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企业污染传播问题与重建研究

我国企业污染传播问题与重建研究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1969年前提出这一概念的研究认为,医院里医患关系传播失灵将会把医疗案件变成一个法律案件,这里的传播失灵是指医生医疗话语与患者大众话语之间对接的沟通失败。传播失灵从健康领域引入传播,涉及科学与环境问题难以被大众理解,导致传播失灵,因而对当代认知和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情景下环境信息传播失灵研究的理论框架。

我国企业污染传播问题与重建研究

传播失灵(communication failure)在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早源自技术性问题的医患沟通。早在1969年前提出这一概念的研究认为,医院里医患关系传播失灵将会把医疗案件变成一个法律案件,这里的传播失灵是指医生医疗话语与患者大众话语之间对接的沟通失败。[1]目前的传播失灵研究逐步走向多学科发展交叉的视角,传播学领域的学科特征并不是很明显。

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表明,传播失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内容扭曲性传播失灵,或者称为内容扭曲的传播失灵。主要体现在语言学、心理学健康传播等领域。传播失灵从健康领域引入传播,涉及科学环境问题难以被大众理解,导致传播失灵,因而对当代认知和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有研究以认知和交流理论(theories of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为例,说明这一理论对牛海绵状脑病(BSE)和克雅氏病(CJD)之间联系的解释性作用。[2]

第二,功能性失灵,即传播结构完整,但某(些)部分结构的功能失灵。健康传播领域把科学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沟通不畅、传播结构的功能缺失引入到传播学中来,传播失灵后来进一步把技术性特征的媒介引入大众传播研究,如通过实验研究证实耳麦在语言沟通中(曲解传者的描述)的传播失灵以及纠正的方法。这种传播失灵牵涉传播结构中的传者—媒介—受者等多种传播结构性功能,在传播失灵中所起的作用。[3]再比如,在经济领域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有的研究认为经济危机实质上是信息传播的危机,因为信息生产的管理结构、驱动力与员工不安全感建立起的工作场所达成一致,导致不准确信息生产的环境变得正常化。从信息生产与资本及其所有者属性角度阐述了经济危机与传播失灵的关系。[4]

第三,结构性功能失灵,即传播结构不完整或者结构上存在不确定因素,导致传播失灵。在健康传播领域如残疾人传播:在传播结构中当传播者出现传播结构功能问题时,就会出现传播失灵。[5]因为传播是由完整的结构和过程组成的,每一个结构里都会承担着一定的传播功能,当结构不存在时,功能也就无所依附。[6]社会传播活动中,由于缺少外围的支持系统,如制度体系的支撑,也很容易造成结构性功能的传播失灵。较为典型的就是社会化组织的监督职能,没有制度性规定,就没有这种传播结构,如传者身份、媒体平台、告知功能等,就形成结构性功能失灵。比如绿色和平的有效传播活动就需要这种支持系统,并进一步影响其传播的有效性。[7]

本书所说环境污染的传播失灵是指在环境传播情境下、在中国境内的企业环境污染信息公开或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媒、政府监督部门与社会组织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内容扭曲、功能或结构性功能断裂,从而造成传播失败的现象。这一概念的主要理论依据来自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 Wolf)的市场失灵之“失灵”的阐释。他认为失灵可以用“缺陷”(shortcomings)和“失灵”(failure)两个词来交替使用。因为“缺陷”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经济学上把背离帕累托效率的结果归为失灵,这样就可以把分配问题的思考也考虑在市场失灵之下。[8]环境污染中的传播失灵无外乎着重于传播的“缺陷”或者“失灵”,如“缺陷”是指传播的环境污染信息不全或者内容的扭曲,即市场化大众传媒的传播失灵;政府对监督企业环境信息不公开或公开内容不全,属于功能性失灵;社会组织在监督企业、政府信息公开时缺少可执行、可保障的法律体系,这又是结构性功能失灵。“失灵”严格意义上是指传播内容的扭曲、空缺,或功能性、结构性功能的断裂,导致这一原因的多是因为传播要素在结构上的不完整或功能性的缺位。“缺陷”与“失灵”的结合构成了本研究的“传播失灵”这一内涵。

本书主要考察我国当前社会情境下的企业环境污染的环境信息传播问题,探究三个方面的传播失灵:我国市场化大众传媒(主要是内容扭曲的传播失灵)、地方政府(主要是功能性传播失灵)与社会化组织对环境污染信息监督(主要是结构性功能的传播失灵)的问题。在本书中,内容扭曲的传播失灵与功能性传播失灵虽然其传播的结构完整,但内容扭曲性的传播失灵多是指市场化的失灵,而功能性失灵是非市场化的失灵,比如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的信息公开失灵。但三种传播失灵又相互交叉,比如门户网站的传播失灵缺少法律上采访权的支持,是结构性功能失灵;公众参与中因为科学知识沟的存在而导致内容扭曲性的传播失灵。从研究框架来说,通过实证为主的研究探讨我国境内企业环境污染领域的传播失灵现象,即通过市场化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失灵、地方政府监督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传播失灵、社会化组织监督的传播失灵来构建我国环境污染领域的传播失灵。(www.xing528.com)

