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启心锁: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开启心锁: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品德不良学生的现状、特点及不良品行的成因,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品德不良与儿童的“调皮”不同,它远远超出了一般儿童的顽皮和恶作剧的限度。12~16岁是学生品德不良出现的高峰年龄阶段。研究表明,侵犯型的品德不良会持续到成年;品德不良与学业、成年后的求职、社会经济状况、婚姻和心理卫生问题等方面有一定联系。由此可见,对品德不良学生应当及时发现,正确对待,并加以道德上的教育和心理上的辅导。

开启心锁: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儿童的品行问题较为常见,它常常与青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相关,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了解品德不良学生的现状、特点及不良品行的成因,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涵义及类型

1.品德不良学生的涵义

品德不良学生指的是经常违反道德准则、道德要求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危害社会治安的学生。品德不良与儿童的“调皮”不同,它远远超出了一般儿童的顽皮和恶作剧的限度。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密切相关,很难划出明确的界限,品德不良常常是违法犯罪的“前奏”和“信号”。

青少年品德不良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品德不良学生人数很少,约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一,但他们缺乏知识和道德意识,破坏校风校纪,甚至败坏社会风尚,影响很坏。因此,掌握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不良品行的成因,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矫正其不良品德,不仅直接关系到这部分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前途,而且对全体学生的品德教育,甚至对整个社会风尚的好转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2~16岁是学生品德不良出现的高峰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但正确的道德认识比较薄弱,对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消极或错误行为缺乏辨别和抵制能力,有时甚至还会盲目地模仿和追求,而对学校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却难以接受,慢慢地由校内外的一般性调皮捣蛋,发展为有意识的错误行为。

2.品德不良学生的类型

根据是否有侵犯行为和是否团伙化,品德不良学生可分为四种类型:

(1)团伙——侵犯型:这类学生成团伙,对他人常常施以躯体暴力,侵犯别人利益,如损坏公物、结伙打架、顶撞父母和老师、诈骗偷窃、形成或介入流氓团伙等。

(2)非团伙——侵犯型:这类学生与同伴联系不多,也对他人施以躯体暴力,侵犯别人利益。

(3)团伙——非侵犯型:这类学生有同伙,常常表现出撒谎、骂人、逃学、酗酒、赌博、离家出走、自杀等不良行为。

(4)非团伙——非侵犯型:这类学生与同伴联系不多,也表现出撒谎、骂人、逃学、酗酒、赌博、出走、自杀等不良行为。

研究表明,侵犯型的品德不良会持续到成年;品德不良与学业、成年后的求职、社会经济状况、婚姻和心理卫生问题等方面有一定联系。由此可见,对品德不良学生应当及时发现,正确对待,并加以道德上的教育和心理上的辅导。

二、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

1.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

概括起来,品德不良学生有以下特点:

(1)道德认识模糊

品德不良学生,一般其道德是非观念是模糊不清的或颠倒的。他们为强烈的私欲所驱使,对光荣和耻辱、善和恶、美和丑等问题的看法与正确要求截然不同,如把愚弄师长、欺侮同学、损坏公物当成勇敢行为,把尊敬师长认为是拍马屁,把助人为乐视为假积极。他们喜欢寻求刺激,喜欢闹事起哄。他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处世哲学的核心是封建哥儿们义气的友谊观、吃喝玩乐享乐主义的幸福观、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和低级庸俗的乐趣观等五种错误观念。这五种观念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他们走入歧途的思想基础。

当然,也有一部分品德不良学生仍具有一定的正确道德观,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里,这些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他们还是起作用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矫正、改造品德不良学生的契机。能否把握住这些契机,决定着我们能否通过恰当的教育手段,帮助品德不良学生改过自新。

