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作学习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合作学习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作学习课堂组织,主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时序问题,课堂能够按部就班地按照合理的流程有序进行,实现时间的合理分配;二是空序问题,通过合理分组,两人、四人、跨组或整班等方式,调度空间组合,实现课堂在空间上的最优化;三是秩序问题,就是通过合理的技能使用和训练,让活动在班级这个公共场所里的成员,按照良好的秩序进行“有组织的讨论”,保证课堂活动活而有序,实现学习过程最优化和学习效益最大化。

合作学习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合作学习目前有两个主要流派,一派认为合作学习是为了达成学科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另一派认为合作学习要通过合作教会学生做人。两者都强调了合作策略和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不论哪个流派的主张,都要通过一定的合作技术把合作学习策略和技能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所以说,合作学习是个技术活,需要技术支持。合作学习既然是个技术活儿,就需要首先解决技术问题。按照合作学习专家郑杰的观点,合作学习有五大技术。

第一,编组技术。合作学习主要的学习形式是小组,需要把班级内的学生按照一定的要素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编组需要遵循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际同质”。也就是同一小组内一定要有多种差异,要能形成互补、互助关系;但组际间的平均水平要相等或大致相当,要有利于形成组际间的公平竞争。小组成员构成要考虑多种因素:学习成绩、个性、性别、喜好、家庭条件等;组员要有明确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噪音控制员等,因需设岗,因责定人,要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小组要有组标、口号、组名,要构建小组合作文化。这样的编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才是一个合作团队,才有利于合作。编组时尽量让组员间的差异大一些,尽量避免把相同特质、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编在同一小组;而每个小组之间差异要尽量小一些,越小越好,让每个小组水平尽可能接近。按照团体动力学原理,混合编组会产生强大的动力。

第二,目标设定技术。合作学习是基于目标的学习,合作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要把学习权交给学生,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因而需要明确设定学习目标。课堂是否有效就是看目标是否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看是否“中标”;二是学生实际,看是否能“达标”。这两个方面的目标需要通过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性目标来落实。学术性目标,有人叫它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表述为三维目标或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基础性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因而技术是难点;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技术难点是学情。合作性目标就是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什么策略和技能来实现目标。这两条目标要通过学习任务单清晰、明确地下达到学生手中。目标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目标设定要有四个要件:一是明确的行为主体,二是明确的行为动词,三是明确的行为标准,四是明确的行为条件。在合作学习中,还要设定合作目标和技能目标。合作目标要写得具体可落实,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会合作;技能目标要与合作策略相匹配,特别突出倾听要求,强调做人的目标。

第三,课堂提问技术。教学方式大致有四种:一是讲授式,二是讨论式,三是自主式(独立学习),四是辅导式。不论哪种教学方式,课堂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能不能提出好问题是很关键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通俗地讲,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奋,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极大的认知冲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下去、争论下去的问题就是好问题。按照布鲁姆教育认知的分类,我们把课堂提问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反映“记忆、理解和应用”认知水平的,比较浅显、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合作讨论价值一般不大,但没有还不行,是达成基础性知识目标的,我们称之为“瘦”问题。合作学习的有些策略就是用来解决这类问题的,如组际批阅法、记记法、MURDER法等。另一类是反映分析、综合和评价(创造)认知水平的,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是达成能力性目标的,我们称之为“胖”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很高的合作讨论的价值,最适合于合作探究,是合作学习的主要领域。这类问题一是来自学生的质疑,二是来自于教师发问。无论问题来自哪里,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合作效果,所以,课堂在什么层次的问题上开展合作非常重要。

合作学习是讨论式学习。讨论有自由讨论与组织讨论两种。自由讨论适合于小班化教学,左腾学采用的就是自由式讨论教学;在我国大多数属于大班化教学,有组织的讨论就比较有效。不论哪种讨论都必须提出一个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好来自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教师一上课就要提出一个有难度的、包含了许多子问题的较大问题,让学生采取剥洋葱的办法围歼打援,由高维打低围去解决问题。(www.xing528.com)

第四,课堂组织技术。组织技术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学习目标上来的方法和策略。课堂组织好不好,就看老师是用什么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达到学习目的的。合作学习的课堂,合作学习研究专家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和技能,就能很好地解决课堂组织问题,大大减少课堂内耗,能大面积提高课堂实效。合作学习课堂组织,主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时序问题,课堂能够按部就班地按照合理的流程有序进行,实现时间的合理分配;二是空序问题,通过合理分组,两人、四人、跨组或整班等方式,调度空间组合,实现课堂在空间上的最优化;三是秩序问题,就是通过合理的技能使用和训练,让活动在班级这个公共场所里的成员,按照良好的秩序进行“有组织的讨论”,保证课堂活动活而有序,实现学习过程最优化和学习效益最大化。

合作技能是保证三序的关键,要做充分训练、过度训练,常年训练,要让学生使用合作技能成为习惯,达到孔子所讲的“礼”的程度,有自然流畅的美感。这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抓,反复抓,让使用合作技能成为素养,成为教养。另外,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监控。教师要找准监控点,没有监控的课堂一定是无序、低效的课堂。课堂监控有预控、时控和后控三个时段。预控,就是活动开始前的友情提示,要少而精,很具体,可落实;时控就是要监控容易出问题的地段、关注是否有效合作了、先完成任务的小组(不能出现闲人,再做一件事);后控就是对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和总结。

第五,评价反馈技术。合作学习效果如何,要通过评价反馈回来,要通过评价来检测。要通过检测结果反馈学生学习状况、合作水平;评价能起到促进发展、明确方向的作用。评价是激励、鼓励促进合作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际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实现合作目标。评价反馈能在师生间构筑起一道信息沟通的桥梁,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反馈手段,有效引导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在合作学习中的评价要多元,要把奖励与评价加以区分。我们往往错把奖励当成评价,比如奖励贴花、代币制等,表面看是评价,实质是奖励。奖励会削弱人的原始动机,所以要用好评价与奖励手段。对优秀学生要使用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不可过满;对于差生、不自信的学生要多用奖励手段。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捆绑评价,形成组际竞争;二是增值评价,看每个组员进步了多少,看对小组的贡献率,防止组内歧视。课堂内除了评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就是展示。展示是一个信息“输入(阅读获得重要信息)—加工(思考、讨论)—输出(表达思维结果)”的完整过程。展示一定是学生高级思维的结果。合作学习强调展示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不能少数人包揽),要创设真实的展示情境,让思维结果真实地再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