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贤士祠:道德教化的历史文化遗迹

南海贤士祠:道德教化的历史文化遗迹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贤士祠是祭祀对社会民生有过贡献,或行为合乎封建道德而堪称典范的清官、名士、哲贤以及一地的孝子、烈女、节妇之地方,以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32]李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小塘狮山华平李村,又称“同胞三翰祠”。兄弟三人先后翰林荣归修建李氏大宗祠。该祠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南海较有代表性的大夫祠有西樵松塘见五大夫祠、狮山群岗村豁轩黄大夫祠、丹灶仙岗村仙岗俭堂大夫祠。

南海贤士祠:道德教化的历史文化遗迹

贤士祠是祭祀社会民生有过贡献,或行为合乎封建道德而堪称典范的清官、名士、哲贤以及一地的孝子、烈女、节妇之地方,以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30] 兴建这类祠堂,目的在于“示民之义也”[31]名人祠像宗祠一样,也是中国古人举行某种宗教祭祀活动,从事礼仪宣传、议事宴饮的重要场所,只不过所祭祀的对象不是祖宗,而是某些神灵或先贤人物。南海有保存为数不多的翰林祠、大夫祠、太史第、司马第等官宦宅第,每座建筑木雕、灰塑精美,大堂饰以家训,祠内保存有名人先贤的牌匾、对联,文化气息浓厚,具有一定的艺术科学价值。

韩都宪祠位于西樵山云路村,是西樵山最早的祠堂,是西樵山上的父老为了纪念贤士韩雍而建的。唐末诗人曹松,隐居西樵,向诗人陆龟蒙要了棵浙江长兴县顾渚山名茶种——紫笋,教乡民植茶焙茶。乡民以茶为业者过万家,茶业规模越来越大,远销各地。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西樵茶税很重,加上金花锡蛇等税收,乡民交不起税,纷纷外逃。当时两广右副都御史韩雍,字永熙,长州人,得知樵山茶税重,便为民请命,革去了山民的茶税和金花锡蛇税。人民很高兴,外逃的都陆续还家,继续植茶焙茶,重振旧业。韩雍(谥襄毅)死后,人们怀念他,在西樵山云路村建韩都宪祠来纪念他。又据湛若水《都宪韩襄毅公祠记》记载:“都宪韩公有德于樵。樵旧无祠,有祠,樵之父老报公也。”湛若水早期在西樵山隐居讲学,根据《明史·儒林本传》记载,湛若水又名湛甘泉,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因母亲去世,在西樵山守孝三年,并在山上的大科书院讲学。明朝嘉靖初年回到京师做官,后官至吏部、礼部、兵部三部尚书。《西樵游览记》记载:湛甘泉因山民之请,遂改建焉。而这间祠堂的建成,他也出过力。祠堂要祭祀,湛若水出黄金四两,乡人相传收息,把利息作为春秋两次祭祀之用。有人作曲歌颂韩雍,歌曰:“樵茶之根,入于九原,韩公植之,泽我樵氓。樵茶之标,入于九霄,韩公灌之,雨露以饶。”[32]

李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小塘狮山华平李村,又称“同胞三翰祠”。祠为三进深院落式布局,面积936平方米,前殿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七架梁,盖蓝色琉璃瓦滴水,瓦脊饰有陶狮子,地面铺砌大方砖,天井砌花岗石,迪廊为卷蓬顶,后殿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瓦脊灰雕石榴、花草。穿过大堂,便来到后殿,后殿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瓦脊石榴、花草等物犹可见昔日的繁华。跨过宗祠的门槛,便见一宽敞的大堂,是大宗祠的中心——三翰堂。大堂的前面有一个天井,大堂内显得十分宽敞明亮,天井周围为回廊。大堂内最吸引人目光的是堂内10条红色木石大柱,气势雄伟壮观。殿内正中横梁下悬挂着一块牌匾,再下面是三面朱红漆底烫金字的牌匾,上面分别写着“李可端,嘉庆元年钦授翰林院庶吉士检讨”、“李可琼,嘉庆十年钦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李可藩,嘉庆十年钦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的字样。两旁横梁上还挂着“进士”、“文魁”的牌匾,两条大柱子上有一副红木刻的对联,上联为“父子状元天下有”,下联为“同胞三翰世间稀”。[33]李可端,嘉庆元年(1796)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李可藩,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李可琼,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兄弟三人先后翰林荣归修建李氏大宗祠。该祠现为佛山文物保护单位。