(2)道德情感缺乏

品德不良学生绝大多数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这首先表现为无责任感、义务感,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如自以为学业无望要逃学,为了逃避惩罚便要说谎,吸烟、喝酒其实是为了获得一点暂时的成人感中的快慰,而出走、自杀则是为了寻求某种解脱。很显然,这些行为的共同特征是逃避个人和社会的责任,以消极的防御来减轻心灵或肉体上的痛苦。其次,他们易感情用事,重哥儿们义气,喜好结伙,追求低级趣味。再次,他们缺乏正义感,缺乏对别人起码的尊重和同情心,甚至将别人的痛苦作为自己行乐的途径。另外,他们的情感还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强烈的冲动性,易产生激情且难以自我控制,既自卑又自尊,既享乐又懒惰,喜怒无常,常常以粗暴蛮横的行动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损坏公物、对抗老师等。

(3)道德意志薄弱

品德不良学生往往缺乏坚强的道德意志,一般表现为自制力差,言行不一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有改过的愿望,也向家长做了保证,向老师做了悔过的表示,但在外界引诱和个人欲望的驱使下,缺乏抵制诱惑的意志力,因而又情不自禁、身不由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不道德的行为。当然,他们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在实施不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或前后,产生“改邪归正”、抑制自己的思想斗争。通过这样的思想斗争,有的人就可能会停止不道德的行为,并开始逐步走上正路,而有的人则可能进一步滑入罪恶的深渊。所以,抓住他们思想斗争、意志努力的机会,教师就有可能帮助他们重新走上正路。

(4)道德行为习惯不良

品德不良学生一般都存在有不少坏的行为习惯,如说谎、懒惰、抽烟、赌博、个人欲望膨胀、偷窃、在公共场合闹事、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上课爱搞恶作剧等坏习气。这些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如抽烟,初抽时觉得难受,但因好奇和显示“大人”气派而坚持抽,从个别错误的模仿行为经长年累月的强化,就形成了这种坏习惯。再如偷窃,孩子小时分不清“我的”和“别人的”东西,看见自己喜欢的就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家长应及时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儿童逐步控制自己,不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家庭教育不良,父母袒护,儿童就会学到偷窃行为。开始偷窃的对象常常是父母、兄弟姐妹和小伙伴,偷窃的动机有时是想买糖吃,父母不给钱就去偷父母钱包,有时是偷别人的玩具作为报复对方的手段,如果不及时纠正,给予严厉批评,这种行为就会受到侥幸成功的鼓舞而继续发展,孩子的胆量也越来越大,最终酿成苦果。

实际上,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远比上述介绍的要复杂得多,而且上述几种心理特点,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形式与程度也是不同的。但是,这些心理特点一旦形成,若不注意并加以纠正,就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2.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

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主要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一方面,中小学生基本上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朝夕相处的紧密联系使得家庭环境成了影响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学校里的课程,以及教师的态度和作风、集体的舆论、班风等都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当然,社会和个人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1)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有人说社会是个大染缸,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真善美的东西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无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假恶丑的现象给青少年儿童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可低估。社会的不良影响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不良的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贪赃枉法、大吃大喝、一味追求享乐、一切向钱看、不讲文明礼貌、不讲公德、弄虚作假、尔虞我诈、读书无用论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受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儿童很容易受到侵蚀。

②不良的文化信息

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迅猛发展,传播内容日渐广泛。青少年儿童时期正是寻求信息的时期,他们非常容易接触的电影、电视、书刊等传播媒介所呈现的世界超出了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限度,它们所介绍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因其表演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和逼真,更容易为青少年儿童所模仿和接受。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文化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色情、武侠、暴力等影视、书刊漫天飞,这对心理成熟度较低、不具备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儿童来说,无疑等于教唆。在北京某区,三名男中学生为两名女生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最后以一人重伤而结束“战争”。究其原因,原来港台的言情片在其中大起作用。

③不良的风俗习惯

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良社会风俗习惯、封建迷信活动如求神拜佛、看相算命等腐朽思想对道德观念还不坚定的青少年儿童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学生对这些不良的东西缺乏判别力和抵制力,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求上进,厌学情绪严重,以致于产生不良行为。

④坏人的引诱

有些青少年儿童因其思想单纯,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也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坏人看中,将其拖下水。青少年犯罪以团伙犯罪为多,原因就在于此。

