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校报七种专栏设置及其意义

高校校报七种专栏设置及其意义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育人意识学校的培养教育对象是青年学生,学校一切工作也都是围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来展开,校报工作者要始终站在育人意识的高度来办好报纸,要充分发挥校报作为宣传工具和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阵地的积极作用。其次,校报应开设若干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的专栏。总之,专栏的设置要突出指导性、知识性、学术性、服务性。

高校校报七种专栏设置及其意义

(一)阵地意识

校报的办报思想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正确地引导舆论,创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地传达给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这是校报宣传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校报必须坚守的一个阵地。及时、持续地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办报所需,也是读者所渴求了解的。校报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策划专栏,重点选题,搞好深度报道,为学校的各项事业提供很好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园地意识

校报是学校理论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园地,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场所和沟通的渠道。校报可开设一些相应的栏目,使广大师生有针对性地投稿和参与讨论,提高师生对新闻宣传工作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对学校工作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理论建设方面,校报可以配合学校重要工作或针对校内一些倾向性问题,及时发表社论、评论文章等,并开设言论性栏目,强化对校园热点新闻的透视,扩大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作用;可开设如“跨越式发展大家谈”等互动交流式栏目,学校领导、专家教授和干部教师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烘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学术氛围,可开设“科技视野”“学术前沿”“学术思想”“学术动态”“学术争鸣”“学者访谈”“学者灼见”等栏目。文化建设方面,校报可以通过“校园生活”“莘莘学子”“青春絮语”“文化视点”“书斋随笔”等栏目,引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理工类院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人文、艺术类栏目。

(三)桥梁意识

校报首先要架起校党委、行政与广大师生员工联系的桥梁,使师生员工真正发扬主人翁精神,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首先,可以开设诸如“师生茶座”“一吐为快”“热线追踪”“沟通”等栏目,反映师生的建议;其次,校报应成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可开设“校外来风”“就业导航”“只眼看名校”“社会课堂”“社会实践”等栏目,反映社会对办学的要求;再次,校报应成为学校与校友联系的“桥梁”,可开设“校友英姿”“校友风采”“校友足迹”“校友专访”等栏目,反映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成绩的校友的光辉业绩和奉献精神,激励在校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最后,校报还应成为学校与学生家长联系的“桥梁”,可开设“家长心声”“连线家长”等栏目,反映家长对学校的关心和希望。

(四)窗口意识

校报是反映学校整体工作和精神风貌的窗口,它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形象。校报编辑要强化窗口意识,提倡采编人员深入基层,多报道教学科研一线的动态,多报道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过程,反映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校报要注重对基层单位的情况和各类人物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各方面涌现的先进事迹、典型人物、创新思想加以及时报道。校报可以开设如“教改视野”“院系视点”“科教英才”“与教授面对面”“学科聚焦”等栏目,刊发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人物、事件、经验、成果等的报道。(www.xing528.com)

(五)育人意识

学校的培养教育对象是青年学生,学校一切工作也都是围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来展开,校报工作者要始终站在育人意识的高度来办好报纸,要充分发挥校报作为宣传工具和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阵地的积极作用。首先,校报要针对各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开辟若干个专栏,并要长期开设反映这些内容的专栏,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如开设“思政论坛”“思想导航”“党建在线”等学习教育专栏。校报还要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进行国情教育和形势教育,帮助读者提高认识,分清是非,可开设“时事述评”“时政文摘”等栏目。其次,校报应开设若干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的专栏。如可以开设“素质教育论坛”“校园杂谈”等栏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报也是培养新闻写作人才的摇篮,许多校报专门开设“记者直击”“通讯员园地”等栏目,给广大学生尤其是校报记者、通讯员创造了更多锻炼的机会。再次,校报也可以为校园内外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笔耕的沃土,大多数校报都开设了“文艺走廊”“读书时光”等专栏或开辟了专版刊登学生们的文学习作,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鼓舞人、激励人,不但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以一种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最后,校报还应该开设“曝光台”“正衣镜”“校园警钟”等栏目,对校园不文明现象等进行批评和曝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六)服务意识

校报要成为一张有用的“新闻纸”,还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因为校报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说到底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体现在专栏设置上,就要求校报搞好信息服务。为此,可以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不同栏目,如为教师专门开设“怎样提高论文发表的命中率”“教学新探”“科研成果T型台”等专栏,为学生开设“名师讲坛”“学习园地”“考研现在时”“求职热线”“心灵有约”“社团风采”等专栏,还可为学校管理部门开辟有关栏目。校报读者的求知欲望不会仅仅限在校内的政治、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情况,还想把校报作为一个瞭望塔,了解其他学校及社会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发展情况。为此校报可不定期地开设“八面来风”“窗口”“高教信息”“兄弟院校”等相关专栏,向读者提供兄弟院校办学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等读者感兴趣和关心的信息和最新动态。

(七)特色意识

新闻界有句话,“新闻事业是一项常办常新的事业”,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和特色意识。报纸的特色是报纸的生命,办好有特色的专栏,是办出校报特色的重要手段。各校的校报也应在内容和形式上办出与学校特色相符的个性。开辟特色专栏,可根据学科专业性质,可根据传统优势,也可借鉴创新。如《浙江大学报》推出的“本期聚焦”栏目,就是以关注学校改革与发展、贴近师生为宗旨,文章采访与编辑以出精品为目标,栏目中先后推出“450工程写实录”“浙江大学绿色通道追踪”“本科生,导师制”“浙江大学人才工程写实录”等一系列报道,深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总之,专栏的设置要突出指导性、知识性、学术性、服务性。校报工作者在设置专栏时还要有超前意识,校报在掌握全局的基础上,不仅要对已发生的新闻事件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而且要对学校今后的工作重点、即将推出的重大举措及师生思想的发展趋向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前计划,早做准备,设置专栏,组织报道,这样才能使校报的新闻报道工作不滞后于学校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