图3-13 小塘狮山华平李氏大宗祠

大夫祠 古代,在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隋唐以后大夫为高级官级称号,清代高级文职官级称大夫,武职称将军。一般的祠堂以家族姓氏或被供奉者的名号命名,也有以被供奉者的官阶来命名的,大夫祠就是这一类。南海较有代表性的大夫祠有西樵松塘见五大夫祠、狮山群岗村豁轩黄大夫祠、丹灶仙岗村仙岗俭堂大夫祠。

松塘见五大夫祠位于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近年维修。坐东北向西南。三开间两进深,总面阔7.65米,总进深19米,占地面积145.35平方米。花岗岩条石地面,花岗岩石墙脚,双隅青砖清水墙,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头门前廊透雕花卉博古花板梁架,花岗岩石方身檐柱,门额阴刻“见五大夫祠”,上下款“光绪七年季冬黄荣熙书”。区庆云(1561—1633),孟房十二世孙,字见五,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科第四名经元,云南顺宁府同知,历署五州二府七厅,诰授奉政大夫。其著述《定香楼集》(共八卷),是详细记述其时岭南历史文化的巨作。同治元年(1862)进士黄荣熙(广东新宁人)为祠题匾。该建筑是南海保存较完整的祠堂之一。[34]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3-14 西樵松塘村见五大夫祠

仙岗俭堂大夫祠位于南海区丹灶镇仙岗村。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到光绪二年(1876)建成,1912年重建。坐西向东。广二路,总面阔16.7米,总进深18.5米,面积308.95平方米。南路三开间两进深,花岗石脚,青砖清水墙,其中正面为青砖水磨墙;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头门前廊花岗岩石条石地面,左右为清式须弥座包台,木雕人物故事柁橔三步梁架。后堂瓜柱抬梁式梁架。北路前座为二层建筑,上为歇出顶四角亭,下为青砖清水墙房屋;后座为硬山顶建筑。整组建筑装饰讲究,三雕一塑工艺精细。[35]

松塘太史第位于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建于清代,近年维修。坐西南向东北。三开间两进深,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庭院式建筑,总面阔10.5米,总进深16.1米,占地面积169平方米。花岗岩石墙脚,青砖清水墙,头门硬山顶,二进为镬耳封火山墙。为翰林太史第区大典的故居。区大典(1877—1935),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民国初年任香港大学经学总教习、中文学会首届会长。香港大学校史载,区大典乃“香港开埠百年,提倡国学,教泽广被之第一人”。该建筑是南海保存为数不多的官宦宅第之一。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3-15 西樵松塘村太史第

图3-16 西樵松塘村司马第

松塘司马第位于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建于晚清。坐西北向东南。单间两进,通阔4.1米,深12.1米,占地面积49.61平方米。灰塑博古脊,镬耳封火山墙,青砖清水墙。正面为水磨花岗岩石墙脚,水磨青砖墙。屋内保留完整灰塑门罩、门官神龛精细美观。该建筑是南海保存为数不多的司马第之一。[36]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崔氏宗祠位于南海沙头城区内,又称五风楼、山南祠、崔氏始祖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65),是崔氏后人为祭祀其最早到沙头的始祖崔世英而建,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经历过乾隆四年(1739)、嘉庆二年(1797)、咸丰七年( 1857)、光绪十九年(1893)四次大修。占地面积达到4270平方米。山南祠曾是一座纵深达百米,有108个门口的大型宗祠,现存的前殿为排楼式,以抬梁木构架,莲花托斗栱,楼为歇山顶,每层檐脊有陶瓷彩凤。其建筑格局名为“五凤楼”,是古代一种固定格局的楼名。现存的头进山墙屋檐有别于一般古代建筑中的庑殿顶、歇山顶或硬山顶;而山墙上“山南世家”四个大字上方出现的凤凰雕刻在盘龙雕刻上方,在古代岭南建筑中更是十分罕见。据史料记载,每当崔氏后人做官或者光宗耀祖后,就会回来扩建宗祠。山南祠及其牌坊“山南世家”的称谓是后人为了纪念崔世英的先祖崔山南而来。当时明朝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陈联芳称它为“山南世家”,以此赞颂崔氏曾经出崔山南这样一个大官,并亲手题下“山南世家”的牌匾。据史料记载:“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他还称这祠是崔山南世世代代相传之家。直到现在,人们还可以在牌坊上清晰地看到这几个字。“崔氏宗祠”的牌匾字,是明朝广东监察御史蔡结所题。礼堂上“永思堂”横匾三字是明朝兵部尚书、左都御史、两广总督王守仁所书。神龛上祭祀的牌位由崔世英的祖父崔子仁开始,依次到崔世英的父亲崔叔顾,以下按世系排列,代代相继。崔氏山南祠的建造,由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进士崔一濂倡议兴建的。由倡议至建成历时二十年。崔一濂,字学周,号次泉。生于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隆庆二年(1568),享年64岁。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人。他任河南省南阳太守之时,不俯仰权要人物,呈递弹劾的奏章之后,解职回乡,致力于建山南祠的筹款、立图、联宗结派,成为建山南祠的主力,工程完成才含笑九泉。崔吉,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科进士。当官五年之后,觉得为官烦恼。谢政归田,优游林下20余年,成为建山南祠的得力副手。捐助钱银与崔一濂最多。其次是集资。崔甸是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举人。在外为官期间,曾为父母之丧回乡休息,居乡时,先购地于陈教里,以献建山南祠,到兴建之时又出资赞助。复任清源州(山西省)牧时,在任内病死,享年52岁。崔氏宗祠建成之后,门口有一对楹联:“孝友仰山南一门济美;源流承渭北万派朝宗。”[37]山南祠建成之后,要维持祭祀,要整治修葺,以后做了官的人相继捐赠,修葺完善,订立义助良规,论人丁、田亩收取费用、基金。捐助较多的有举人崔光玉、进士崔非庄、武官崔行可、司训崔应运。崔氏历代功名人士较多,得了功名头等大事是光宗耀祖,对始祖祠的重视列为首位,所以,山南祠便得到光大。其巍峨威武的气派、宏伟而精工的建筑,一直是沙头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山南祠在建造工艺上极其讲究,就连普通的阶砖,每个工匠每天都只允许打磨四块。山南祠建筑精美,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崔氏宗祠前后经过了多次维修。1985年的维修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全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破坏了原建筑的形制与原貌。为恢复“山南祠”以前的原貌,南海区政府特拨款30万元再次全面维修,完全按照文物修缮“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保留瓦面和瓦脊,头进后座的混凝土梁架、混凝土柱则更换成木梁架、石柱,后加的4条混凝土柱予以拆除,梁架和额枋按原貌直接支撑在砖墙上,剔除地面覆盖红色水磨石米,以恢复其历史原貌和形制。该祠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www.xing528.com)

