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学习疲劳防治:开启心锁,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生学习疲劳防治:开启心锁,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学习无节制,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打消耗战,不能科学用脑,必然会造成大脑机能损伤,引起学习疲劳。由于长时间紧张学习,大脑皮层细胞产生剧烈兴奋,消耗大量能量,致使兴奋性降低而转入抑制状态,从而形成学习疲劳。显而易见,学习疲劳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发学习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小学生学习疲劳防治:开启心锁,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习疲劳的表现及成因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会消耗神经细胞的大批能量。如果学习无节制,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打消耗战,不能科学用脑,必然会造成大脑机能损伤,引起学习疲劳。

所谓学习疲劳,是指持续紧张的学习之后,本能够解决的问题由于疲劳而无法解决的现象。学习疲劳的产生,直接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由于长时间紧张学习,大脑皮层细胞产生剧烈兴奋,消耗大量能量,致使兴奋性降低而转入抑制状态,从而形成学习疲劳。学习疲劳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大脑供血不足、头晕、乏力、失眠、手足发冷等症状;在心理上将会出现心情忧郁、情绪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症状。显而易见,学习疲劳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引发学习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内容单调乏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环境不好,以及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都会导致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一种保护性抑制,经过适当的休息可以得到恢复,这是合乎生理心理规律的,但大脑皮层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使大脑有关部位持续保持兴奋,将引起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失调,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衰弱。所以说,注意学生的用脑卫生,防止疲劳特别是过度疲劳现象的产生,是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学习疲劳的防治

学习疲劳首先是大脑的疲劳,主要是由于用脑不当,致使大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引起的。要克服学习疲劳现象,就应学会科学用脑,讲究用脑卫生。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中小学生在学习中科学用脑呢?一般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安排时间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可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使学习事半功倍。

(1)学校要科学安排学习过程

学生在一周内每天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在一天当中,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不同学科的学习疲劳值也是不同的。学校在编制课程表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在一周当中,学生经过星期天休息后,疲劳消失,但由于神经细胞和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具有惰性,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克服。所以说星期一的工作能力并非最高,星期二才最高,高峰维持到星期三或星期四,以后逐渐下降。在一天中学习能力的变化规律是:从第一节课开始学习能力逐渐上升,第二节课还能保持较高的水平,以后就显著下降。经过午休后,下午第一节课学习能力回升,但第二节课后又迅速下降,有时也可能由于放学前的兴奋,略有回升。不同的学科中,其学习疲劳值的顺序为:数学体育第一,语文、史地、理化第二,音乐美术、实验第三。据此,编制课程表时,可以周二、周三、周四安排较难课程,周一、周五的课程应当容易些;在一天中,最难的课应排在上午第二、三节,较难的课排在上午和下午的第一节,最容易的课排在上午和下午的最后一节;此外,还应做到文理交叉,音、体、美穿插于文理之间,使学习活动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复习必须在平时有计划地进行,不宜搞突击复习,否则最容易导致学生过度疲劳。

(2)指导学生要善于抓住用脑的最佳时机

同样的时间,由于心理状态不同,学习效果也不一样。心境平和时学习效率高,情绪波动时学习效率低。在一天的周期内,人体的生理机制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相应地影响人的各种能力。如果能按这种规律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就可以最高效地利用时间。比如,早晨用于背外语,下午学习轻松一点的科目,晚上用以攻克难题,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每个人的“生物钟”是不同的。有的人上午无精打采,晚上精力十足,称为“猫头鹰型”;有的人白天学习效率高,晚上效果差,称为“百灵鸟型”。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摸清自己的生物节律,把握“黄金时间”,安排艰深的学习内容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避免过度疲劳。(www.xing528.com)

