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清国太监的身份、等级、待遇与管理权限

大清国太监的身份、等级、待遇与管理权限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监”这一称呼,是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清宫太监,大都是从民间招募的。根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的规定:四品宫殿监督领侍、正侍,即敬事房大总管和总管太监,每月能得到银八两、米八斛。太监进入皇宫,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不合格的太监是绝对不许进宫的。如果查出不合格的太监来,上至内务府大臣,下至敬事房的总管,都要受到严厉的处分。这就明确了太监的等级、职掌、待遇和管理权限。

大清国太监的身份、等级、待遇与管理权限

中国的太监大概起源于公元前八世纪左右的君主专制制度形成时期。

太监,俗称“老公”“公公”,在史书上,太监又叫“寺人”“阉人”“宦官”等。“太监”这一称呼,是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的。

太监与一般男人不同之处在于他身体少了一件器官—男性繁殖后代所必需的生殖器。说得文雅一些,把“割掉生殖器”叫作“去势”,也叫“阉割”。太监去了“势”之后,生理上也随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再会长出胡须,说话嗓音尖细,像女人;由于没了“势”,缺乏性欲,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性交活动。这种人在后宫伺候后妃,不会使皇帝戴绿帽子,皇帝放心,所以历朝皇宫里都使用太监。

人分三六九等,太监也分等级。清朝的太监等级极其严格,设有专门管理太监的机构——“敬事房”,又谓“宫殿监办事处”。规定在督领侍下面设有大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小太监。发展至清朝末期,太监等级更加复杂。在宫殿监中,就有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和小太监之分;在各处所中又有首领、大师父、师父、带班、陈人、徒弟之别。如此层层节制,一级管一级,一级压一级,管理得非常严密。

清宫太监,大都是从民间招募的。今天的河北省青县、景县、河间市、大城县、南皮县、任丘市、涿州市以及北京郊区的昌平、平谷、大兴等处,都是出太监的地方。当太监的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因为生活所迫,忍痛把孩子送入宫中做了太监。特别是当一个地方出了几个发了财的太监,突然由穷变富,忽然间又盖房子又置地的,这种暴富的现象对那些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致使他们最终将孩子送到断子绝孙的悲惨道路上去。甚至一些已经结婚生子的青年也自愿净身做太监。他们在入宫时,每人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入宫后,每月还可以按品级得到相应的“月薪”,按时领取一份“口粮”。根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的规定:四品宫殿监督领侍、正侍,即敬事房大总管和总管太监,每月能得到银八两、米八斛(清制,一斛为五斗)。而刚刚入宫的小太监,每月也能得二两银子、一斛半米。除了按月领取银米外,太监还可以经常得到名目繁多、数量不等的赏赐银两及物品,有时得到的赏赐及物品甚至超过他们的月薪和年薪

《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的“太监事例”

清宫太监的招募由总管内务府下的会计司负责。会计司下设两个“牙行”,具体负责太监的招募和“净身”手术的实施。

太监进入皇宫,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不合格的太监是绝对不许进宫的。如果查出不合格的太监来,上至内务府大臣,下至敬事房的总管,都要受到严厉的处分。

顺治十年(1653),为了防止太监干预朝政,顺治帝对太监做出了严厉的规定,严禁他们干政、结交外官、私下交往,不许害民。

两年后,顺治帝再次发布严禁太监干涉朝政的一道上谕,并将此道上谕写在一块高一百三十四厘米、宽七十厘米、厚六点五厘米的铁牌上,立于交泰殿门前。这道上谕是这样写的:

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颂德。以致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戒。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顺治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虽立有严厉规定,但仍有犯规者。首先为顺治帝所立的这道祖训家法祭刀的是他的宠信太监吴良辅。顺治十五年(1658),太监吴良辅参与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勾结外官案。顺治帝不但未按自己所说的处理,反而将案中涉及的大臣免除死罪,并且将罪魁祸首太监吴良辅留在自己身边。为了保全吴良辅的性命,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以给皇帝当“替身”为由,顺治帝亲自将其送到法源寺出家。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顺治帝死后的第三天,已是皇帝替身的佛家弟子吴良辅还是被绑赴刑场斩首示众了。乾隆朝《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及《国朝宫史》规定:凡太监在宫外犯法的,由司法机关依国家法律审理治罪;凡太监在宫中犯法违纪,情节严重的交总管内务府审理治罪,情节较轻的由敬事房自行审理处分等。这就明确了太监的等级、职掌、待遇和管理权限。

