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教合一:高效教学新突破实践

学教合一:高效教学新突破实践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该生由于自己分数太低导致全分队得分排名倒数第一而颇感难为情;另一方面,该生被其两位关系最密切常在一起进餐同住一寝室的团队型教育者成员劝说成功!

学教合一:高效教学新突破实践

一、团队型教育者学生成员直接施教的途径与方式概述

关于团队型教育者学生成员的直接施教,通常有下列几种主要的常用的方式或途径:

第一,“团队型教育者”内部成员(包括教师)间互议、互研、互学、互教(包括学生向教师献计献策,学生参与制订教学方案)。

第二,在课内起到领头羊作用与骨干作用。即带头探究,带头讨论,团结合作,互动生成,发言点评,破疑解难,促进交流,反思总结,通过“纸面语言”间接施教,以及协助老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

第三,在课外起到“活雷锋”作用与组织者作用。即热心帮助同学(尤其是学困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替人答疑解惑,向他人传授学习技巧与解决问题的窍门以及间接施教等。并组织同学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课外劳动、课外调查与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成功智力(如实践性智力)。

第四,团队型教育者学生成员中有七名为“执行教员”,他们分别是七个分队(未必是七个,根据班级人数而定)的队长,这七名执行教员中有一名是“总执行教员”(经选举产生)。遇到上活动课与学习方法经验介绍课,则由他们负责主持与主讲。此外,遇到上作业或试卷讲评课也偶尔让他们主讲(上述“主讲”非一人讲而是多人轮流讲)。

第五,教师在采用某些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上课时,课上需要一至数名团队型教育者学生成员积极配合才能进行。如课上需要配合老师实施“八种语言”的教学,需要一起参与表演片段式或综合式的“小品节目”或“小品动作”,需要一起配合老师说相声”,或者单独由几位团队型教育者学生成员表演(老师编好的)快板语、顺口溜、三句半、诗歌朗诵等等,详见下面各章。

第六,在运用“打擂台启智法”及其他几种施教法进行各学科各课型的教学时,在老师的幕后特殊操作下,几乎全部需要各分队的学生代表直接施教(详见第九章及其他章节)。

第七,“团队型教育者”全体成员合力组建好七个分队,各分队内的“团队型教育者”成员发挥“小小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团结全分队队员尽力将自己分队建设成优秀的分队,建设成具有强大号召力、影响力与教育力的分队(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就是直接施教的过程),然后利用集体影响与教育个体。需要说明的是,“集体教育个体”中的“教育”不仅指德育与心理教育,也指智育。

第八,运用“学生教育学生”的手段。即让“团队型教育者”学生成员而不是老师去教育学习不够主动、不够积极或学法不当、习惯不良的学生(此处所言“教育”其意是指“说服”或“劝说”),使不求上进的学生蜕变为主动好学的学生,使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或其他原因导致成绩欠佳的学生转化为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

第一至六条是治标式的施教法,第七、八条是治本式的施教法。而第五、六、七、八条是教师一人不可能办到的,尤其是第八条,教师更难做到。阅下面两个真人真事的例子即知。

二、胜于雄辩的事实

1.“学教合一论”关于“逆反心理”的观点

教师的某种教育失误会导致学生产生程度不一的逆反心理。长期观察与研究可以得知,学生的逆反心理可分为“埋于心底不露式”与“态度言行外露式”两类,学教合一研究人员分别称这两种心理现象为“隐匿型逆反心理”与“显露型逆反心理”。

一般地,前者仅发生于性格内向孤僻者,且含前者比含后者更具危害性。对国内频发的学生自杀、杀害同学及弑师案做心理分析可知,这些案件多数是性格内向者的这种恶性封闭型心态持续恶化的结局。

2.两个典例,见微知著

案例5 有这样一位刚从外地转学进来的高三学生,他的智商与挫商均较高,性格外向,反应灵敏,个性倔强,特别喜欢交友,与同学相处不错,但非常贪玩。其气质类型属于多血质、胆汁质与黏液质的混合型(以多血质为主)。由于他过于爱好打篮球与玩网络游戏,故经常逃课且作业几乎天天不做,以致在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其各科总成绩居全年级末位。原为穷困农民后发家致富的家长,起初由于忙于经商而无暇顾及其子在小学、初中及高一、高二阶段的学业,现在已临高考见此状况又急又怒,对其子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非但未奏效反而致其子强硬对抗。班主任、团委与政教处老师反复对该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均告无效。

