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交媒体环境下假新闻形成机制及干预路径解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假新闻形成机制及干预路径解析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中方而言,报业的经济基础是在西方侵略下而逐渐积累的。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假新闻的形成机制和干预路径。在疫情初期,官方存在发布口径不统一、事实表述不清、信息传达滞后等问题,导致部分公众为了平衡心理层面的秩序需求,而轻信假新闻,以获得“次级控制感”。(二)从众心理与素养缺失形成谣言信赖美国学者桑斯坦在社会流瀑理论中指出,如果当事人周围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当事人也很容易相信那则谣言。

社交媒体环境下假新闻形成机制及干预路径解析

新闻业作为社会子系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产物,试着比较中西方近代报业诞生的不同历史条件。(25分)

近代中西方报业的诞生和发展是新闻事业史的重要内容,而中西方的报业诞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西方近代报业诞生得比中方早,中方报业是在殖民背景下产生的,以下具体阐述:

一、西方近代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一)经济:工业革命,奠定物质基础

西方近代报业诞生和发展最根本、最深刻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爆发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为廉价报刊的产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同时,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随着教育的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广大读者群。工商业的繁荣,成熟市场机制的形成,广告数量增加,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纸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报纸廉价销售提供可能。美国第一份成功的近代廉价报纸《太阳报》就是依托于工业革命后高速发展的技术和经济,其发行也是在城市化较为快速、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纽约

(二)政治:政策变革,办报环境改善

首先,资产阶级民主化同时促成了社会阶级分化,工业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不断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一方面,宽松的政治环境给了更多人发声的机会,不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经历了一段争取言论自由的时期,而这恰恰促进了政党报刊的落幕,新闻事业逐步近代化。另一方面,多个国家对报刊发行的管制逐渐宽松,如英国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逐步取消了印花税、知识税,成本降低,报刊发行量不断增加。

(三)技术:印刷与电报,加速新闻业发展

高速轮转印刷机的发明和使用,降低了印刷成本,使得报纸得以大规模印刷发行。法国的《世纪报》就是其国内第一个使用高速轮转印刷机的报纸,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售价仅为一分钱,获得了读者的欢迎。同时,电报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大范围采集新闻成为可能,新闻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新闻工作也逐步职业化,在此条件之下诞生了近代新闻业。

二、中国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一)西方殖民催生新闻事业

中国近代报业的发轫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报业是随着社会发展且信息需求的增多,由本国报人独立创办的。但中国报业并非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由西方殖民者出于传教和侵略的目的逐步创办发展起来。国内第一份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就是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为了传教而创办的,这份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序幕。西方殖民者所创办的报纸在我国报业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对我国的政治舆论有所影响,也带来了先进的新闻理念和业务操作方法。如英商美查创办的《申报》,是中国大众报纸的开端,也是近代影响最大的一张报纸,其他报人纷纷效仿他们的创办理念和手段。

(二)政治变革推动办报热潮

中西方近代报业发展都经历了政治环境的逐渐宽松,西方多是因为政党的相互争论以及对国家政治的监督而不断发展。而中方报业则更多的基于救亡图存下的政治探索,且报业受政治管制的内容更多,时间更长。近代历史是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历史,伴随着政治变革的探索,为了发表言论和获得支持者,报纸发行成了较为重要的渠道,这个过程推动了报业的发展。如国内第一次办报高潮就出现在第一次政治变革探索时期——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王韬等著名报人基于发表政论的目的而创办了大量报纸,如《新民丛报》《循环日报》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不仅促进了国人办报,还开创了文人办报的先河。清末后办报环境逐渐宽松,为了适应近代发展,清朝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大清报律》等,一定程度上允许自由办报,增加了近代办报数量。

(三)经济发展促进报业近代化

经济发展对于中西方近代报业都是不可或缺的,西方是伴随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腾飞,从而为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对于中方而言,报业的经济基础是在西方侵略下而逐渐积累的。帝国主义入侵逐渐瓦解了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这为办报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印刷机和廉价纸张的使用,使得办报成本逐渐降低,促进了报业进步。同时,办报也是经营行为,有利可图,近代报人普遍认为报纸具有经营性质,能够刊登航运货价信息来获取经济收益,早期很多报人基于此而办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报业经营逐渐规模化、系统化,出现了较大的报团,新闻事业发展逐步成熟。