顺治帝命制作的严禁太监干涉朝政的交泰殿铁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及珍妃分别被幽禁,他们身边的太监也因此受到株连,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十九日敬事房就奉慈禧的懿旨:“内殿太监杨瑞珍、杨昌恩,内殿司房太监张得明及珍妃下太监戴恩如,此四名干预国政,搅乱大内,往来串通是非,情节较重,实属胆大妄为,著交内务府大臣即日板责处死。”

有史料记载的干预朝政的太监是慈禧身边的寇连材。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仅二十岁的太监寇连材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而冒死上书慈禧,慈禧以“犯法干政”和“越分擅奏外事”的理由将其杀害。

太监进入皇宫只是被生活所迫,真正因当太监而发财的只是少数上层太监。大多数太监还是一贫如洗,默默无闻。至于像安德海、李连英和小德张那样名声显赫的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在清朝的道光咸丰朝以前,清朝的皇帝对太监的管理都极其严格,从不手软。只是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慈禧的纵容,才出现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大太监:安德海、李连英和小德张。

安德海,也叫安得海,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直隶南皮西郊汤庄子人,父亲安邦太。清朝时的南皮县以出太监而著名。据说,一个南皮县几十年间,就出了二百多个太监,所以有民谣这样说:“南皮出太监,太监能近天(‘天’指皇帝)。吃得饱饱的,馋死庄稼汉。”

安德海年幼时,看到有些当太监的人成暴发户,得了“红眼病”,于是自己割掉生殖器入宫当了太监。在清初,私自阉割是违法的。根据顺治三年(1646)的律例规定:凡私自阉割者,本人及下手之人均予处斩。后来又补充规定:该管官员一并治罪。尽管如此,私自阉割的人依然存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直隶安肃县的王二格,由于家贫,把自己十一岁的儿子王成私自净身,事发后,父子均被捕抓进牢狱。后来,乾隆帝亲自审理此案,了解确认王氏父子家贫的事实后,将王氏父子释放,并将王成安排在热河行宫当差。因为这件事情,乾隆帝下旨取消了严禁私自阉割这一禁令。所以,在咸丰朝,安德海的私自阉割行为是能顺利过关的。

咸丰七年(1857),安德海入宫后,被分配到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的储秀宫当差。由于安德海天生聪明伶俐,很会来事,因此深得慈禧的喜爱,慈禧甚至赐予他一个十分亲昵的爱称:灵珊。慈禧喜欢给身边小太监起名,曾给身边四个小太监起名:“得平”“得安”“得如”“得意”,以取“平安如意”之意,据说李连英的“连英”也是慈禧起的。但自李连英之后,未见慈禧再给其他太监起名。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称,慈禧常称安德海为“小安子”。也有传说,安德海作为慈禧身边的小太监,在咸丰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后,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䜣等联合发动的“辛酉政变”中,冒死为其通风报信立下大功,并从此得到慈禧的宠信。此说不足为信。

同治七年(1868)七月,安德海被赏七品顶带;两个月后,安德海又被赏六品顶带蓝翎。其升迁之快,实在令人吃惊。这就使一些谣言开始流传:安德海虽然是个太监,是个阉人,但他六根未净,性欲极旺,使慈禧在生理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加之安德海善于察言观色,凭着点小聪明,慈禧所传办的各种事情他总能圆满完成。安德海属于小人得志,依仗着慈禧的权势,狐假虎威,横行霸道,不仅引起了朝廷内外的不满,也惹恼了少年天子同治帝。同治帝虽然年幼,但对于历史上权宦专权的事很是清楚。他见安德海仗势欺人,便把安德海比作明代的大太监魏忠贤,对安德海恨之入骨,但因没有亲政,大权在母后手里,所以也是无能为力。同治帝曾做一些泥人当作安德海,用宝剑削去泥人头来发泄心中的愤恨。据说,安德海对此也有耳闻,可他却仗着慈禧的庇护,对此毫不在意。不仅如此,安德海也不把慈安放在眼里。慈安虽然对安德海并不十分在意,但为了警告一下慈禧,她心中埋下了除去安德海之意。安德海还得罪了恭亲王奕䜣,奕䜣曾气愤地说:“非杀安,不足以对祖宗、振朝纲也。”由于安德海把皇家的重量级人物都得罪了,无形中使慈安、同治帝和恭亲王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引起了他们的共愤,这样安德海非完蛋不可了。

