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德:教师与孩子们的真实情感

师德:教师与孩子们的真实情感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放学以后,全体教师又聚集在苹果树下一起谈心,人们再一次向退休的同事表达了自己良好的祝愿。学生可能都很尊敬他,但是那只是因为这位教师精通数理,学识渊博,但在孩子们的这种尊敬里没有温馨和诚挚的情感。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语言里,孩子们感受不到爱,更多感受到的是这位老师对他们的某种轻蔑和姑息。

师德:教师与孩子们的真实情感

如果我们的教育者在孩子面前有两副面孔,一副面孔是为了孩子,为了跟他交谈,为了教导他,而另一副面孔却是“为了家常实用”,那么,教育者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的这种信赖,就会像盖在沙堆上的房屋一样不堪一击,随时可能崩塌。

学校的一位数学教师退休了。他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把数以千计的年轻学生送上了遥远的生活征途……而现在,到了他告别学校的日子了。上课前,全体师生集合在校园里枝叶繁茂的椴树下,向他赠送临别的礼物,激动地说着告别的话语,老教师感动得不得了,几度哽咽,完全不知道怎么回馈这些美好的祝语和祝愿了。

亲爱的教师们,看到这样的情境,庄重和忧伤交织,我们的内心怎会不随之起伏?是的,这是个忧伤的日子,因为对一位不能再走进教室讲课的教师说来,欢乐已所剩无几。

人们的祝福,只是衷心地希望他安度晚年,而不是庆祝他退休了。虽然退休后,我们也希望他能积极参加与学校紧密相关的社会活动,并请他常来学校……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不论退休的老师与学校的联系多么紧密,他们已经不再是学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放学以后,全体教师又聚集在苹果树下一起谈心,人们再一次向退休的同事表达了自己良好的祝愿。

坦白说,在学校里可能没有人喜欢这位数学教师。学生可能都很尊敬他,但是那只是因为这位教师精通数理,学识渊博,但在孩子们的这种尊敬里没有温馨和诚挚的情感。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语言里,孩子们感受不到爱,更多感受到的是这位老师对他们的某种轻蔑和姑息。他们无法用准确的词汇表达出这种细腻的感觉,可是他们在上这位老师的课时,学生们的精神都高度紧张,有时甚至会感到非常气恼,因为当这位老师会在你听不懂的时候故意“逮住”你,然后给你记上个不及格的分数。这时候孩子们的感觉是,老师并不是在真心教授他们知识,而仅仅是在教授知识之时,享受教师的权利凌驾在学生之上的感觉。

其他教师也不喜欢这位同事,在他们的眼里,这是一位冷漠的教师,他们也和学生一样敬重他精深的学识,可除了对知识的尊重外,谁也不想与这位数学教师有更深更进一步的交往和关系。

然而到了告别的今天。“亲爱的朋友,跟一位珍爱和亲切的人分开,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当校长说到这时,老数学教师哭了起来。大家不仅沉思:难道我们对他的理解是错的吗?或许他不是一个冷漠的人,可能他是热爱学生和学校的,只是表达的方式没有被人接受……

老教师低着头,看起来非常悲伤,他整个人都好像陷入了沉思,仿佛忘记了他面前还有30多位同事。然而,他说出的话却让大家大吃一惊。

“亲爱的朋友们,有很多话都压在我的心里很多年了。我想说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我的理智和情感让我认识到了近30年来都没有感觉到的东西。我非常惭愧。

“我从来也没有爱过孩子……每当我走向教室时,我的心情都很沉重,很多次,我想写调动工作的申请,但这种冲动都被我强压在心里。我精通数学,但孩子们却一点都不喜欢我这门课,我能感受到,他们也一点都不喜欢我。只是现在,在我工作的最后一个年头,我才懂得,孩子们才是最明智的哲学家和最敏锐的心理学家。他们在我走进教室时,就像掉进冰窟窿一样,我的课堂不能激发起他们一丝的热情。我在学校工作了35年……站在讲桌后35年了,我到现在才明白,这讲桌是碉堡,我的课堂就像是我从碉堡的墙后要向他们进攻一样。我和他们不是朋友,我们好似是敌人。在我们之间,有一种无法消除的隔膜……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并说出来,我的内心无比悲痛,这样的感触让我的内心一片苦涩。但今天,我还是想把这个说出来,就当是给年轻教师的一点警示吧。我的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了这个时候,我回顾和反思我的人生,我痛楚而绝望地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工作和劳动的欢乐在哪里?谁会在回忆我时会把我当作良师益友,当作一位能在他们稚嫩的心灵里点燃热爱科学之火的人?难怪有这样的话:少壮不明志,老大不成事……我不该来执教。数学——这是我的天赋。但坦白说,我擅长的是数学,而不是教育孩子。”

数学教师的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深陷入了沉思。他们在思考自己的生活道路,他们也在问自己:当我处在他的位置的时候,我又将是怎样的感受?