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情景下环境信息传播失灵研究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基础来自沃尔夫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与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盖伦认为环境问题具有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非市场性(non-market)、公共性(public)等属性导致信息市场化的失灵,主要采用非市场失灵理论(theory of nonmarket failure)来主张需要政府干预。[9]国内较早涉及传播失灵与政府职能关系的研究在图书馆领域;[10]也有研究认为由于政府干预带有明显的人为特征,可能违反事物规律,从而导致政府失灵。[11]不过国际学术界的观点认为,市场失灵造成的传播失灵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失灵是由不对等的垄断权力所造成的,纠正这一失灵需要政府介入。[12]因此在此部分内,研究我国环境传播中市场媒体传播失灵、政府传播失灵,其理论框架为沃尔夫的市场失灵理论与政府失灵理论;[13]在社会化监督方面的理论基础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角监督理论[14]的传播失灵。

本书的理论框架不同于已有的偏政治经济学类的信息传播失灵研究,主要着重于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公众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15]与三角监督理论。国内最早从组织社会学角度提出传播失灵理论的是潘祥辉,他从研究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分析传播失灵在苏联结构性功能缺失中所导致的信息短缺、失真及扭曲,得出其原因在于僵化的体制。[16]他还进一步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传播失灵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关系,认为不同的社会体制在这三角关系中对传播失灵起到不同的作用。[17]这一系列观点,因为从分析信息经济学开始到分析政治制度结束,把传播失灵放在特定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下来考量,因此带有明显的偏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特征,令人耳目一新。在国外,有学者发现美国教育中也有重市场失灵而轻政府失灵的研究与传播特征。在有关公共选择的23份教材中,市场失灵观点覆盖范围是政府失灵理论的6倍之多。而作者认为市场失灵来自政府失灵,是由政府结构性功能失灵所造成;[18]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从政府失灵角度的研究之稀缺是普遍现象,有学术也有体制的原因。

作为后工业社会理论之一的公共选择理论并不认为政府凌驾于市场之上,因为市场失灵也会带来政府失灵,政府比市场更容易失灵,根源在于政府割断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联系。公共选择理论既简单又直接,假定选民是消费者,政府雇员相当于商人,认为政府失灵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即公众的选择得以解决。它适合于新闻传播学问题的切入,比如通过信息对称这样一个打破市场垄断的方法来解决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失灵问题,具有明显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特征,是研究现代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框架,它甚至认为不适合研究非市场经济的非现代社会的落后制度国家。[19]如《公共选择》期刊已经在美创办30多年,欧洲也创办了自己的《公共选择》期刊,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都有这方面的研究。因此,这是一个普遍的后工业社会的研究领域。[20]本书的主要理论框架借鉴了查尔斯·沃尔夫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理论,并采用市场失灵导致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导致非营利组织失灵的分析框架。[21]非营利组织的失灵属于非市场组织失灵的观点来分析我国的社会化组织传播失灵问题。

后工业社会理论认为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政府与企业的两级管理体系的失败,必须依靠第三方监督的介入调整,这是工业社会的通病。如对美国环境灾难中的信息传播失灵研究,风险传播失灵(risk communication failure)理论通过卡特里娜飓风灾难中新奥尔良市传播失败现象来探讨社会化原因,认为包括信息外围的共识、危机前信息的准备、信息(源)可信度、受众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等要素都应考虑在传播失灵当中。[22]研究强调政府在创造条件消除环境传播失灵中的责任与主导作用,显示出后工业理论寻求问题普遍性的特征。在政府与社会化组织传播失灵上,本书将以我国境内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作为切入口,理论框架还涉及合法性理论(legitimacy theory)和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前者通过环境信息公开来表明企业环境业绩以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后者强调在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中利益相关者要求的重要性。[23]本书也侧重于对后工业社会或称之为风险社会的技术性解决方案的理论关照。

作为后工业社会理论的解决方案,强调信息传播特别是信息对称。[24]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传播失灵,应制定技术性的解决方案,即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中国的PRTR体系,对环境信息的公共性、外部性、竞争性进行公共政策的调整,对地方政府的内在性与组织目标进行符合公众要求的革新,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带动非营利组织的功能提升,提升公众参与水平,从而克服我国境内企业污染信息的传播失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