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规范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教育存在论

规范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教育存在论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而上学就是通过规范性和超越性的斗争来使自己存在的[35]。但是,因为超越性是形而上学的根本,一切规范性表述都是对超越性理解领会的规范,因此带有天然的局限性。虽然规范性具有某种概括力和超越性,但是并不是最终的超越性,所以在形而上学的超越性面前,语言规范性就会遭到新的质疑、批判,乃至被解构。究其实质,是形而上学内部的规范性和超越性之间的矛盾对立和统一。

规范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教育存在论

为什么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相互交织在一起?为什么形而上学不断产生又不断覆灭?以至于使 “全部哲学史……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了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34]。对于这个问题,形而上学历史只能作出形而上学一再陷入理性困境的描述而不能从根本上解答。所以,这个问题只能从人类理性的本质来回答。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把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定为理性对原因的追问,而理性对终极原因的追问则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作为理性对事物或者存在者之终极存在、终极知识、终极价值和终极语言的终极追寻,其首要的和根本特点就是超越性。它要超越存在者和感官对于人性的限制,要在与存在者打交道的过程中按照存在者本身让其显现自身;不仅如此而且还要在自己领会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所理解和领会的存在进行解释,解释就要言说,言说就要描述、预测,这就需要文字、词汇、概念、范畴、判断和推理,如此的结果,构成以概念为纽结的知识系统或知识体系。语言成为人们领会到的存在之家。但是,语言毕竟是一种约定性的规范性存在,它不可能把存在者显现给人理性的东西全部包容和表述,有很多是不能言说但是又不得不说。为了这个问题以至于哲学家老子提出 “名可名,非常名”,克拉底鲁否定语言存在的可能性,维特根斯坦则保持了沉默。现代语言分析哲学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希图找到一种精确地表达真理的语言,然而最终他们失败了,因为根本没有理想的标准语言,任何所谓的理想语言面对事物本身都是有局限的。海德格尔把真理称之为去蔽,把理解和领会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把语言作为存在之家,但是语言并不就是事物本身,就已经看到语言的局限性所在。所以,他极力保持人之领会的原初性,事物对人之显现的敞开状态,作为林中空地只有显现,任何语言表述都是苍白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要强迫语言来表达理性,这就产生了语言规范性和理性终极探索的超越性之间的矛盾。譬如,在形而上学历史上,泰勒斯通过对神话的否定第一个确立世界的本原是水,接着就被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或者无定形所否定,进而又被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所否定。以后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及其爱和恨,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及其心灵,都被纳入到巴曼尼德的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概括和区分当中,经由柏拉图的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真理和意见、虚幻和实在的概括和过渡,到亚里士多德用 “四因”整合了前人的探索,并且确立了第一个现成的形而上学体系,让形而上学有了规范性的自我意识。但是,正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规范体系的存在,他也变成了以后形而上学超越性存在的对象。从巴曼尼德—亚里士多德体系到近现代科学形而上学,再到康德形而上学、语言分析形而上学,每一个后来者都把前人称之为形而上学者,自己则以反形而上学者自居。孰料在反形而上学的过程中,他们又入了形而上学的圈套:因为这是理性的狡狯,形而上学的超越性特点的根本体现。形而上学就是通过规范性和超越性的斗争来使自己存在的[35]。如此,就像蚕儿作茧自缚,最终又破茧而出一样,形而上学就在这种矛盾对立统一中展现自己的魅力。

人们领会到的存在一经语言表述,就成为历史文本,就成为一种对象性存在,就不再是事物本身。人们习惯上却以为这样的语言表述就是事物本身,就是真理。真理就变成了观念或语言表述与认识对象的符合。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习惯而已。正因如此,人们可以循名责实。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真理就成了真理标准,人们就可以凭借此真理标准来品评事物,来判断真伪。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建立了第一个形而上学,正是因为他在具有最典型的规范性的语言概念系统中确定了一切规范的根本基础,即关于 “是”的一整套精密规定,也就是 “本体论”(“是论”)。但是,因为超越性是形而上学的根本,一切规范性表述都是对超越性理解领会的规范,因此带有天然的局限性。虽然规范性具有某种概括力和超越性,但是并不是最终的超越性,所以在形而上学的超越性面前,语言规范性就会遭到新的质疑、批判,乃至被解构。如此,由于形而上学不得不被表述,其超越性必须通过规范性来表达,它的超越是不得不被规范的表达,不仅要受到语言的规范,而且还要受到人们的价值规范的选择和摆置。但是,从根本上形而上学作为超越性存在,又不容许被规范所限,因此它的规范是必然要被超越的规范。形而上学的规范性是对形而上学的肯定,而形而上学的超越性就成为形而上学的否定;从根本上形而上学就是对存在者之存在领会及其一切结果的超越,也就是一种否定性存在,语言表述则是对这种否定性、超越性存在的另一种规约和否定;根本上形而上学是不能被规约住的,所以又要突破自己给自己设立的藩篱,这就充满了所谓的形而上学和反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生成和覆灭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究其实质,是形而上学内部的规范性和超越性之间的矛盾对立和统一。反形而上学是真正的形而上学,而人们所谓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形而上学超越性存在的短暂停驻,是一种体系化、概念化的语言规范表述而已。