不论中方还是西方,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而中西方近代报业发展的差异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客观看待其差异,对我们窥探报业历史,促进当下新闻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Sience》的一篇论文,关于对假新闻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假新闻的形成机制和干预路径。(25分)(www.xing528.com)

假新闻是指假借新闻报道形式传播耸人听闻、违背客观事实的信息,通常具有表意不明、夸大事实和热敏性等特点。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假新闻的出现既受到了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社交媒体低门槛准入、实时传播等因素的推动。特别是在后真相时代下,情绪在前,事实在后,更是为假新闻的形成推波助澜。假新闻的泛滥会污染信息环境,引发集合行为,影响正常社会秩序。因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需建立有效的机制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遏制。

一、社交媒体环境下假新闻形成机制

(一)信息缺位与“热敏效应”滋生虚假新闻

根据信息真空的讨论,倘若公众的认知需求得不到满足,取代风险信息的将是公众基于官方所给出的有限信息所得出的作为补充性存在的阴谋论与谣言。在疫情初期,官方存在发布口径不统一、事实表述不清、信息传达滞后等问题,导致部分公众为了平衡心理层面的秩序需求,而轻信假新闻,以获得“次级控制感”。此外,在后真相时代下,涉及性别、仇富等热敏标签的事件更能激起人们的情绪,从而为虚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二)从众心理与素养缺失形成谣言信赖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社会流瀑理论中指出,如果当事人周围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当事人也很容易相信那则谣言。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人极易出于信息求证或释放焦虑的心理选择从众,接受并传播了这些荒唐的假新闻。例如“抽烟和烟花爆竹能防治肺炎”“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等假新闻均体现了民众从众心理这一点。此外,社交媒体上,低门槛准入只是传播主体素质不一,某些看似论证合理却混淆关键概念的煽动性内容,很容易迷惑媒介素养较低的人群,助推了假新闻的传播。

(三)媒体失范与圈层极化加剧假新闻扩散

一方面,社交媒体兼具商业与社会双重属性,加之社交媒体“人人皆媒”的特性,导致其缺失有效的内容“把关人”,进而给了假新闻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媒体半封闭的社群性也为假新闻的扩散提供了途径。网络上持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更容易聚集,假新闻在同行圈子的背书下更易于传播,更具说服力。

二、路径探寻:制止假新闻的干预之策

(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政务部门联动机制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速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源头阻止假新闻的产生。同时,网信办、公安局等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内部联动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针对不同类型假新闻侦破预警体系,实现对假新闻快速且高效的甄别与发布。

(二)建立健全事实核查机制,积极开通辟谣平台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媒体不仅要利用资源和专业优势,深入调查,跟踪报道,及时准确地传达官方信息,还需要健全事实核查机制,开通辟谣平台,走在“辟谣第一线”。例如,人民网《求真》栏目、腾讯新闻客户端的“较真”栏目,以及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求证”互动平台,都有效狙击了假新闻,还原了事实真相,体现了信息发布的权威与专业,增强了媒体公信力

(三)发动多元社会力量,促进共同参与网络内容生态治理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除了政府、媒体和公众,相关专业机构,如非营利性机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也应积极参与共治,利用民众的智慧做好防范假新闻的治理,提升打击假新闻传播的效率。同时,也应坚持柔性管理的原则,对不良言论予以疏导以及对于故意发布假新闻的个人和团体要严厉打击,追究其责任。

假新闻的产生和泛滥是社交媒体环境传播机制下的产物,是平台、媒体、受众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网络信息环境的塑造需要加强虚假新闻的治理,推进社交媒体虚假新闻治理体系变革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网络空间发展演变的必然之举。因此,需要媒体管理者、新闻生产主体和受众三方联动遏制虚假新闻,共创一个健康文明的新闻传播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