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猴头菇:免疫增强、抗肿瘤,菌袋栽培优势

猴头菇:免疫增强、抗肿瘤,菌袋栽培优势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猴头菇子实体内的多糖和多肽类物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对小白鼠肉瘤180 有明显抑制作用。猴头菇孢子无色光滑,球形或近球形,大小 μm× μm。猴头菇属木腐菌,在自然界靠分解朽木获得营养。猴头菇属好气性菌类,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氧情况有很大差异。猴头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均需酸性环境条件。菌袋栽培猴头菇,具有生长周期短、菇朵大、产量高、操作简便、成本低、收益高等特点。

猴头菇:免疫增强、抗肿瘤,菌袋栽培优势

1)概述

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又称猴头蘑、刺猬菌、对脸蘑等,是我国著名的食用、药用菌。其形状诱人,肉质鲜嫩可口,被誉为“山珍”,长期以来与熊掌、燕窝鱼翅齐名。 我国猴头菇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四川、广西、湖南、云南、西藏等地。 日本、欧洲以及北美洲也有分布。 野生猴头菇多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栎类及其他阔叶树的主木、倒木上,并引起木材白色腐朽。

猴头菇营养丰富,每100 g 干品中含蛋白质26.3 g、脂肪4.2 g、碳水化合物44.9 g、粗纤维6.4 g、磷85.6 mg、铁18 mg、钙2 mg,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等。 猴头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身体等功效。 猴头菇子实体内的多糖和多肽类物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对小白鼠肉瘤180 有明显抑制作用。 国内已用猴头菇菌丝体制成口服“猴头片”,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对胃癌、食道癌也有一定疗效。

2)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猴头菇子实体肉质,块状或头状,宽5 ~10 cm,新鲜时白色,干后浅黄色至浅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有密集下垂长刺,刺针形,长1 ~3 cm。 猴头菇孢子无色光滑,球形或近球形,大小(6.2 ~7.0) μm×(5.4 ~6.2) μm。

(2)营养和环境条件

①营养条件。 猴头菇属木腐菌,在自然界靠分解朽木获得营养。 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同其他食用菌一样,主要有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在代料栽培中,碳源物质主要从木屑、棉籽壳、玉米芯、农作物秸秆,以及添加的单糖、双糖、有机酸和醇类等原料中获取。 氮源物质主要从主料的蛋白质,辅料的麸皮、米糠、豆饼、玉米粉等原料中获取,维生素也从培养料中获取。 在培养料中加一些石膏磷酸二氢钾等无机盐可以满足猴头菇对矿质元素的需要。

②温度。 猴头菇属中低温结实性菌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所需温度不同。 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6 ~33 ℃,适宜温度22 ~25 ℃。 低于16 ℃或高于30 ℃菌丝生长缓慢,低于6 ℃菌丝停止生长,高于30 ℃菌丝易老化,超过35 ℃完全停止生长。 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2 ~24 ℃,适宜温度为16 ~20 ℃,超过25 ℃子实体生长受抑制,温度低于16 ℃子实体颜色微红,生长缓慢。

③水分和湿度。 在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以含水量6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60% ~70%为宜;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以85% ~90%为宜,此时子实体生长比较快,而且洁白。 子实体生长阶段,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偏低,子实体表面就会失水,菇体干缩、变黄,菌刺短,伸展不开,产量低;如果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通气不好,菌刺粗,个体小,易出现分枝,产生畸形菇,也易感染杂菌。

④氧气和二氧化碳。 猴头菇属好气性菌类,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氧情况有很大差异。菌丝生长阶段能忍受0.3% ~1%或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但较低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菌丝生长更迅速、更健壮。 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阶段需氧量大,对二氧化碳极为敏感。 通气不良,二氧化碳含量高,子实体不易分化,或产生分枝,菇柄拉长,菌刺弯曲;通气良好,二氧化碳含量低,容易形成子实体,产量高,质量也好。

⑤光线。 猴头菇菌丝生长阶段基本不需要光线,但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均需要光线。在充足的散射光条件下,子实体生长健壮而洁白,但光照过强子实体发红,质量下降,产量也会受影响。 菌刺生长有明显的向地性,子实体形成后不易过多地改变方向,以免形成卷曲状的菌刺,影响质量。

酸碱度。 猴头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均需酸性环境条件。 菌丝生长阶段以pH 3.6 ~5.5 为宜,子实体生长阶段以pH 4.0 ~5.0 为宜。 若pH 值大于7.0 或小于3.0,菌丝和子实体生长不良。 为了保持菌丝和子实体生长阶段能有比较适宜的酸碱环境,根据培养料经灭菌后pH 值下降0.5 左右的特点,拌料后的pH 值最好为6.0 左右。

3)栽培技术

目前猴头菇代料栽培通常采用袋栽的方法。 菌袋栽培猴头菇,具有生长周期短、菇朵大、产量高、操作简便、成本低、收益高等特点。 袋栽猴头菇每朵鲜重130 ~150 g,最大朵达300 g,管理得当可采收2 ~3 潮,适用于大面积栽培。

