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足与问题:电子书包对学习方式分类的挑战

不足与问题:电子书包对学习方式分类的挑战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依据不同的标准,就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诸多分类,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例如有学者认为电子书包支持的模拟学习,主要是通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习变得更容易和有趣。

不足与问题:电子书包对学习方式分类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依据不同的标准,就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诸多分类,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

首先,有的划分类型存在相互包含的问题。例如有学者认为电子书包支持的模拟学习,主要是通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习变得更容易和有趣。[78]实质上,模拟学习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系统的结构和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既然模拟学习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教学环境,那么不管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可以利用这种教学环境。即模拟学习可以融入上述任意一种学习方式,成为其他学习方式的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因此,把模拟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并列,就有些逻辑不清,相互包含了。

其次,有的还存在划分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例如有学者指出电子书包支持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电子书包的教育教学功能贯穿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79]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都属于泛在学习的范畴,而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更多的是表明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个性化学习是针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和差异的弊端,提出的一种从人的个性出发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依据学习者个性特征实施教育活动,在促进学习者全面自由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而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成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贯穿于其一生的一种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主要指的是一种终身性、全民性的教育理念,而义务教育主要是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让学生形成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所以,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是可以体现在任何学习中的教育思想,不可作为学习方式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并列。

【注释】

[1]Christian Martel,Christine Ferraris,et.al.A Model for CSCL Allowing Tailorability:implementation in the“Electronic Schoolbag”Groupware[R].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oupware,2004.

[2]钱冬明,管枉琪,郭玮.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设计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91-98.

[3]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04):24-27.

[4]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9):4-8.

[5]管珏琪.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6]管珏琪.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7]郁晓华,祝智庭.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7):69-75.

[8]佚名.21世纪教育学[EB/OL].

[9]管珏琪.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10]管珏琪.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11]管珏琪.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12]管珏琪.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13]王晓楠.电子书包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7.

[14]崔斌箴.国外电子书包进校园走势强劲[J].出版参考,2010(33):42.

[15]崔斌箴.国外电子书包进校园走势强劲[J].出版参考,2010(33):42.

[16]王斌.电子书包设计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2.

[17]向晋榜.电子书包的现状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6):60-65.

[18]刘晓莉,李鸿科.电子书包的教育价值及应用模式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07):67-68.

[19]卢扬逸.我国电子书包发展现状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20]卢扬逸.我国电子书包发展现状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21]卢扬逸.我国电子书包发展现状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22]姜珊,林森.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J].教育现代化,2016(15):116-118.

[23]祁婉茹,王清.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探析[J].软件导刊,2014(01):193-195.

[24]童慧,杨彦军,郭绍青.电子书包应用效果评价研究进展述评及反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6(01):99-112.

[25]祝智庭,管珏琪.“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7.

[26]祝智庭,管珏琪.“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7.

[27]阮滢.新技术手段给力学习方式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谈“电子书包”[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2):9-11.

[28]祁婉茹,王清.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探析[J].软件导刊,2014(1):193-195.

[29]王晓楠.电子书包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7.

[30]祝智庭,管珏琪.“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7.

[31]阮滢.新技术手段给力学习方式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谈“电子书包”[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2):9-11.

[32]顾小清,林仕丽,汪月.理解与应对:千禧年学习者的数字土著特征及其学习技术吁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1):23-29.

[33]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04):24-27.

[34]毕海滨,王安琳.数字教材的特征分析及其功能设计[J].科技与出版,2012(07):13-15.

[35]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04):24-27.

[36]王开.电子书包系统构建及其教学应用创新研究[J].数字教育,2015(02):54-59.

[37]管珏琪.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38]顾小清,林仕丽,汪月.理解与应对:千禧年学习者的数字土著特征及其学习技术吁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1):23-29.(www.xing528.com)

[39]王坤.中学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以济宁市部分中学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40]毕海滨,王安琳.数字教材的特征分析及其功能设计[J].科技与出版,2012(07):13-15.

[41]陈桄,龚朝花,黄荣怀.电子教材:概念、功能与关键技术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2(02):28-32.

[42]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05):24-28.

[43]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04):24-27.

[44]祁婉茹,王清.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探析[J].软件导刊,2014(01):193-195.

[45]乜勇,姜婷婷.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学习空间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3(03):87-90.

[46]王开.电子书包系统构建及其教学应用创新研究[J].数字教育,2015(02):54-59.

[47]张迪梅.“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87-89.

[48]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7):69-75.

[49]吴文侃.教学结构理论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4(06):11-15.

[50]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7(07):5-10.

[51]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3(06):3-8.

[52]吴文侃.教学结构理论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4(06):11-15.

[53]张国霖.重构“教育要素”及其实践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7(09):9-11.

[54]张亚斌.远程教育媒体理论:要素,辅助,还是中心[J].中国远程教育,2005(08):9-15.

[55]胡秀琴,王维.网络教学中教师、学生与媒体三者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6):5-7.

[56]张亚斌.远程教育媒体理论:要素,辅助,还是中心[J].中国远程教育,2005(08):9-15.

[57]罗明东,和学仁,李志平,等.教育技术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09.

[58]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5-10.

[59]Robert J Sternberg.Why schools should teach for wisdom:the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 in educational setting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1(04):227-245.

[60]钱学敏.钱学森对教育事业的设想——实行大成智慧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57-64.

[61]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62]陈琳,杨英,孙梦梦.智慧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7(07):47-53.

[63]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03):5-9.

[64]马维娜.论学生学习方式的类型及其自觉调适[J].上海教育科研,1994(07):32-35.

[65]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2(01):25-26.

[66]陈建翔.当代学习方式变革的外延创新[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10):10-13.

[67]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7-38.

[68]钟祖荣.论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规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02):33-40.

[69]崔相录.学习方式变迁的史地解读——关于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三分法[J].网络科技时代,2006(04):7-9.

[70]陈佑清.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2):36-40.

[71]陈佑清.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2):36-40.

[72]陈佑清.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2):36-40.

[73]王顺德.论学习方式的变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74]范魁元,杨家福.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02):20-23.

[75]熊凤.论新媒体视野下学习方式的转变[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01):36-38.

[76]王小彦.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方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24-28.

[77]徐斌.基于电子书包的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J].现代教学,2014(17):71-73.

[78]高志丽.电子书包推广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出版参考,2010(24):8-9.

[79]武小力,李玉斌,张贝贝.基于电子书包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04):68-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