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这种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性的矛盾纠缠。按照西方传统的说法,“人是理性的动物”。在这里,“理性”就是 “逻各斯”(Logos),这个希腊词本身含有规范、语言、表达的意思。希腊人表达理性除了逻各斯这个词之外,还有 “努斯”(Nous)这个词,它第一次由阿那克萨哥拉作为哲学概念提出来,被认为是在整个世界之外能动地推动世界的精神力量;在柏拉图那里则意味着精神的自动性和自发性。实际上,努斯和逻各斯在希腊人心目中是人的双重本质,它们分别代表人的存在和语言;而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语言是存在之家”,双方是一刻也不可分离的。人最根本的存在冲动是追求自己的自发的自由,但这种冲动与动物的本能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它具有自由意志的一贯性,因而赋予了自由的自发冲动以规范性,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誓言、诺言和具有普遍的可理解性和逻辑确定性的社会语言。而与此同时,人的自由追求永远也不会甘心于长期受到某种规范性、哪怕是最高规范性的束缚,当它在最高规范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所可能有的一切目标之后,就开始想要对这种最高规范本身加以超越,以便进一步追求更高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形而上学和反形而上学永远交织而不能一劳永逸地解除其矛盾的深层原因。

所以,从形而上学的超越性看,代表人类理性的自由本性;从形而上学的规范性看,代表着人类形而上学超越性追求的现实成果。每一种现成化的形而上学体系都向人们展开了一个思维的视角,但它同时也是对视角外的视线的遮蔽。正像伽利略对可测量、可计算的事物第一性质的肯定而逐步打开一样,必然把不可计算、不可被测量的第二性质置于 “阴影”当中,形成对事物的新的遮蔽。这种阴影指示着一个拒绝为今人所知的其他东西。因此,固执于一种形而上学,就会使思维局限于一个狭隘的范围。在这个意义上,反形而上学具有解构的作用。因此,如果说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反形而上学同样是人的本性,它同样是人类思维超越性的表现。完全取消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上则会使理论思维无法进行。因此,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是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现成形而上学体系的局限所在,从而去除遮蔽、使新的可能性得以展现。当然,新的可能视野的展现会导致新的形而上学结果的产生。不过,我们永远不是停留在任何现成形而上学基础上止步不前。“当我们在知识的道路上前进的时候,我们必须让形而上学之手从迷雾之中伸出来引导我们,但同时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止形而上学温柔的诱惑把我们引离正路坠入深渊。”[36]在这样的意义上说,尽管形而上学是一个战场,但是里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虽然有死者,但是没有腐朽者。因为任何一个现成的形而上学体系都是形而上学终极关怀的一个环节,其中每一环节在做出规范性的同时也就包含了对自身的超越性因素的预设,以为下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诞生留出空间。

[1]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世界图像的时代》,孙周兴译,载 《海德格尔选集》(下),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96页。

[2] [英]休谟著:《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5页。

[3] 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册),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15页。

[4] 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册),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19页。

[5] 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册),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60页。

[6] [德]鲁道夫·卡尔纳普著:《世界的逻辑构造》,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7] 转引自赵敦华著:《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8] 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启示》,载 《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9] [英]卡尔·波普尔著:《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10] [美]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11] [美]托马斯·库恩著:《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3页。

[12] [英]伊姆雷·拉卡托斯著:《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13] Masio Bunge:Treatise on Basic Philosophy.Vol.3.Berlin:Springer,1977.p.24.

[14] 舒炜光、邱仁宗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4页。

[15] Larry Laudan:Progress and Its Problems.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 &Kegars Paul,1977,p.80.

[16] Larry Laudan:Progress and Its Problems.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 &Kegars Paul,1977,p.79.(www.xing528.com)

[17] [美]W.V.O.蒯因著:《从逻辑的观点看》,陈启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18] 转引自洪汉鼎著:《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81页。

[19] 转引自洪汉鼎著:《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81页。

[20]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3页。

[21] [德]康德著:《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63页。

[22] [德]康德著:《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42~143页。

[23] [德]康德著:《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1988年版,第9页。

[24] Immanuel Kant:Grounding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Preface. translated by James W.Ellington.Indianapoli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1993.

[25]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形而上学是什么?》,载 《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0页。

[26]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 《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载 《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33页。

[27] [英]斯蒂芬·F.梅森著:《自然科学史》,周煦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24页。

[28] 马采、陈云合编:《世界哲学史年鉴》,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2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李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 [德]马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载 《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7页。

[31] 19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思想学术界一再出现反形而上学的思想运动,但事与愿违,形而上学这门学科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赢得更强劲的研究热情,巨著相继问世,它们有: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 《形而上学导论》;英国哲学家泰勒的 《形而上学原理》;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的 《论形而上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 《形而上学导论》等,不一而足。

[32] [美]格拉切著: 《形而上学及其任务——关于知识的范畴基础研究》,陶秀璈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33] [英]柯林伍德著:《形而上学论》,宫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8页。

[34] [德]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1~22页。

[35] 形而上学的规范性和超越性是借鉴邓晓芒教授关于形而上学的规范性和超越性的基本观点。但是,邓晓芒教授认为规范性是形而上学的首要特性,而笔者则认为超越性是形而上学的根本特性,规范性仅仅是超越性探索的暂时结果。没有超越性也就没有规范性。而规范性作为形而上学的首要特性就使形而上学失去了根本,就会窒息和阻碍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观点参见其作品 《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载 《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36] 薛定谔:《我的世界观》,载 《外国自然科学哲学》1975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