(1)培养料配制

培养料要选择无霉变、无害虫的新鲜材料。 拌匀后的培养料含水量为65%左右。 常用培养料配方为:

①杂木屑78%,麸皮20%,糖1%,石膏1%,水适量。

②木屑70%,麸皮25%,糖1%,石膏2%,过磷酸钙2%,水适量。

③木屑70%,豆秸粉17%,麸皮10%,大豆粉0.7%,糖0.8%,石膏0.8%,磷肥0.5%,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5%,水适量。

④棉籽壳90%,麸皮8%,蔗糖2%,水适量。

⑤棉籽壳78%,麸皮20%,石膏1%,碳酸钙1%,水适量。(www.xing528.com)

⑥甘蔗渣78%,麸皮20%,石膏2%,水适量。

⑦玉米芯27%,木屑28%,棉籽壳27%,麸皮16%,蔗糖1%,石膏1%,水适量。

⑧玉米芯50%,棉籽壳30%,麸皮18%,蔗糖1%,石膏1%,水适量。

(2)装袋

袋栽多用聚丙烯塑料菌袋,规格不一,有12 cm ×33 cm、17 cm ×33 cm、15 cm ×55 cm、13 cm×27 cm 等。 以17 cm×33 cm 的菌袋为例,用装袋机每袋装干料0.35 ~0.40 kg。

(3)灭菌

将料袋装入周转筐后搬入灭菌锅内灭菌。 当温度达到100 ℃后,保持10 小时,温度降到70 ~80 ℃时出锅,搬入接种室。

(4)接种

在料温降至25 ℃时即可接种。 接种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菌袋栽培可从袋口处接种,一瓶二级种可接种约30 个17 cm×33 cm 的栽培袋。 接种之前将菌种瓶表面用0.2%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然后将菌种表面老菌种去掉,将露出的新鲜菌种用接种钩弄成玉米粒大小的碎块。接种时,将菌种塞入料中心的孔内,塞上棉塞。

(5)发菌管理

将菌袋立放在发菌室培养架上发菌,培养室温度维持在22 ~25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每天中午通风换气2 小时左右,室内光线要暗,经过2 ~3 天,菌丝开始萌发,颜色变白,5 ~6 天后菌丝量增加,开始向四周蔓延。 7 天后,检查栽培袋,若有杂色出现,如黑色、绿色、橘红色等杂菌污染,应予淘汰。 接种10 天后,菌丝生长逐渐加快,新陈代谢旺盛,培养料内温度增高,此时要加强通风降温。

(6)出菇管理

经过约40 天的培养,菌丝长满袋即进入出菇阶段。

①菌袋的摆放。 进入出菇阶段后,将菌袋移入出菇室,立放于架床上。 当培养料表面的菌丝体开始扭结,呈现白色凸起时,即进入子实体发生阶段。 猴头菇发生初期去掉袋口棉塞,让子实体从内向外生长发育。

②温度调节。 根据子实体生长温度12 ~24 ℃、适宜温度16 ~20 ℃的特点,温度尽量控制在16 ~20 ℃,即使是依靠自然气温出菇,在安排出菇季节时最低气温也不要低于12 ℃,最高气温不要超过25 ℃。

③湿度调节。 猴头菇生长主要利用培养料内的水分,空气相对湿度只是提供一个生长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 ~95%。 每天喷水数次,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5%,易引起杂菌污染,可减少喷水次数和加强通风;如果湿度偏低,菇体会干缩,则应增加喷水次数或适当减少通风次数。

④通风换气。 猴头菇子实体生长期间,出菇室必须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需通风换气数次,气温低时可在中午通风换气,气温高时可在早晚通风换气。 如果通风不良,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高,可能会刺激猴头菇菌柄分化和分枝,出现似珊瑚状的子实体。

⑤调节光照。 猴头菇子实体生长期间,需要散射光。 如果光线过弱,会形成畸形菇,但也不能使阳光直射子实体。

(7)采收和加工

适时采收也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环节之一。 如果采收过早,子实体未充分生长,产量低,效益差;采收过迟,菌刺过长,孢子大量散发,子实体变得疏松、发黄,苦味浓,品质和食用价值都下降。 在菌刺长0.5 ~1.0 cm 时,孢子弹射之前即可采收,菌刺长超过1.0 cm,品质下降,苦味浓,是过熟的标志。

采收时,一手握住菌袋,一手抓住子实体基部轻轻拔下,也可用锋利的弯刀割下,采收后须割掉过长的菇柄,然后分级,再放到竹帘或席子上,在阳光下晒1 ~2 天,翻转至晒干。 利用阳光晒干的猴头菌颜色好,食用时浸水能恢复原形。 干制的菇体放入符合规定的菌袋内,存放在干燥通风处,以防霉变腐烂和虫蝇咬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