、不倾巢尽剿一样,都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孔子家语》一书中记录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高柴的,原本就为人憨厚,经孔子教导,更是成为著名的爱心人士。他提出了“启蛰不杀,方长不折”的主张。“启蛰”,就是我们知道的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指的是动物经冬日蛰伏到春天又复出活动。高柴主张,在万物萌发的春天的时候绝不猎杀动物,绝不攀折树木花草,对刚从冬眠中苏醒的小虫,正在春风中舒展的枝条,尤其注意呵护。孔子对高柴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仁心之举。“启蛰不杀,方长不折”,就成了国人真诚而自觉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经典言行。(www.xing528.com)

孔子的另一高足曾参,将这一观点进而概括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这个重要理论观点保存在了儒家经典《礼记》中,代代流传。百年后,孟子又将之提炼为“斧斤以时入山林”(采伐树木有一定的时间),作为实现他最高政治理想“王道”的基点之一,一再向当政者进行宣传,说这是治国的根本之一。

让爱心充满宇宙,惠及自然万物。这种生态伦理思想,萌芽于孔子,成熟于孟子,经历代儒家学者的继承、阐释与完善,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传统。孔子的用意不仅是为了让自己有肉吃、生活好,而且是让子孙后代也有肉吃、能生活得好。我们今天实行的休渔、休牧、封山育林的政策,就是与孔子的这种生态环保理念一脉相承的,对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读《论语》,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哲人,更是一位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他乐山乐水的乐观精神,也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口腹之欲,为了自己的生存对自然界肆意破坏,这些行为值得正视和反省。社会发展到今天,如何既有效地利用自然又有效地保护自然,既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又有效地保护动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真的可以向孔子借借智慧。孔子以仁心待生灵万物的主张,充分体现了远见卓识的大智慧。在我们致力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时,重温这些来自远古的智慧,会使我们肃然起敬。我们该怎么做呢?

从我做起,从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真正将环保的理念化作实际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