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州学刊:办刊40年,独树一帜

中州学刊:办刊40年,独树一帜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州学刊》还是我和同事们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园地。在学刊工作3年,期间的英文目录翻译由我承担,这对我也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直至今日,我离开编辑部整整三十载,学刊每一期出版,都会给我邮寄样刊。希望与学刊的这种联结一直持续下去。学刊创办40年了,四十而不惑。《中州学刊》多年办刊,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方阵里,独树一帜,引领了众多话题,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开阔的视野。

中州学刊:办刊40年,独树一帜

高国希

《中州学刊》,是我从山东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后,离开校园进入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我依然清晰地记得,1987年7月11日的早上,我走进了文化路50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大门,到编辑部报到。从个人经历来说,学刊,是自己的事业起步的地方。在那里,我完成了从刚出校门的学生到哲学室的助理编辑、到编辑、到复审的成长历程。整整3年,直到1990年夏秋,依依不舍地告别学刊,来复旦跟随刘放桐教授修读西方哲学博士。在学刊遇到了太多善良的同事、温暖的领导。在事业上、生活上,都得到了同志们的热情帮助。学刊,也是我成家的地方,直到现在,我和我爱人也会常常回忆起当时在社科院、在编辑部生活(她是客串)的时光,很多情景仍历历在目。

在学刊,编辑事业与自己的学术成长,有一个完满的结合。记得编得最成功的是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谷方教授的一篇有关中国哲学的稿子,题目是《王廷相与明代批判理学思潮》,但是字数大约在2万字,受版面所限,徐必珍主任让我这个复审把稿子压到1.5万字以内。我费了极大的功夫才达到这个目标。发表后,谷方先生给徐主任来信,说做的精简实在太好了,去掉了枝蔓,突出了主干,线索比原来更加清晰,语言更加洗练。学刊领导告诉我:编辑,没有不会选题的。概括能力、提炼的眼光、技艺和水平,就是在审稿编稿、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过程中历练出来的。

《中州学刊》还是我和同事们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园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商品经济的大潮在全国汹涌而至,刊物遇到了办刊经费的瓶颈。我们只好转到开封印刷厂,交由开封邮政局发行(记得当时郑州邮局收的发行费占刊物定价的40%,也就是说,我们辛辛苦苦编校出版的刊物售价,近一半给邮局拿去了)。我和张楠同志到开封印刷厂的拣字车间,亲眼目睹了拣字工人辛勤的劳动,每一个铅字都要从身后的整整一排铅板架上,熟练地从各个字模的位置上取出,然后排在手中的方格板上。我们的校对每增删1个字,他们就要把活字印刷铅字所有的顺序再作调整,依次递补或挪后,重新排列一遍,看到这里我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在交稿之时,一定要做到齐、清、定,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疏忽,让拣字工人再来做更大的改动。这一版印完,整版铅字会送回铅字厂重铸。后来,就是电脑排版,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排版的光与电,见证了刊物的科技进步。

学刊编辑部是一个团结、温馨的大家庭。张冠生同志、高秀昌同志,我们一起并肩作战。老院长胡思庸主编,每次都亲临定稿会,各室拟发的稿子逐篇汇报。作为历史学家的胡院长,在点评时常常给我们很多思想上的启发,让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学术文章的视野。作为综合性刊物,汇聚了文史哲经政法的稿子,定稿会成了竞秀演练场。这个综合训练,是最初接触的学科交叉融合。而我所在的哲学编辑室,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马列、科社……全囊括在内。可以想见,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历炼!当时还获得了省委宣传部优秀论文编辑的证书。

学刊的生活当时是艰苦的,但也是非常温馨的。记得有一年开年终总结会,我说过一句话,外面是寒风刺骨,但是我们二楼编辑部内部却是温暖如春,这话也是全体同仁的一致感受。学刊的工作,通过稿件,联结着国内学术界的大腕。记得当时武汉大学的邓晓芒先生、华东师范大学的赵修义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的冯俊博士、北京大学的靳希平教授、中央编译局的杜章智先生、童国木,湖北大学的邓安庆等等,都应约给过稿。有的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一直到今天,在上海市伦理学会上,赵修义先生还依然谈起,我和他在学刊认识的情景。(www.xing528.com)

我对学刊有着深深的感情。1991年,在复旦读博期间,我曾就学刊的英文名称请教过当时给我们上课的斯威德勒教授,确认了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的刊名翻译。我问他,如果只是Journal of Zhongzhou也可以,但前面想加个Academy如何(想用A作首字母呵)。他说如果要突出其学术性,加了是可以的。在学刊工作3年,期间的英文目录翻译由我承担,这对我也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一次,一篇文学的文章题目是《〈郊祀歌·日出入〉与〈九歌·东君〉风马牛》,在翻译时,我特地与当时汤漳平主任确认,“风马牛”我在英语里译为“没有关系”而非字面直译。直至今日,我离开编辑部整整三十载,学刊每一期出版,都会给我邮寄样刊。我平生工作的地方,除了现在的复旦大学,就是《中州学刊》了。看到学刊越办越好,我也是由衷的高兴,有一种游子看到自己的家园在茁壮成长的喜悦。记得2007年是我在学刊工作20年纪念,我早早准备,并告诉李太淼主编,我要为学刊奉上一篇礼物。于是,我花了半年时间,专门就宋明理学二程哲学做了认真的阅读和写作,为学刊量身打造了《二程理学与德性伦理》这篇文章。因为二程是河南人,当时在学刊印象最深的主打栏目“宋明理学研究”正是以二程为聚焦点的。

我在《中州学刊》评定的第一个职称是编辑,练就出的功夫,现在依然发挥着作用,不只是指导博士论文的选题与修改,甚至时隔30年之后接手《复旦教育论坛》主编的工作,也仍然能够从当时在学刊的编辑经验中受益。希望与学刊的这种联结一直持续下去。

学刊创办40年了,四十而不惑。《中州学刊》多年办刊,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方阵里,独树一帜,引领了众多话题,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开阔的视野。

祝愿学刊越办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