万般无奈之下政教处主任只得令该生每节课均坐在政教处办公室自习(注:该做法属于精神体罚,这种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是被教育部明令禁止的),但该生“身在曹营心在汉”,非但未见丝毫收效而且对政教主任也产生了“显露型逆反心理”。

之后,老师与班级中一个多数队员与该生交情较深的五分队相商,能否将该生安排进五分队,结果五分队立即爽快地接纳了该生,于是,事情渐渐出现了转机。一方面,该生由于自己分数太低导致全分队得分排名倒数第一而颇感难为情;另一方面,该生被其两位关系最密切常在一起进餐同住一寝室的团队型教育者成员劝说成功!

通过高三第二学期的努力学习,该生奇迹般地考上了重点大学。后被公派留美学成博士,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屡屡发表有独到见地的论文,并先后在密歇根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现已归国作为人才引进任某著名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与副院长。(www.xing528.com)

案例6 有这样一位智商中等但情商尤其是挫商偏低的高一学生(权称其为A生)。A生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善愁,虽胆小自卑却又极易冲动,但A生有一长处:学习毅力较强。其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为主的抑郁质与胆汁质混合型。由于生怕旁人瞧不起他,抑或是其他原因,A生的学习相当刻苦,刻苦程度位居全班前列,但学业总成绩却居中下(主要是数学特差)。究其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碰到难题自己不深思,而是暗中拿了多名优等生的作业本认真地看,把各种不同的解法完全看懂后再以一题多解的方式认真地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但每种解法均非自己原创(他后来解释说在难题上过多耗费时间于整体学习不利);

(2)上课时他不发一言,从不参与讨论,从不主动提问,只是一味地听同学讲听老师讲,听不懂从不询问老师也从不求询于同学,表现出一种尽管耗时较多但十分被动与低效的学习方式。

分析A生的表现,他已得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马克·阿什克拉夫特所述的“数学焦虑症”(此非医学上的焦虑症而是“干扰到数学表现的一种紧张、畏惧或恐慌的情绪”),于是老师以十分温和的态度找他诚恳交谈数次,且尽量不在办公室与人多处,但交谈时他很少讲话,有几次几乎一言不发,只是卑恭又不安地一个劲地点头称是,然而不良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却一直未改丝毫。有一次他远远遇见老师时,以一种试图不让人察觉的十分谨慎的方式有意避开。疑惑之际,老师乍然意识到很可能由于对其过分而持续的关注,反而致其难以承受日趋增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其产生了一种“隐匿性逆反心理”。

由此,老师及时果断地停止了对A生的个别谈话并佯装不特别关注,未露声色地观察数日,发现他有一名(也是唯一一名)交情尚好的B生,而B生则是善良有担当、成绩良好、气质为抑郁质与黏液质混合型的团队型教育者成员。于是老师立即与B生相商问其能否对A生施以援手,B生欣然同意。老师当即以B生提出要求为理由安排A生与B生同桌邻座,且住同寝室上下铺。又嘱B生至少两周后才可实施劝说并避用老师用过的说理式方法。此后,这两位性格近似的同学感情进一步升温,常在一起掏心掏肺地交谈。约过了一月有余,A生奇迹般地更正了不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方式,数学成绩也在一步一步地小幅度提升。后来他被吸纳进“团队型教育者”(加入“团队型教育者”能起到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结果完全消除了其自卑感,胆量也比以前大多了,学年结束时他被评上了三好学生。两年后A生参加高考考上了重点大学。目前他在某省心理研究所任理论心理学研究员,近悉喜讯:他被评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由此可见A生的成功智力发展良好。