同治八年(1869)六月,安德海在慈禧的授意下,打着为慈禧采办龙衣的旗号,由北京通州沿大运河坐船向南出发。据说,当初慈禧也曾为此有所担心,认为有违祖训,但经不住安德海的劝说:“太后究竟慈明,连采办龙衣一事,都要遵照祖制。其实,太后要咋办,便咋办,若被‘祖制’二字束缚,连太后都不得自由呢!”性骄气傲的慈禧被说得心里活动了才准许安德海外出。也有的说,安德海的出京与同治帝在旁边的怂恿有关。同治帝早想杀安德海,见安德海提出去南方为慈禧采办龙衣之事,于是提议最好去南方的广东,遂对安德海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接着同治帝降密旨命山东巡抚丁宝桢做好捕杀安德海的准备。

为了一路上寻欢作乐,安德海在北京城里选了十几个妓女同往。他们乘坐两只大船,船上插着写有“奉旨钦差”“采办龙袍”的两面大旗。据说,为了表明自己的亲主子是当今慈禧皇太后,又在两面大旗之上竖起一面玲珑小旗,上面绘有一个太阳,太阳下面精绘一只三足乌鸦,意谓“西王母(慈禧)取食之使”。船只两旁还插有无数的龙凤旗帜,随风飘扬。船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他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安德海万万不会想到他这一次竟是有去无回。

军机处《上谕档》关于处死安德海的上谕

山东巡抚丁宝桢接到同治帝的密旨后不敢怠慢,立刻布置,对安德海的行动严密监视。他密嘱德州知州赵新如:“传闻安德海将过山东,如见有不法事,可一面擒捕,一面禀闻。”当安德海进入山东境内时,丁宝桢一面将安德海“僭拟无度,招摇煽惑”上奏,一面饬令泰安知府程绳武逮捕安德海。程绳武惧怕安德海,跟在安德海座船后面三天不敢动手。丁宝桢又命总兵王正起带兵追赶。王正起不负众望,将安德海拿获,送到济南。

安德海被拿获后,丁宝桢立即升堂审问。安德海竟口出狂言道:“我奉皇太后之命,到广东采办龙衣,汝等自速死耳!”丁宝桢当即斥责道:“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与此同时,北京的朝廷在慈安和同治帝的主持和支持下,恭亲王奕䜣和军机大臣文祥、宝鋆、沈桂芬和李鸿藻极力主张诛杀安德海。最后由宝鋆拟写谕旨,命令丁宝桢不必将安德海解京,就地正法,以防夜长梦多。丁宝桢毅然将安德海处死,并暴尸三天。将收缴的安德海物品:骏马三十匹、黄金一千一百五十两、元宝十七个、极大珠五颗、珍珠鼻烟壶一枚、翡翠朝珠一挂、碧霞朝珠一挂、碧霞犀角十块,以及其他许多珠宝一并上缴内务府。安德海由被捕到被杀,迅速而秘密,以致安德海死后几天慈禧才闻知。慈禧虽然憎恨慈安等众人,但碍于祖制,也只能暗气暗憋。但为此事,慈禧与慈安之间也就多了一笔仇恨,而同治母子之间也因此埋下不和的隐患。

清人薛福成《庸庵笔记》也记载,安德海进宫后之所以深得慈禧的欢心,其原因据传说是他并未净身。同治八年(1869),慈禧派他到广东办事,安德海一路招摇,飞扬跋扈,终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处死,并暴尸三日。在行刑时,竟然发现安德海是假宦官,根本未曾阉割,忙用其他宦官的尸体顶替。后来丁宝桢非但没受到慈禧的责难,反而升任四川总督,其原因就在于他在善后处理中为她遮了羞。很明显这些事根本经不起推敲,其可靠性也很值得怀疑。据清朝宫女回忆,清朝内务府每年春秋两季检查太监,通过贿赂漏检的,负责体检的官员是要掉脑袋的。

李连英像

安德海虽然死了,但太监在慈禧眼前受宠的趋势依然没停。因为慈禧身边不能没有自己的贴心人。于是与安德海一起进宫的太监李连英就有了出头的机会。

李连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月十七日。父亲李玉,河北省(当时称“直隶”)大城县李家村的一个贫苦农民,他共有五个儿子,李连英排行老二。李连英死后的墓志碑文记载:“公姓李氏,讳连英,字灵杰。平舒世家也。”由于误传,近百年来,民间和不少史学著作都将李连英的名字写成“李莲英”,应该给予纠正。民间讥笑他家开过熟皮作坊,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皮硝李”。还认为,他的发迹来源于他善于梳头。