(2)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也最多的社会环境。一般而言,良好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不仅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而且还常常成为导致青少年儿童产生各种各样不法行为的重要根源。

①上梁不正下梁歪

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师,父母的言行最容易被青少年模仿。如果家庭成员思想落后、言论错误、修养不高、道德不轨、个性不良,青少年在这样风气不好的家庭中生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势必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据一些调查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品德存在着明显的影响。父母受过大学或更高教育的,子女品德优良的占55.8%~62.3%,品德较差的占0~1.9%,父母文化程度在小学或以下的,其相应的百分比分别为22.5%~28.9%和10%左右。

②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当

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妥,也是形成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只凭学习成绩好坏来判断孩子的一切,其他方面则忽略不计;有些家长溺爱孩子,过分娇惯和护短;有些家长对孩子动辄实施严厉的体罚,经常用羞辱、生气和找岔子等方式对待孩子,甚至虐待孩子;有些家长则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有些家长对孩子管教前后不一致,监督不适宜等等。

③家庭自然结构受破坏

残缺或破裂家庭对孩子品德发展也有不良影响。父母不和与离婚、父母单方或双方早逝、亲情淡漠、亲子关系对立或敌视等对学生都是一种强烈打击,在无爱或少爱的环境中长大,孩子多孤僻、忧郁,一些不良的外界诱因很容易使这些孩子走上歧路。有位女学生,幼年时父母离异,长期无人管教,她整天混迹于舞厅和公共场所,乱搞两性关系,诈骗钱财,以耻为荣,最后被判刑。

(3)学校教育不当

学校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正规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目的性和有计划性,它对学生的社会化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学校教育因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其应有的导向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反,它常常是造成青少年儿童品德不良的重要外因之一。有调查发现,近70%的少年犯走过了一条由学生变为流生,再由流生沦为罪犯的道路。就学校教育而言,影响其应有功能发挥的主要问题有:

①教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

部分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或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管理中,重视尖子生,忽视或放弃后进生和一般学生,甚至歧视、打击那些升学无望的差生,迫使他们离校。教育上的这些偏差对形成品德不良都有一定的影响。

②学校生活简单枯燥,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青少年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他们需要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然而,有些学校的生活简单枯燥,“三点一线”,作业过量,课时过多,考试频繁,学习压力大,没有必要的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课以及课外活动。这使学生身心压抑,感到生活实在无味之极,于是,他们常常将自己旺盛的精力发泄到不该发泄的地方,一失足成千古恨。此外,有些教师平时不认真备课,上课时不是照本宣科,就是山南海北不着边际大吹大侃,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进教室就感到精神压抑,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中常常是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对那些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有着一种更为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常常因此弃学退学,进入社会后因结交坏朋友而走上歧路。

③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态度不甚妥当

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水平不高,不了解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不善于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懂得寓教于学,寓教于管理,寓教于活动之中,不会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仍然采取封闭式、程序式和简单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用歧视、忽视、嘲讽、体罚、冷漠、严厉批评甚至推出校门的方法来对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都可能导致品德不良的产生。不当的教育态度对学生的品德也有相当大的影响。采取专制态度的教师,其学生情绪紧张、冷漠、富于攻击性和不能自制,采取放任态度的教师,其学生将向无组织、无纪律的方向发展。

④教育与教学分离,少数教师师德不彰

教师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取得理想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现在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甚至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苗头往往也视而不见,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实际上等于害了学生。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师德不彰,道德败坏,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极坏影响。如有一个犯流氓罪的女犯,她在上初中时,被一名教师奸污,当时不敢告发,觉得无脸见人,于是自暴自弃,越陷越深。

⑤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www.xing528.com)

学校与家庭教育常常脱节,教师对学生在学校外的情况一无所知,家长对孩子在家庭外的情况也一问三摇头,只是当孩子出了问题时,他们才会感到大吃一惊,埋怨孩子怎么会这样,而没考虑双方应进行必要的联系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避免学生品德不良继续恶化。