亲爱的教师们,就让我们一起来反思下这个不愉快的生活故事吧。而且,应当回顾和反思的并不局限于教师,我们其他的人也一样。

是谁在教育我们的孩子?他们的教导者是些什么人?教育就像一艘即将驶入狂风暴雨大海中的船,那里可能有漫天的迷雾,有海底的暗礁,有险恶的天气,有掀起巨浪的风暴,那我们应该把这艘船的舵交到什么样的人之手呢?……

这位数学教师,在自己的艰难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才明白他选错了路,他的悲剧故事(我斗胆地用这个词来称呼它,并不担心用词不当),可以说,给那些焦虑于“谁能当教师”这个问题的父亲、母亲和正在思考的教师做出了回答。

每个人的天赋不同,能力不同。于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教师,正如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医生、工程师、花匠和农人一样。各行各业都需要天赋,任何一种创造性劳动都需要伴随着跳跃的思维火花(在我们的社会里,无论什么劳动都需要创造性),而在这所有的劳动活动类型中,教育工作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着独一无二心灵的人,而且是理智、情感、意志、性格、观点、信念尚处在形成时期的童稚的个体。

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孩子们知识的人,他们首先会像父母一样,也会成为孩子们生活中学习的榜样。孩子们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之前,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就是仿照他们每天见到的身边的人的行为。因为是这些人在关心他们,并向他们的生活提出要求。

是父母和教师,为孩子们展现了通往周围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并成为他们的榜样。众所周知,孩子具有模仿能力,他模仿的,是他在对他具有威信的人身上看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对孩子们来说,教师的威信不但不亚于父母,有时甚至比父母还高。孩子往往视教师为楷模,相信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并无条件地完成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出现了某种行为,破坏了孩子对他们的信赖的话,那么孩子心灵里的第一幕悲剧就产生了:他们对教师开始怀疑,并产生不信任感。

假如我们成年人能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孩子们的榜样,留意考察一下我们有时觉得不屑一顾的种种小事,就会发现,这样的悲剧已不止一次发生了。

有位女教师(我有意不披露她的姓名和她执教的学校),她是师范学校毕业后就来学校工作的,教师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孩子们都很爱她。这位女教师有丰富的幻想力,能编出许多美妙的童话故事,向孩子们介绍各种他们不熟悉的地方……很快,她就成了孩子们中间的权威,真正的孩子王。

有一次,那已是第三学年之初,女教师领着孩子们来到集体农庄的场院里。“我们来捡玉米棒子,”她说完并做了示范。学生们刚开始工作,女教师赶忙又说,“你们自己待一会儿,我去瞧瞧给我留下的土豆怎么样了……”

而在十步远的地方,坐着一群上了年纪的集体农庄女庄员。在孩子们来这里的前一天,女教师就把麻袋交给了她们,请她们为她挑选一些好一点的土豆。才过了那么一分钟,孩子们就听到了她生气的喊叫声:“我花钱就买了这些破烂货?”

孩子们大吃一惊:他们不认识自己的女教师了。她跟他们说话时,总是那么温柔,一字一句都像是在抚爱,可现在她的声调是那样嘶哑,充满着暴怒的火气……当听到从她嘴里喷出那些肮脏的咒骂时,他们完全惊呆了。

孩子们一个个垂着头坐在那里,连眼皮也不敢抬。当女教师回来后,向他们说话时,声调仍然是那么温柔,那么亲切,但学生们已听不懂她的话了。因为在他们的耳朵里,还回荡着女教师刚才辱骂女庄员的那些肮脏话……

此时此刻,孩子们心灵里掀起的变化和波澜,可想而知。回家后,当傍晚的昏暗已笼罩着房间时,9岁的瓦利娅坐在窗旁,愁眉不展。接着,她无缘无故地哭了。不管母亲怎么使劲地想知道她为什么哭,瓦利娅却连一句话也听不进去——她还在痛苦地思索着我上面说到的那个场景。平时,瓦利娅和女教师很要好,常到她家里去,信赖地向她讲述自己的各种小秘密。但现在,她那稚嫩的心灵却惶惑不安,充满疑惑:为什么女教师和同学们说话时那么和蔼可亲,和成年人却那么凶地吵架呢?难道她的温柔和善良只是装出来给人看的吗?难道她本来是一个非常凶狠的人吗?

