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昨天的教育成果

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昨天的教育成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人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新的百年征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学科也面临着一些新的、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学科外部的因素与学科内部的因素。国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改变了人们的职业观念和工作态度。

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昨天的教育成果

回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学科的百年发展历程,人们有理由为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骄傲和自豪。但是,人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新的百年征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学科也面临着一些新的、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学科外部的因素与学科内部的因素。

就学科外部的因素来说,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真正的“新世纪”。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内部各个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这些关系的经济、科学、技术乃至文化基础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正在进行重组重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在加快,中国加入WTO表明中国正在融入一个广阔的国际市场,既有利于改革开放事业,又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风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知识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社会进入到一个不折不扣的知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但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对话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水平,文化乃至文明间的冲突被一些人大肆渲染。在意识形态领域,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是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偏见并没有消除,一些国家或利益集团总是奢望将某种意识形态和政治架构强加于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与此同时,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全世界还面临着由于发展不足与过度发展所带来的许多共同问题,如贫困、疾病、环境、人口、邪教等等。国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改变了人们的职业观念和工作态度。加强政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国家的任务也历史地摆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族群、性别、阶层、主流与非主流等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也日益迫切,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改变了教育学原理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并对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重大的课题和任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必须深切体认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敏锐地把握时代变化所提出的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理论上给予系统的、完整的和有说服力的回答。

就学科内部的因素来说,传统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学科所享受的一些特殊政策优势,如院系调整时期的大合并带来的大发展,今后不会再出现。不仅如此,现有的学术队伍和力量还受着一些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重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流动不可避免。加上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走上工作岗位的老教师的陆续退休,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显得紧迫。此外,当代学科制度的变革如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出现,学科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假设的被颠覆或解构,学术话语和范畴的转变等,从内在的方面对传统的教育学原理研究提出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学原理的建设能否适应时代变化的趋势,能否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能否完成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变,直接关系到教育学原理这个百年学科的未来发展和学术生命力。

考虑到上述的严峻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学科在“十五”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的总体目标是:继承传统,回应现实,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力争经过5到15年的努力,将本学科点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理论研究、教学、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基地以及国家或地方重大教育政策咨询中心,研究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改革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在若干学科方向上形成有影响的中国教育学术流派。

具体目标及预期成果如下:在学术研究方面,清理百年学科理论,把握国际学科前沿,瞄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和带有前瞻性的问题,重构研究范式,在教育认识论、教育政治哲学学习社会学、教育人学、教育人类学、多元文化教育、教育民俗学学校道德教育、学校问题的法律分析、教育政策分析等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和教材,力争有4部(篇)获包括国家图书奖在内的各种学术奖励,有8篇左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在国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有2至3部重要学术著作翻译成外文出版。(www.xing528.com)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建设10门高质量的学科课程和网络课程,编写8个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高水平教材和学习辅导材料,使之达到或超过国内一流水平;围绕着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开展大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讨论,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力争有2项教学改革成果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

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积极步骤引进和选留高水平人才,使得在职教师总数达25人,其中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总数达到10人。聘请国际一流的教育学家和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共10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授和访问教授队伍,为他们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每届培养本科生30人、硕士研究生50人、博士研究生20人;每年接纳进站博士后4人,国内高级访问学者6人,国外高级访问学者3人;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率不低于40%,其中力争有1至2篇再获得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与10所国际知名大学教育学原理及其相近专业建立制度化联系,探索在新形势下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实行学术互访和联合申请课题的可能性和现实途径。举办2次有影响的国际教育理论研讨会。落实学术休假制度,关注教师发展,定期选派教师到国际上相同或相近专业进修学习。

在条件保障方面,更新研究设备和手段,大力改善教学和办公条件,加强“虚拟教育研究中心”、“多媒体课件研制和开发中心”及“课堂教学观察与记录实验室”的建设,成立“性别与教育研究中心”、“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在现有4个资源库基础上开发新的教育学科资源库,构筑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