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美育目标的实施:钢琴与美育教学研究成果

高校美育目标的实施:钢琴与美育教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学认为,任何一种教育目标的设计和实施都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笔者认为,美育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要遵循学生审美的一般认识规律和接受规律,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审美教育。由于美育带有鲜明的形象性、愉悦性、情感性等特点,它能够充分促进大学生个体的直觉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高校美育目标的实施:钢琴与美育教学研究成果

教育学认为,任何一种教育目标的设计和实施都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笔者认为,美育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要遵循学生审美的一般认识规律和接受规律,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审美教育。具体来说,审美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判断力创造

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三种思维方式,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直接关系着人们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发挥。由于美育带有鲜明的形象性、愉悦性、情感性等特点,它能够充分促进大学生个体的直觉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尽管美育目标最低的层次是满足人的功利需求,但在实践中也需要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外在感性形式进行直觉感悟和审美评价,逐渐激发个体的直觉和感性思维,不断培育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长期实践中,要不断引导大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形成发散思维和对美的判断力,促使自身的创造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一本好书塑造的感人形象,可以唤起大学生们内心的激情;一部好电影的境界,可以引起大学生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渴望;一个精彩的画展可以激发大学生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在各种形式的实施中“春风化雨”般的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追求,使其超越“功利”(www.xing528.com)

在培养审美能力以及关注审美素养提升的同时,审美教育活动的目标还应实现对功利生活的精神超越,促使审美教育脱离一般的功利价值目标体系,能够暂时放弃实用性的考虑,形成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瑞士美学家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人要超越日常看待事物的方式,摆脱现实中的利益关系,与现实中的生活造成一种“距离”,把物我关系由实用主义变为审美主义,达到“潇洒脱俗”“超然物外”的超功利审美境界。这种观念有利于打破肤浅的人生价值和幸福观念,避免由于“急功近利”而“目光短浅”,把人生的目标仅锁定于对物质的极度追求而完全抛弃了精神家园。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亘古称颂的从来不是富甲一方的官员和商人,而是给人类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们。实施审美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们在“撕碎的美”和“含泪的笑”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进而引发他们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层次思考,让他们在不同于物质功利标准的新的价值标准中去生存,去体验更加永恒的生命价值。

3.培养大学生追求理想人格的自觉,使其实现审美人格的精神建构

人的心灵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感性的、意义丰富的世界,审美人格的精神建构需要在个体主动地参与和创造过程中得以实现,是人的内在精神的一种积极的探寻和建构的过程。自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遥远的梦想和渴望,是理想人格境界。审美教育目标在这一方面要不断提供契机、情境和氛围,以美的旋律和震撼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大学生追求理想人格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个体的成长和建构中,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当作自觉的愿望和行动,积累和养成个体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独立和谐、开朗乐观、创新洒脱的内在品质,并不断使其得以发展和提高,推动自我的人格建构不断走向丰满和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