(4)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不良教育和影响是一些青少年学生品德不良的外在因素,它们必须通过内在因素——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起作用。

①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

学生在12~16岁期间,生理发展很快,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出现身心发展失衡的状态,认识问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像对友谊、爱情、自由、幸福等一类概念还缺乏正确认识,如果不适时加以引导,就会影响他们优良品德的正常发展。

②相对成熟而又不成熟

12~16岁是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就是向成熟过渡而又不完全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状态,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如他们生理发育冲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不能解决,经济上依赖父母而自我独立意识又不断增强,青春期面临的心理困惑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这期间,如果给以正确教育和引导,他们就会顺利健康地向成人过渡;反之,他们如果受到不良的教育和影响,他们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不适时地得到引导与解决,就会产生品德不良。

③好奇心和盲目模仿

儿童和青少年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什么都想亲自实践一下,模仿是他们学习社会的主要途径,而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又往往以奇异的姿态出现,使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中中毒受害。所以,重视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错误的归因和错误的道德认识也是品德不良学生形成的内部原因。

三、品德不良学生的诊断和辅导

1.品德不良学生的诊断

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认为品德不良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发展的一种类型,提出了品德不良学生的诊断标准,有下列三条:

(1)品德不良发生于儿童期,持续半年以上;

(2)至少有下列行为中的一项:

①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

②经常故意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

③经常故意破坏家里的东西或公共财物;

④故意纵火;

⑤经常偷窃;

⑥瞒过家长全天逃学,一学期三次以上;

⑦无明显原因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至少两次;

⑧经常撒谎,并非为了逃避惩罚;

⑨其他触犯法律的行为。

(3)不是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

此外,教师、家长诊断品德不良学生还可依据黄富源先生提出的“学生变坏前的十大征兆”:

①语言:开始爱说谎话、黑话、脏话,或者说话时带有江湖气。

②穿着:过于时髦、暴露、喜欢改衣服、变花样。

③外观:发型怪异,身上有刺青,常常有外伤。

④行为:行为诡异且不让家人知道,经常长时间反锁在自己房间且神色紧张。

⑤态度:易于激怒。

⑥作息:早出晚归,甚至整天不归。

⑦物品:有不良刊物、武器、药物、香烟、酒类,甚至有来历不明的金钱。

⑧学业:一下子成绩一落千丈,常常迟到、逃学、读书时间减少等。

⑨交友:在社会上交朋友,电话书信突增,却不敢向家人介绍。

⑩习惯:有抽烟喝酒习惯,生活不正常,用钱需求量突增。

2.品德不良学生的辅导

如果把今天的中小学生比作我们交给21世纪的一份答卷,那么,它的失分之处可能不是这一代人才智不佳、知识贫乏或体质虚弱,而是他们没有真正学会怎样做人。从近年来中小学生中日益滋长的品德不良倾向里,我们不免会产生一种深深的忧虑。更值得深思的是,在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时,我们至今没有摆脱外部强制的传统思路,依旧局限于使用批评、处分、送工读学校和少教所等常规的方法。诚然,这些方法必不可少,但是,在社会急剧变革、独生子女骤然增多的新形势下,如果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有所突破,中小学生中品德不良倾向将会愈演愈烈,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拟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措施:

(1)端正思想,素质教育

教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切实在教育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水平,切实改变那种只教书不育人的状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大力加强对学生的理想、道德和法纪教育,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活跃学校生活,使学校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强大的吸引力。

(2)拳拳爱心,润物无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品德不良学生时说:“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因此,教师对待品德不良学生,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要认识到品德不良学生不是没有自尊心,也不是不要个人荣誉和威信,而是自尊心和荣誉感畸形化;要认识到他们不是想自甘堕落,而是想改邪归正却自己难以自控。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要满怀着爱心去教育他们,以拳拳爱心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消除他们的疑忌心理和对立情绪,撤掉思想上的防线,使转化成为可能。

