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燃易爆类液体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易燃易爆类液体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见的易燃易爆试剂有醇类、醚类、胺类、苯类等,如甲醇、乙醇、乙醚、石油醚、丙酮、磷化液、氨水等。燃烧时无火焰,可产生一氧化碳等毒性气体。使用酒精灯时应小心,避免喷过酒精的部位近距离靠近酒精灯火焰。库温不宜超过25 ℃。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

易燃易爆类液体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一般将闪点(闪点是指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使用某种点火源造成液体汽化而着火的最低温度)在25 ℃以下的化学试剂列入易燃试剂,它们极易挥发、遇明火即可燃烧。常见的易燃易爆试剂有醇类、醚类、胺类、苯类等,如甲醇乙醇乙醚石油醚丙酮磷化液氨水等。

1.甲醇

(1)理化特性:分子式为CH3OH,无色透明,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极易燃,能与水和多种有机物混溶。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甲醇常被用作溶剂、甲基化试剂及色谱分析试剂等。

(2)危险特性:甲醇有毒,人口服中毒最低剂量约为100 mg/kg(体重),经口摄入0.3~1 g/kg 可致死。甲醇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在较低处扩散,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也可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燃烧时无火焰,可产生一氧化碳等毒性气体。能够腐蚀某些塑料橡胶涂料

(3)安全操作规范:甲醇具有强挥发性和易燃性,故应在通风橱中使用,且操作时应佩戴手套口罩,并远离热源和火种。使用完立即密封,防止蒸气泄漏。

(4)储运要求:严禁将甲醇储存于冰箱中,应存放在危险化学品专用试剂柜中且储存温度控制在30 ℃以下,并在试剂瓶上标注易燃易爆。禁止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等存放在一起。露天储罐储存时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5)废弃物处理:甲醇废液需存放于指定的废液桶中,定期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回收,不得直接倒入下水道

(6)灭火方法:可使用泡沫、干粉或沙土灭火。用水灭火无效。在安全防爆距离以外,使用雾状水冷却暴露的容器

2.乙醇

(1)理化特性:乙醇是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无色液体,分子式是CH3CH2OH。它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且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易挥发、易燃烧。乙醇蒸气与空气混合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乙醇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可用来提取DNA 等,75%乙醇常用于实验室消毒,更高浓度的乙醇用作酒精灯燃料

(2)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混合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乙醇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遇火源会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力增大,有发生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燃烧时发出紫色火焰。

(3)安全操作规范:乙醇具有易挥发、易燃的特性,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远离火源、热源。使用酒精灯时应小心,避免喷过酒精的部位近距离靠近酒精灯火焰。

(4)储运要求:存放于阴凉、干燥处,最好存放于易燃易爆品专用化学试剂柜中。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对于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5)废弃物处理:无须特殊处理。

(6)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3.乙醚

(1)理化特性: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分子式为C2H5OC2H5。微溶于水,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醇、苯等有机溶剂。易挥发,具有易燃性、低毒性。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中,乙醚常用作有机萃取剂和实验动物麻醉剂等。

(2)危险特性:遇明火和高热易燃烧爆炸。可与氧化剂强烈反应。长期置于空气中可氧化成不稳定的过氧化物。其容器在火场中受热有发生爆炸的危险,与无水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物反应也会发生猛烈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着火回燃。

(3)安全操作规范:由于乙醚具有神经麻醉作用且易挥发,所以需避免乙醚与皮肤直接接触,操作时应穿戴相应的全身防护用品,操作环境应远离火源,并做好防泄漏措施。

(4)储运要求:乙醚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防爆试剂柜中,远离火种和热源并避免阳光直射。与氧化剂、自燃物品以及腐蚀性物品如溴、过氧化氢及硝酸等均不可同储,即使量少,也应隔离存放,并保持2 m 以上的间距。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5)废弃物处理:乙醚废液应存放于指定的废液桶中,定期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回收,不得直接倒入下水道。