图3-17 沙头城区崔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官窑七甫,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重修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1995年重修。宗祠坐西向东,三进院落式布局,长36.4米,宽11.6米,总面积472.24平方米。前殿为牌楼门,歇山顶,前座为东、西厢房,两厢之间的露天处建有斗栱式石牌坊一座,祠堂进门分别设在东、西厢,前座走廊有石栏河。中殿为硬山顶,前墙饰砌花窗格图案。后殿为硬山顶建筑,台梁式木构架,建筑主体保存较好。宗祠风格独特,正门楼坊为莲托结构,与佛山祖庙正门结构相仿,前殿为牌楼门,两厢之间的露天处有一座斗栱式石碑坊,直通气宇堂皇的大殿。整座建筑物由水磨青砖砌成,殿内均为台梁式红木构架,花纹以奇花、鸟兽为主题,栩栩如生,雕刻精巧,古朴典雅。硬山式风火墙,脊上龙船形,有鳌鱼。牌楼顶上有一对鳌鱼,门口地塘用石柱壁栏杆,故名栏杆祠。该祠是为纪念举人陈度。陈度在江苏省任知县时,遇旱,粮黍失收,匪患猖獗,后以陈度的才略而平定匪乱,陈度治县有方,百姓拥戴。他告老还乡时,皇上加赐金银外,为表彰其功德,还为他建祠纪念,名为陈氏宗祠。每年,七甫陈氏族人会在祠内展现珍藏了500年的明朝状元伦文叙、进士庞尚鹏、湛甘泉、汀州府通判卢梦阳四名贤翰墨真迹,题在画像上的字印俱全。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3-18 官窑七甫陈氏宗祠

家庙 封建社会时期特许有功之臣建立以祭祀先祖的庙宇。家庙的建制和规模,据官职的级别有相当严格的规定,非三品以上其家庙不能构建具有三进深的殿宇。“顺德祠堂南海庙”是旧时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谚语,这里的庙就是家庙的意思。南海的家庙为数不少,特别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家庙,填补了南海祠堂家庙建筑的空白,提供了第一手研究南海祠堂建筑发展史的资料,以下是南海几座有代表性的家庙建筑。