2.有效调节大脑

(1)善于交替学习

交替学习是指用脑要有节奏,学习内容要有变化,使大脑的各个区域轮流得到休息,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三方面做起。首先,要文理交替。譬如语文、英语、数学三门课,应把数学放在中间进行学习,因为内容差异性越大,相互干扰就越小,大脑的负担也就较轻。其次,要左右脑交替。研究表明,人的左脑偏属于理性的脑,主管逻辑、文字、数学、书写、分析等各方面的活动;右脑属于感性的脑,主管想像、色觉、音乐、幻想等方面的活动。如果长时间运用一侧大脑半球,就容易产生疲劳。所以,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听听音乐,欣赏绘画,甚至做做白日梦,都能够有效地调节大脑。再次,要动静交替,学习后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可以使原来由于学习而兴奋的区域转化为抑制区域,使这部分区域的脑细胞得到合理的休息和保养,避免过度疲劳。同时,通过运动,人体呼吸系统就能得到更多的氧气和营养,从而提高大脑的活力,以承受繁重的脑力劳动负担。

(2)课间积极休息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如果在课间有十分钟的积极休息,就可以使脑力活动的效率提高30%。课间休息时,学生可以到教室外散散步,做做游戏等。这些不太剧烈的运动,可以使脑的血容量降低,使血液较多地输送到肌肉中去,从而减轻脑部沉重的感觉,有利于下节课时注意的转移,为继续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另外,课间休息时向远处看看绿色植物,还有利于消除视力疲劳,预防近视。有些学生不了解课间体息的重要性,下课仍埋头苦学,表面看起来,他们把学习抓得很紧,殊不知,经过了上节课长时间紧张的脑力劳动,人的大脑已十分疲劳,学习效率极低,在这十分钟内学到的东西可能还没有稍事休息后头脑清醒时一分钟学到的东西多,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因此,中小学生一定要重视课间积极休息。

3.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如果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满腔热情地去钻研、探索,即使费尽心血、充满艰辛也乐此不疲、不达目的不罢休。有些中小学生对他们喜爱的活动,比如下棋、制作航模等常常是连续投入四五个小时也毫无倦意,但如果让他们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很快就会厌倦、懈怠、疲劳、不再想干。这是因为当人们情绪低落时,更容易出现疲劳。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防止疲劳、提高大脑工作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使生活具有节奏性。这样就可以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而且使生活习惯化。长此以往,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就会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可以减少大脑皮层的能量消耗,提高工作效率,防止疲劳现象的出现。精力旺盛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兴奋占优势,如果生活无规律,作息时间紊乱,再加上学习负担过重,脑细胞就会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势必导致大脑皮层受损,结果晚上入睡困难,早上起不来,白天昏昏沉沉,学习精力不足,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切不可忽视对中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加强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

加强合理营养,可以改善大脑的活动机能,提高学习效率,缓解脑力疲劳。学习是紧张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据测定,脑的重量虽然只占人体的2%,但消耗的能量却占人体总消耗能量的20%左右。因此要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来补充消耗掉的能量。首先,中小学生应养成定时进餐,尤其是早餐,更不可忽视。有些学生习惯不吃早餐,空腹上学,上午第四节课,饥肠辘辘,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大脑没有足够的能量补充,很容易出现疲劳。其次要戒除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要多吃五谷杂粮,少吃精米细面,因为粗粮加工精细之后,其本身所具有的营养平衡就遭到破坏,营养价值降低;多吃蔬菜水果,特别是碱性食物(芝麻、花生、核桃等),有益于大脑发育。另外,中小学生不宜过多食用补品之类的东西,因为各种营养物质对大脑来说并非是多多益善,比如脂肪摄取过多会使体内血和氧由脑转到消化道,使人感到昏昏沉沉。一般而言,中小学生只要膳食合理,没有必要吃特别的补品。

除了加强合理的营养外,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解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时间越长,收获越大,常常学习时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这样对学习不仅没有益处,还会损害大脑健康,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每天睡眠不得少于8小时,但也不是说睡眠越多越好。睡得过多,反而会使大脑细胞功能降低或失调,以至于昏昏沉沉。只要第二天起床后感到头脑清醒、精神饱满,就说明睡眠足够了。

5.利用背景音乐,创设良好环境

优美的音乐可以调节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协调身体各器官的活动,使人情绪稳定、心境平和、恬静愉悦,对于消除因持续紧张而引起的学习疲劳现象,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一些旋律优美的轻音乐来消除疲劳。此外,还应指导学生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把学习环境布置得优雅、整洁,使人心情舒畅;不要在噪音过大的地方学习,以免心烦意乱、焦虑不安;不要在光线不适的地方学习,以免头晕目眩,出现视觉疲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