野史《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记载李连英的身世和发迹如下:

皮硝李者,孝钦后之梳头房太监也,名“莲英”,直隶河间府人。本一亡赖子,幼失怙恃,落拓不羁。曾以私贩硝磺,入县狱,后脱羁绊,改业补皮鞋,此“皮硝李”三字徽号所由来也。河间本太监出产地,同乡沈兰玉,向与有故,先为内监,见而怜之。莲英遂肯其引进。适孝钦后闻京市盛行一新式髻,饬梳头房太监仿之,屡易人,不称旨。兰玉偶在闼闼房言及,闼闼房者,内监之公共憩所,莲英尝至此访兰玉者也。既聆孝钦后欲梳新髻事,遂出外周览于妓寮中,刻意揣摩。数日,技成,挽兰玉为之介绍。兰玉竟荐之,而莲英遂从此得幸矣。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中的“李连英”

对此种说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史专家唐益年指出:李连英因会梳头而发迹的说法荒诞无稽。在清宫典制中,后妃宫中根本没有梳头太监这个差使,清宫中的后妃也决不敢擅学民间的发型和任意收容太监。

据李连英后人—李祥浩、李祥仲两位老人说:

我祖父李连英根本不会梳头,给慈禧梳头的是一位姓刘的太监,人称“梳头刘”。我祖父只管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

有的野史说李连英为给慈禧太后梳头,专门到城外妓院去研究妓女们的头发式样。这根本不可能。一个是太监不许随便出宫,一个是妓院里的妓女都是南方人,苏、杭二州的,头发式样跟宫里的妇女完全两样。你想,西太后足穿花盆底鞋,头上却梳个发纂,她还怎么见人?

对于“梳头刘”这个人,《宫女谈往录》里有一段关于他的介绍:“我没看见过李连英给老太后梳头,也没听说过。七八年来伺候老太后梳头、给老太后当这份差的只有个梳头刘,他的名字叫刘德盛。”

内务府记载李连英履历的档案

李连英也不是在安德海被杀后,迅速取代了安德海的位置,而是因受安德海一案的拖累,和全宫太监一起受到罚俸处分。清宫档案记载,咸丰七年(1857)十月十一日,李连英由郑亲王端华门下送入皇宫,入宫后改名为“李进喜”,分配在奏事处当差。咸丰十年(1860)四月,他被调到东路景仁宫当差。同年八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随咸丰帝逃到承德的避暑山庄。当时,李连英并未在两宫太后宫中当差(慈安居住东路钟粹宫,慈禧居住西路储秀宫,李连英则为东路景仁宫太监)。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日,李连英被调到长春宫慈禧御前当差,当时长春宫的太监安德海正红得发紫,根本轮不上李连英出头。安德海被杀,不但给李连英提供了机会,也给李连英敲响了一个受宠后也十分危险的警钟:安德海过分恃宠骄横,目空一切,结果送掉了性命。聪明的李连英通过安德海的遭遇接受了教训。他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性格心理、习惯爱好的方法,还学会了处事谨慎小心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同治十一年(1872),李连英开始进入发红受宠的时期了。到光绪七年(1881),李连英已经是储秀宫三品花翎总管了,与敬事房三品大总管李双喜平起平坐。慈禧与李连英虽说是主仆关系,但由于李连英长期在慈禧身边服侍,其间已有非同主仆关系的感情了。对此,《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记载有晚清宫廷太监刘兴桥、赵荣生、冯乐庭等人的一些回忆:

清代末年,女主里寡妇多,当权的西太后虽然有好多事要做,但是日子过得看起来也是怪无聊的。她闲下来的时候,写写字,画点画,看看戏……心神也像没有着落似的。能解西太后心烦的是太监李连英,李连英最会服侍她,成了她离不开的人。他两人的感情看起来非常亲密。

就我们知道,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她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进得香?”“吃得香?”有时候,西太后还亲自到李连英的寝室,招呼:“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李连英便出来陪她去玩。他俩走在前边,其余的人远远地随在后面。西太后有时还把李连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