没有什么比儿童内心的痛苦更难受的了。这种心灵的创伤也许很多年都不能愈合,也许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那天晚上,瓦利娅哭了很久,夜里也睡得很不安稳。从那以后,这姑娘再也不相信这位女教师了。儿童的复杂感情,往往会以一种独特的抗议行为表现出来。在那以后,瓦利娅开始变得粗鲁,不听话了。她的一切都好像要故意跟女教师对着干一样——为的是惹她生气,让她烦恼。

敬爱的读者,可能你也见过这种一切都喜欢跟大人对着干的孩子,我相信,这背后的原因,是大人在孩子内心里营造的理想形象,已被他们奉为楷模的人所破坏和践踏了。

教会孩子生活,就意味着把人类已经获取和积累的道德财富从心灵授之于心灵,而传授这种财富的最佳人选,则是从孩提时代就关爱和爱抚孩子的人。而能用关切的双手扶着他走出人生第一步的人,领着他们在人生最初的道路上行走的人,这便是父母和教师。

既然是心灵授之于心灵,那么,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品质。如果教育者在道德方面能成为孩子们的榜样,那他们在塑造人这种称之为教育的最微妙的范围内,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

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有着复杂人际关系的博大世界,是包含着人类各种悲欢的博大世界。每个孩子都竭力想去弄清楚这一切的关系,而他们最迫切想得到答案的问题,便是善与恶的问题。(www.xing528.com)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存在着一种最简单和最明智的分类法。孩子把他们看到的一切要么归属于善,要么归属于恶。他们的世界非黑即白,根本不存在任何中立的东西。所以,当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或教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树立起善的观念时,他们对孩子来说,就一直是活生生的善的化身。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信赖的不仅是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或教师,而且也是善良的化身和标准。

如果我们的教育者在孩子面前有两副面孔,一副面孔是为了孩子,为了跟他交谈,为了教导他,而另一副面孔却是“为了家常实用”,那么,教育者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的这种信赖,就会像盖在沙堆上的房屋一样不堪一击,随时可能崩塌。孩子对那位和蔼亲切的女教师的信赖和后期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造成的。

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这首先也是他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挚爱、憎恶的本能反应。

为什么学生们不喜欢我们在本文开始时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呢?因为他蔑视自己的学生,在这个老教师眼里,课堂上讲解教材和帮助解题是他在为孩子们效力。孩子们本能地拒绝一切装模作样的虚伪。善良,对人的挚爱,对恶的毫不妥协,这不是用什么事先准备好的行为可以显示出来的。这一切都和教育者的血肉紧密相连着。

而且,一位真正的教师所具有的这种品质之所以能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善良、仁爱、对假与恶的势不两立的态度,是孩子们精神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帕夫雷什中学,薇拉·巴甫洛夫娜·诺维茨卡娅一直都在教一至四年级。她把自己三十多年的年华都献给了孩子。关于这个老师,我佩服至极,她在我心里,就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我真想为她写一本书,把她的事迹都介绍给别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她是一位培育孩子心灵的大师。薇拉·巴甫洛夫娜已送走了好几代的人走向遥远的生活征途。我们无条件地信任这位教师——这便是孩子对她的评语。而这种信任的根源,首先是以她作为一个人的高尚的道德为基础的。

为了认清和领悟这一点的力量,不仅要持续观察这位教师好多年的工作,还要深入到孩子们真正的集体生活中去,成为它的积极参加者,方才能理解。

孩子们向薇拉·巴甫洛夫娜学习生活,首先是运用他们的心灵去观察和感悟这位教师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的感受,即看这位教师是怎么理解善与恶、真与假、荣与耻的。下面是薇拉·巴甫洛夫娜在学生集体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场面。

一年级,学校生活开展到第四个月的时候,讲课前,这位教师问科利亚:“你昨天怎么没来上学呢?”科利亚很不安,满目忧愁。孩子的目光让这位教师懊悔不已,她意识到她不该当着这么多孩子的面提出这个问题,得私下和科利亚交谈才行。“奶奶病了,”科利亚说。“她眼睛生病了,一只眼已完全失明……另一只眼一直痛,总是流泪。她只能摸着墙走,什么也看不见……我必须在家牵着她的手领着她走。”

听到科利亚的话,一个孩子想象着科利亚领着老奶奶的模样,不禁笑了起来,还有一个孩子说了句非常刺耳的话。别的孩子都屏住了呼吸,望着教师。薇拉·巴甫洛夫娜的面色顿时煞白,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孩子们,你们到底说了什么啊?难道可以这样侮辱老年人吗?”她说。

她面无血色,两眼睁得很大,然后在讲桌旁坐下,一双手抱住头,就这么默默地待了几分钟。教室里是如此安静,连啄木鸟在果园的什么地方啄树木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