(6)灭火方法:尽可能将着火容器从火场中转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若容器在火场中已发生变色或者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宜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沙土,用水灭火无效。

4.石油醚

(1)理化特性:无色透明液体,易燃易爆,有煤油气味。不溶于水,可溶于无水乙醇、苯、氯仿和油类等多数有机溶剂。与氧化剂可强烈反应。主要用作溶剂和用于油脂处理。

(2)危险特性:石油醚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3)安全操作规范:应在通风橱中使用,操作人员应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任何火种、热源。避免与氧化剂接触。使用防爆型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的空气中。(www.xing528.com)

(4)储运要求:保持容器密封。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5 ℃。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同储。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运输途中应防暴晒、雨淋以及防高温。

(5)废弃物处理:石油醚可重复利用,若需更换,可将废弃物存放于指定的废液桶中,定期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回收处理,不得直接倒入下水道。

(6)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宜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沙土,用水灭火无效。

5.丙酮

(1)理化特性:丙酮又名二甲基酮,是最简单的饱和酮,分子式为CH3COCH3,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丙酮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主要作为溶剂,如国标测定六价铬,以及用于炸药、塑料、橡胶等行业,也可作为合成烯酮、醋酐、碘仿等物质的重要原料。

(2)危险特性: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痹作用,长期接触该品会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等。丙酮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从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

(3)安全操作规范:应在通风橱中使用。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任何火种及热源,避免与氧化剂接触。使用防爆型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的空气中。

(4)储运要求: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场所,仓内温度不宜超过29 ℃。远离火种、热源。严禁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爆、防晒、防雨淋、防高温。

(5)废弃物处理:丙酮废液应存放于指定的废液桶中,定期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回收,不得直接倒入下水道。

(6)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可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沙土,用水灭火无效。

6.磷化液

(1)理化特性:磷化液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盐,以及适量的游离磷酸和加速剂等。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无味或有微咸味。与水混溶,易溶于碱。主要用于金属表面喷漆之前的磷化处理

(2)危险特性:具有腐蚀性。遇氧化剂能起反应,遇水浓度降低,遇酸浓度增加,遇碱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热量。

(3)安全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穿防酸碱工作服,戴安全防护眼镜及橡胶耐酸碱手套。避免与粉尘、碱类及活性金属粉末接触。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稀释或配制溶液时,应小心地把酸缓慢加入水中,防止发生过热和飞溅。

(4)储运要求:储存于通风、干燥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应与氧化剂隔离存放。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碱类、活性金属粉末、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5)废弃物处理:废液应采用中和法处理。

(6)灭火方法:可用大量水灭火。

7.氨水

(1)理化特性:氨水指氨气的水溶液,有强烈刺鼻气味,具弱碱性、挥发性及一定的腐蚀性,溶于水和醇类。氨水是实验室中氨的常用来源,常用作分析化学试剂(如银氨溶液的配制及铜、镍的测定等)、洗涤剂、消毒剂、生物碱浸出剂和中和剂。

(2)危险特性: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溅入眼内可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失明,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引起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发生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接触下列物质能引发燃烧和爆炸:三甲胺、氨基化合物、1-氯-2,4-二硝基苯、邻氯硝基苯、铂、二氟化三氧、二氧二氟化铯、卤代硼、汞、碘、溴、次氯酸盐、有机酸酐、异氰酸酯乙酸乙烯酯、烯基氧化物、环氧氯丙烷、醛类等。

(3)安全操作规范:应佩戴导管式防毒面罩或者直接式防毒面罩(半面罩),戴橡胶手套,避免其与皮肤直接接触,操作环境应远离火源。

(4)储运要求:储存于阴凉、干燥且通风良好的仓库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酸类、金属类粉末分开存放。搬运时应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和容器损坏。

(5)废弃物处理:废液应存放于指定的废液桶中,定期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回收处理。

(6)灭火方法:可用雾状水、二氧化碳或沙土灭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