军机处《上谕档》记载御史朱一新参奏李连英被处分的上谕

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李连英原品休致(即退休)

由此可见,慈禧与李连英之间的关系如同朋友,更似亲密伙伴。但李连英为人处世很低调,也很谨慎,尽管如此,也难免出现差错,这时慈禧也会给予处罚,但不影响李连英继续受宠。

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下旨赏给李连英二品顶戴花翎。太监与朝廷官员的官职品级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虽然他们都是在为皇家服务,但朝廷官员有着高贵血统和尊崇的政治地位,是能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和对国家政治有发言权、行使管理权的统治集团成员。而太监官职品级不属于国家官员的范畴,尽管也享有类似朝廷官员的品级,他们的品级只是限定在皇宫内廷奴才与奴才之间,他们的品级只是表明本身的地位与级别,品级再高也改变不了奴仆的身份。

李连英是慈禧最喜欢、最得力的太监,已是公认无疑的了。但他是否利用自己在宫中是慈禧红人这一特殊身份和地位,参与和干预过国家朝政,现在说法不一。有说李连英干预国家大事的;也有说李连英虽然在慈禧身边服侍,但为人小心谨慎,只做自己奴才应做的事情,不但不参与干预国家大事,连朝廷中公开的买卖官员的事情都不去做。至于他接受外臣贿赂之事,是有的,但他只是光收贿,不办实事。尽管如此,李连英还是曾遭受到朝臣的抨击。(www.xing528.com)

据档案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清朝的北洋海军建成,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慈禧派遣大臣检阅。慈禧便派总理海军大臣醇亲王奕前往。奕虽然是光绪帝的亲生父亲,但他深知慈禧的为人,城府极深且非常谨慎的奕要求慈禧派遣她身边的人随行,以表明心迹,减少慈禧对自己的猜疑。在清朝的历史上,由亲王主持大规模的阅兵典礼,并且另派太监随行,并无先例,李连英的随行如同监军之职。据《清稗类钞》记载:

李鸿章为之设行台,王(醇亲王)与李连英居处一切无轩轾,惟阅兵时,王坐于前,连英立于后而已。于是丁汝昌、卫汝贵、卫汝成、叶志超、赵桂林、龚照玙诸人,皆奉贽连英门下,称受业。

八月二十四日,监察御史朱一新借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发生水灾为名,上折谏曰:

我朝家法,严驭游宦寺。世祖宫中立铁牌,更亿万年,昭为法守。圣母垂帘,安德海假采办出京,立置重典。皇上登极,张得喜等情罪尤重,谪配为奴。是以纲纪肃然,罔敢恣肆。乃今夏巡阅海军役,太监李连英随至天津,道路哗传,士庶骇谔,意深宫或别有不得已苦衷,匪外廷所能喻。然宗藩至戚,阅军大典,而令刑余之辈厕乎其间,其将何以诘兵崇体制?

朱一新在奏折中重申清朝对太监的限制,指出太监参与国家大事的危害,虽然这是针对李连英的,但慈禧却极为不满,为此她下了一道长达六百多字的懿旨为李连英辩解,并将朱一新降为主事。李连英因此躲过了一次被处罚的厄运。李连英在巡阅海军时是否结交外官、干预国事呢?清朝的海军将领咬定此事是真,而醇亲王奕却坚决否定。

李连英对待主子慈禧绝对是一百二十个不含糊,那对待慈禧的政治对手光绪帝呢?有人说李连英既然是慈禧的人,那自然是后党的人,也反对光绪帝;甚至有人说李连英是毒死光绪帝的凶手;但也有人说李连英不但不是害死光绪帝的凶手,而且还曾私自照顾过光绪帝,光绪帝也是喜欢李连英的。据说庚子乱后,两宫逃到保定,慈禧的卧室极温暖,而光绪帝却连被褥都没有。李连英见此情景,便将自己的被褥让给了光绪帝。为此,光绪帝回到北京后曾说:“要没有李谙达,我就活不到今天。”“谙达”,满语“老伙伴”“师傅”的意思。事实究竟如何,现在是没办法深究了。

李连英是否真正参与国事或者结交外官,清宫档案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一点却很清楚,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慈禧死,李连英于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二日即慈禧死后不足一百天的时候离开了皇宫,离开了他生活了五十多年的紫禁城。