湖洲何氏家庙位于南海里水镇湖洲村。因其先祖何铸是南宋枢密院事(相当于副相),所以有资格建这雄伟的家庙。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建,2003年重修。坐西向东。广三路,总面阔25.9米,总进深40.3米,占地面积为1043.77平方米。中路为三开间三进深,镬耳封火山墙,博古脊,硬山顶。右路头进盘头砖雕三国人物故事及花鸟、瓜果,并保留了“光绪二十年季冬吉旦建” 、“南邑新龙村梁同盛店造”、“陈继作”字样。中殿后两巨木柱之间一字儿排列着四扇雕刻十分精美的木屏风,屏风上方的横梁上悬挂书写隽秀的“敦伦堂”巨幅横匾。家庙的头进门顶上方一麻石,上横刻着“何氏家庙”四个大字。中路头门包台下方石雕花草、动物中堂、后堂均为前花卉博古梁架卷棚、中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后步梁。两廊及中堂内各门口门楣灰塑蝙蝠、鹿、喜鹊梅花牡丹等吉祥动植物画。整座建筑规模宏大,砖雕、木雕、灰塑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和科学价值。[38]

和平吕氏家庙位于南海里水镇和平村。建于清初,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坐北向南。深三进大型院落式硬山顶建筑,占地面积1118平方米。整座建筑用石讲究,墙、檐柱、柱础均为绿豆青花岗石,头门步梁木雕精美,是南海少有用材讲究、工艺精湛的祠堂建筑。[39]

沙泥大夫家庙位于南海大沥沙泥村。建于明代,清代维修,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2005年维修。坐西向东。三开间三进深,总面阔19米,总进深43米,占地面积817平方米。花岗岩条石和菱形传统阶砖地面,花岗岩石墙脚,三隅青砖批荡划线墙,花卉图案灰塑,素胎金玉满堂勾头,灰塑博古脊,硬山顶。头门前廊左为花岗岩素身清式须弥座包台,上置花岗岩三层方形础、柱;直梁三步梁架,木雕花草纹柁橔。花岗岩石大门匾额横书石刻“大夫家庙”,上下款竖书“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奉旨总制三边都御史前□浙江学道按察司副使年家侍生杨一清为”、“宋赐进士朝奉大夫御史右司郎中户部中书侍郎奉诏护架经制军务兼枢密院事钟秀芳立”,清晰记录了沙泥大夫家庙建立时间为明代中叶。该建筑是南海具有明确纪年保存较好的家庙之一。[40]

图3-19 大沥沙泥村大夫家庙

松塘世大夫家庙位于南海西樵松塘村。建于清代,世大夫家庙为孟房六世祖祠,家庙位于桂香坊,1987年维修。坐东北向西南。奉祀区氏十世祖邦翰、十一世祖次颜和十二世祖庆云的宗祠。祖孙三人皆为“奉政大夫”,故曰“世大夫家庙”。奉祀的祠堂能称家庙,且冠以“世大夫”者,皆缘于此:“世”即“累世”之意;由于区庆云是郡马爷,有皇族姻亲关系,因此该祠堂可以家庙命名。该祠总面阔16.21米,总进深17.98米,面积291.6平方米。三开间两进深,花岗岩条石和菱形水磨石米地面,花岗岩石墙脚,双隅青砖清水墙,黄釉花卉勾头,滴水剪边,封火镬耳山墙。头门前廊左右为花岗岩素身清式须弥座包台,上岗岩三层方身础、柱,花卉博古花板梁架。光绪乙亥年(1875)年曾增建后楼,取名“奎楼”。“远无隔翳,高欲凌云”,“俯仰怡情,莫若斯楼”,形成松塘古八景之“奎楼挹秀”。该楼已不存在。头门门联“岁颁天子朔;春满大夫门”,寄寓后裔能够春风得意,科甲蝉联。家庙堂号“天昌堂”。后楼建成之后,“天昌堂”房裔承“乔梓双魁”之先,启“棣华一榜”之后。区大典、区大原光绪二十九年(1903)同榜进士,双点翰林,分别官封翰林院编修、检讨之职。大球(大原兄长)与族中兄弟赞森、若瑶于光绪二十九年同科中举,成一时盛事。该建筑是松塘古村众多祠堂保存较好的家庙之一。[41]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3-20 西樵松塘村世大夫家庙

风雅宗圣公家庙位于南海大沥风雅村。建于明代,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和1996年维修。坐东向西。三开间三进深,总面阔11.3米,总进深32.5米,面积367.25平方米。水成岩条石和传统阶砖地面,水成岩石墙脚,青砖清水墙,龙船脊,硬山顶,金玉满堂勾头,寿字草叶纹滴水剪边,碌筒瓦面。头门前廊水成岩条石地面、八角形檐柱与础,木浮雕动物花草纹柁峰三步梁架,墀头灰塑装饰;后郎为木浮雕动物花草纹柁峰抬梁式四步梁架,八角形红砂岩檐柱与水成岩柱础,红砂岩包台。中、后堂均是前后间步梁、中为瓜柱抬梁式十一檩梁架。中、后堂保留有红砂岩、水成岩石质的柱与础,前间木浮雕花草纹柁峰单步梁,步梁月梁形制明显,均为早期遗构。[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