薇拉·巴甫洛夫娜沉重地叹息了一声,走向窗旁,望着不断飘落在地上的雪花。她又沉默了片刻,然后说:“孩子们,请别忘了,你们也有老的时候,你们也会有老年人的疾病。”

在这里,没有任何刻意想出来的“教育方法”,一切都发生得那么突然。而孩子们感受到的东西将终生不忘。

然而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不仅是老师的这两句话背后的含义,而首先是他们的教师对发生的一切(老奶奶的痛苦,有人甩出的刺耳话)如此关心的态度。

使他们感到不安的首先是薇拉·巴甫洛夫娜的痛苦和义愤。他们不仅懂得了,而且他们的心灵也感触到了,一个真正的人应当怎样对待别人的不幸。而那个说出令人气恼的话的孩子,也觉得万分羞愧。羞愧感——是医治对人粗鲁和不尊重这种毛病的良药。

还有一次,薇拉·巴甫洛夫娜带着三年级的学生去森林里游玩。这是一个早春的季节,他们准备好了小米和黄油,因为他们准备在森林里熬制美味的稀粥当午饭和晚饭……

孩子们盼望着这个出游已经很久了。但就在出游前夕的星期六,加利娅却不能跟同学们一起去了,因为这周轮到她母亲把几头新奶牛赶到距村庄七千米的畜群里去。但母亲却病了,于是奶牛得由加利娅来赶着送过去。

小姑娘噙着泪水在班上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那该怎么办呢?”薇拉·巴甫洛夫娜问道。孩子们心里都很难过,因为他们亲爱的教师愁容满面,甚至像慌了神。她沉默着,疑惑地望着孩子们,等待着有谁兴许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但孩子们也一筹莫展。

“我们可以去森林游玩而丢下加利娅吗?”教师问。“不,不能,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孩子们回答说。

突然,薇拉·巴甫洛夫娜的眼里泛出了喜悦的光芒。“我们要去的这座森林离这里三千米,”教师说,“而加利娅赶奶牛去的那边也有座森林,距离是七千米,但方向却完全相反。如果你们想让加利娅也跟咱们在一起,我觉得我们可以选择她那边的森林,那儿的森林更茂密。而如果你们害怕走远路……”还没等老师说话,孩子们就打断了老师的话语。不,哪怕走上二十千米,他们也不怕。于是,忧愁被共同的欢乐驱散了。

没有在孩子心里种下善良与真诚的种子,一个人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因为他说出的善与真的语言,总是与他的行为背道而驰,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的任何语言,在孩子们听起来就像是对善与真的嘲弄一样。这样的“教育者”只会摧残儿童。

如果我们学校有这样言行不一的“教育者”,那简直是令人痛心的事。这一事实迫使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保护我们的学校,绝不让我们的教育者中存在这种“教育者”?

在1960年,基洛夫格勒师范学院体育系二年级20岁的大学生爱德华,因伙同其他犯罪分子强奸少女,被判处监禁。两年后,他提前出狱。我们这里并不打算详细叙述案件的详情和分析爱德华犯罪的手段。因为那些已在法庭上被证实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可就是这样一个被可耻的罪行玷污了名声的人,却回到了基洛夫格勒师范学院。

但凡对教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不太会让这种人从事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工作。当然,我们的法律和道德是宽宏和人道的——刑满释放者有劳动权,摆在他面前有很多可供选择的劳动路径,但从事教育的这条路,应该理智和果断地防止爱德华之类的人涉足。

而在基洛夫格勒师范学院,居然还重新接纳了他:“让他继续学习吧。入狱前他就是我们师范学院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多,不能白白浪费这两年的时光啊……”基洛夫格勒师范学院的好心人说。就这样,当爱德华在师范学院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分配他到基洛夫格勒附近的一所学校当了体育教师。

到了学校后,在期末做教师业绩评定时,学校才发现爱德华居然有监狱“服刑”的记录。最开始,得知这个消息,还不是从正式的档案里获悉的,而只是根据其他地方的传闻。

经过查证,这是真事。家长异常气恼,教师们也非常愤慨。最后,在教务委员会上,教师们做出了一致的决定:爱德华不具备成为一名教师的道德品质。并通知他:年轻人,请换别的职业……

社会舆论无权干预教育教学过程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家长也已经不是二三十年前的家长了。学校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为孩子们提供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而如果家长们说“我们不信任这个教育我们孩子的人,请学校对这样的人关上大门”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他们拒之门外。

为了人道——为了我们孩子的道德纯洁,为了他们能够向自己的每一位教育者学习生活,我们应当做到要求严格和毫不妥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