据清宫档案记载,当时隆裕为了感谢李连英在皇宫服侍多年,准其“原品休致”。

李连英为什么离开皇宫,现在看来也许他内心有愧,觉得对不起大清爱新觉罗皇室;或者是因为对慈禧的一种奴仆性忠诚;也许是皇宫中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这时候他急流勇退,可以说是明智之举。他出宫后,新的年轻太监小德张很快就顶替了他在皇宫中的位置。

小德张生于光绪二年(1876),名祥斋,字云亭,天津静海人。小德张十二岁那年,“自宫其身”。光绪十七年(1891)入宫当太监,排行“兰”字辈,取宫名“张兰德”,人称“小德张”。他曾先后在慈禧、隆裕的宫中当太监。慈禧还曾赐名“恒太”“恒泰”。光绪十八年(1892)到南府戏班学京剧。光绪二十四年(1898)升为太监回事。庚子事变后,升为御膳房掌案,三品顶带。宣统元年(1909)升任大总管,在宫内权倾一时。身份地位的改变,使得小德张的生活方式也有了质和量的变化,每月的伙食费就有一百两银子,与隆裕同吃一个灶;穿的是绸缎狐裘。1913年出宫到天津做寓公,他广置田产,深居简出,不问世事。1957年4月19日去世,终年八十一岁。

小德张像

小德张过继的孙子张仲忱在《我的祖父小德张》一文中介绍说,小德张的飞黄腾达是因为其唱戏而受慈禧赏识。

小德张的发迹是在慈禧时期,但小德张权倾朝野则是在慈禧死后隆裕主政时。隆裕对小德张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据记载,小德张说“太后应忌生冷”,隆裕便不吃生冷;小德张说“太后得多遛一遛”,隆裕外出便不坐轿,有时还累得满头大汗;小德张说“太后宜少食”,隆裕便不吃饱……在皇宫中,小德张说买什么就买什么,说建什么建筑就建什么建筑。

延禧宫院内撂下来的水晶宫烂尾工程

六岁的溥仪与隆裕

宣统元年(1909),隆裕在“国丧”(光绪帝、慈禧刚死不久)期间,不顾当时国家正在兴建新式海陆军、财政紧张的情况,在延禧宫内大兴土木工程,修建水晶宫“灵沼轩”,就是小德张怂恿的。后来因南方革命军不断攻关破城,水晶宫工程才被迫停工。小德张还怂恿隆裕修缮皇宫中的几处佛堂,由他全面负责具体工程,结果报销银两二百多万两。一位内务府大臣认为其中有侵吞嫌疑,要求予以追查,但隆裕却不予理睬,从中保护。小德张与袁世凯一家也关系密切,与袁的儿子称兄道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时改封建社会皇帝年号[2]纪年为“中华民国”。由于隆裕软弱无能,胆小怕死,她在袁世凯和小德张的软硬逼迫下,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被迫宣布了大清皇帝的退位诏书。大清皇帝的退位,小德张起了一定的作用,这足以说明了晚清时的太监干预国政。传说慈禧在临终时留下了这样的遗命:“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问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似乎这时慈禧已经预感到了什么事情,她想通过这样的遗命阻止“女人当政、太监干政”。

但是不管怎么说,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经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新的国家政体已经出现,于是大清皇帝不得不发布诏书宣布退位,随后公布了清皇室与民国政府达成的三个条件:

鉴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下: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唯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一、与汉人平等。

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

三、王公世爵,概照其旧。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以上这些条件,以公文的形式由两方代表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进而转达给各国政府。

清朝在慈禧死后三年就灭亡了,这是慈禧生前没有预料到的。令她更想不到的,就是民国政府与清皇室达成的这些协议,也没有很好地履行。因为这时的清朝小朝廷已经说话不灵了。中国正处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各地军阀连年混战,而争霸所造成的影响和混乱,必然也会牵扯到大清帝国“万年吉地”的安全。

1928年7月,由悍匪孙殿英制造的震惊中外的特大盗陵的爆炸声,震醒了沉睡多年的清东陵,震惊了世界……

【注释】

[1]“谥号”是中国古代帝后、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谥号有帝王之谥,有臣属之谥。国家给谥的对象,包括帝王、嫔妃、百官以及其他建有功业、树有德行(如节妇烈女、孝子贤孙等)或卓有学问的人。清朝帝后谥号有固定程式,均为谥美之词。

[2]年号是封建皇帝执政纪年的名号。年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当然也有中途改元的。一般来说,在明清以前,一个皇帝有很多年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