(3)价值澄清,春风化雨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对于培养品德不良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价值澄清。在价值澄清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艺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行挑选,例如是做一个孤独者,还是做集体中的一员。或者,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世界性的问题进行重要性排序,例如针对贫穷、国防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做出选择的原因,引导他们讨论做出不同选择的意义和后果,就可以使他们更正确地思考问题,使他们懂得哪些道德价值是值得珍视和维护的。学生最终通过思考、分析、提炼,就会形成个人正确的价值观。

(4)集体教育,长善救失

品德不良学生身上也有一些长处和积极因素,只是人们往往只注意他们消极的一面,忽略了积极的一面。一般来讲,品德不良学生仍然向往着美好的未来,渴望别人的尊重和老师的表扬,但是他们经常受到同学的讽刺和打击,因此,他们感到班内没有温暖和安全感,就转向坏朋友圈,在这个圈子里谋求个人威信。教师要把他们挽救回来,就必须做班集体的工作,动员同学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改善他们与集体的关系,进一步帮助他们“恢复名誉”,善于发现和重新点燃他们的心灵火花,树立克服错误的勇气和信心。利用其特长,使其在班级活动中充当积极分子,一有良好表现和进步,立即给以奖励和强化,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以巩固,使不良行为得以消退。再运用集体评价的舆论,使他们树立起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曾有一位班主任在一次美术课上,发现全校闻名的调皮鬼画得一手好画,这位班主任就从这儿打开了一条通向调皮鬼心灵的通道,不仅洗涤了这个学生心灵上的污垢,而且还把他培养成了一位艺术人才。

(5)提供范例,循循善诱

教师要向品德不良学生提供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生动事例或文艺作品,或与公安部门联合,让改造得较好的罪犯现身说法等,通过启发、讨论,明确是非,分清好坏,从中得到借鉴,领悟到自己改造不良品德和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劝导、说服、引导,使他们逐渐走上正路。

(6)优化环境,减少诱因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小学生品德不良常常是由于不良的环境或消极的同伴交往造成的。如果将品德不良的中小学生与这些消极环境隔离,并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环境,寻求积极的同伴交往,就会使学生的不良行为逐步矫正。

环境优化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境况的优化。要转变专制或放任的不良家风,建立民主宽松的家庭气氛,家长要注重提高修养,有较高的忍耐性,减少对孩子口头上的责备,增加行为的感染力,爱护孩子,经常与他们接触和交往,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二是学校或班级环境的优化。师生、同学关系要和谐,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相合作,避免品德不良学生的孤独感,消除其自卑感和焦虑、疑惧情绪,减少其不信任感;同学之间要经常开展有关学习问题的讨论,以求提高品德不良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增加教育的感染力,并在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教学中进行德育。三是社会环境的优化。教师要积极与各方面合作,消除有害书刊的流传和影响,切断品德不良学生与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来往,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并通过良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儿童受到良好的熏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

(7)实践锻炼,培养习惯

品德不良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反复性大,必须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注重一般道德认识的教育,往往造成认识与行为之间的脱节,因此,有必要在课内外活动、校内外活动、日常生活等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品德不良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在活动中随时把道德要求与日常行为习惯紧密结合,促使其形成相应的行为动机。另外,在适当时机、适当场合,适当设置一些外部障碍,鼓励学生实践,培养品德不良学生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8)家庭学校,形成合力

纠正品德不良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仅靠家庭或学校都是不够的,应该实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教育,把家庭与学校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使一些不良的习惯没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才能生效。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这对转化品德不良学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教师的家访要切忌“告状”式,它不仅对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不利,而且也会增加家长的忧虑。一般地说,对“棍棒型”和“叹气型”家长,要注意帮助家长寻找其孩子的优点,提高教育孩子的信心。对“放任型”和“溺爱型”的家庭,要如实反映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晓以利害,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在指导家庭教育时,要注意从情感上与品德不良学生的家庭沟通,以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共同教育好学生。同时,还要帮助广大家长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树立新的“教子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家庭教育科学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