诚然,诸如此类的真实事例不胜枚举。

三、缘何学生劝学生胜过老师劝学生

1.罗布·杨理论

英国皇家特许心理师兼精神分析学家罗布·杨(也译作罗伯·杨)对于此类劝说他人有效性问题做了长期的调查与研究,发现了内中规律,总结出相关理论。他于2015年10月在伦敦接受美国著名《石英》杂志记者专访时,对于为什么“老是劝不了别人”,提出了“感情比逻辑更具说服力”的论断。他说,“即便你掌握了所有事实论据,你也可能无法用逻辑说服别人同意你的观点。这会令人倍感沮丧。”“就大多数大论题而言,人们并不会被逻辑所说服。”例如,“在西方世界,大多数人都知道吸烟有害,也都知道减肥的各种道理,但这并不足以促使他们做出改变。事实与道理并不能说服人,你需要从情感的角度切入。”“这种情况的发生要比我们希望的更多。原来,最有效的策略是用感情,而不是用逻辑去说服人。”“这一理论得到了神经科学的支持:研究人员发现,不能处理感情的患者也很难做出决定。这表明,感情对我们的决策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从医学脑科学的角度论证了“感情劝人的有效性”(上述罗布·杨理论摘自美国石英财经网站2015年10月10日所载《专家解析感情比逻辑更具说服力》一文)。

2.同体效应

社会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紧密,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绝。这在心理学上叫作“同体效应”,又称“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属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说的话更容易被对方所信赖与接受。

同体效应与社会心理学的“喜欢机制”是一脉相承的,人们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指年龄、性格、爱好、身份地位、文化程度价值观等方面相似的人)。例如,对于同样一种主张,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相似的人说的,往往很顺利地被自己采纳;如果是自己不喜欢、和自己不相似的人说的,往往会本能地加以抵制。

同体效应与管理心理学的“信任机制”也是一脉相承的,即如果你想让你的部属信任你,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你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一百多年前,美国著名政治家林肯引用一句古老的格言,说过一段颇为精彩的话:“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要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实朋友即‘自己人’。即用一滴蜜去赢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

3.缘由剖析

以上权威学者罗布·杨的理论及“自己人效应”足以解释为何学生劝学生比老师劝学生更有效。可以想见,一个学生从幼儿园直至高中历经十几年,他可能已被家长或老师个别谈话教育了几百次,类似于“勤奋学习”“努力钻研”“积极动脑”“主动提问”“相互讨论”“互帮互学”的说理式话语,他也可能听了几百次甚至上千次,他已经对这类道理(他并非不懂)听腻听厌了,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更何况充当智力刽子手的应试教育与过重的学业负担,又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老师或部分家长说理式教育的逆反心理(据调查甚至连学优生也存在此类轻度的逆反心理)。再由于师生间年龄差别较大,可能存在代沟,还有身份地位、兴趣爱好、文化水平、思想观点、人生目标生活方式与心理特征等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对于今天的部分学生,老师的教导实际上已经很难让其做到既口服又心服,能够做到口服已算很不错了(当然也有个别教师例外)。而学生劝学生却不一样,因为他们相互视对方为“自己人”“相似的人”,他们年龄相同,身份相同,志趣相投,毫无利益冲突,互相谈话的特点与形式都一样。平时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学在一起,走在一起,玩在一起,乐在一起,恼在一起,其亲密程度与师生关系有质的区别。学生劝学生并不像老师那样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述说一种极普通极寻常却极有效的话语。究竟是什么样的话语我们无从知晓,但事实是他们说服成功了。团队型教育者学生成员确实能办到专业教师所办不到的某些事。经验表明,任何高明的教师若失去了学生的辅佐,非但其教育教学业绩不可能出色,甚至有时会寸步难行。

至于学生是否反而会被其好友(同学)劝坏,从罗布·杨理论与“自己人效应”上讲完全存在这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交友不慎而致堕落者也确实不乏其例。但对于团队型教育者学生成员而言,由于种种原因(经过选拔,经过培训,经过暗示,经过教育),迄今为止,尚未遇见某团队型教育者成员拒按师嘱故意将自己的同学劝坏的个案。

鉴于此,根据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的确有必要在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构建合格的团队型教育者以及同时具有三重功能(平行教育功能、合作学习功能、施教功能)的分队。

综合上一章及本章内容可知:第一,由团队型教育者施教制、分队负责制(包括优秀分队施教制)、三梯次“作战”制、德智共轭法及圆桌围坐联学制的有机融合构成了高效的“分队负责制教育法”与生成了高效的“分队制课堂”;第二,分队负责制教育法既是一种教育方法(指德育方法、学习方法、宏观式教学方法与心理教育方法),又可视其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