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古寺庙风俗:探索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

南海古寺庙风俗:探索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海各地乡镇有为数众多的庙宇,如丹灶镇境内共有寺庙20间,其中香火最旺的是大杏苏村天后庙,规模最大的是西城大果三忠庙,此外还有石西观音古庙、新农李边洪圣龙王庙、徐边观音庙、青塘观音堂、南丰三圣庙、冯村天门堂、杨家三忠古庙、帅边北帝庙、丽山康公庙、丽山土地庙、竹迳观音庙、罗村广济堂、上林北帝庙、上林古庙、沙岸观音庙、谭家文武庙、张家北帝庙和黎家北帝庙等。

南海古寺庙风俗:探索南海古建筑历史文化

南海各地乡镇有为数众多的庙宇,如丹灶镇境内共有寺庙20间,其中香火最旺的是大杏苏村天后庙(又称“娘娘庙”),规模最大的是西城大果三忠庙,此外还有石西观音古庙、新农李边洪圣龙王庙、徐边观音庙、青塘观音堂、南丰三圣庙、冯村天门堂、杨家三忠古庙、帅边北帝庙、丽山康公庙、丽山土地庙、竹迳观音庙、罗村广济堂、上林北帝庙、上林古庙、沙岸观音庙、谭家文武庙、张家北帝庙和黎家北帝庙等。

图4-1 凤山古庙石柱(现存于官窑七甫陈氏宗祠)

图4-2 凤山古庙香炉(现存于官窑生菜会馆)

凤山古庙位于官窑驿市街尾。 又名白衣观音庙,当地简称白衣庙,前身为“白莲观”。建于唐代,至宋末元初,元兵南下,火烧了“白莲观”,隐士四散,后在此兴建了凤山古庙。据清宣统《南海县志》卷六和清宣统庚戌续修版《南海县志》卷四记载:“官窑生菜会”源于明代、兴于清代、盛于民国,并延续至今。凤山庙会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到二十七日举行。正月二十六日为观音开库的神诞日,信众赶往凤山古庙借库、还库。善男信女进香后,到庙后“摸仔岩”摸取螺蚬求生儿育女,并到庙后空地的生菜档摊吃生菜包,取其“包生”之意。据说,生菜会之日吃生菜包,则一年顺景,生龙活虎,人财两旺。而游神和抢花炮乃生菜会的“重头戏”,最为热闹。是日主事者组织村民抬着“天后”、“观音”、“北帝”、“财神”等菩萨像出游,队伍扛幡持牌头锣开道,供人膜拜。正月二十七日,按例大烧神炮,人山人海,抢者观者万头攒动。此炮大如竹筒,腰间系铜圈,炮响圈飞,直冲云霄。抢炮者组织精壮队伍,有计划、有指挥,抢夺传接有序,互相呼应,高声吆喝,志在必得。连放六炮,头炮、二炮、三炮、闰三炮、四炮、五炮,其中以抢得闰三炮为贵,因此这炮又名丁财炮。20世纪60年代,因该习俗被批判为“四旧”,故朝拜白衣观音之举被废,观音庙被夷为平地,现仅存一条石柱和一只钵。但民间逢新年和正月二十六日吃生菜包的习俗仍一直留存。

金山寺位于南海区官窑河下游的小岛鳌峰山上,与冯涌对望。金山寺原名宝陀禅院,相传是唐代德云和尚创建;另一说是晋代惠波和尚创建。寺中有大雄宝殿、观音堂、东坡亭等13间古建筑。大雄宝殿中有三尊佛像,名三宝佛,内设金身十八罗汉,旁有观音堂、望气楼、钟台、超然台、妙高台和东坡亭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重修一次,并藏有宪宗御赐的金线袈裟

金山寺六祖殿内有楹联一:“独立中流为砥柱;同登彼岸有慈航。”[2]楹联二:“如是镜明,如是月明,偶现光明世界;任他幡动,任他波动,再难摇动铁心肝。”[3]金山寺方丈室有联曰:“云霞心与洁;水月性常明。”[4]金山寺客厅有联曰:“客至莫嫌茶味淡;山居不比世情浓。”[5]

南北朝时期兴建寺庙成风,唐代诗人杜牧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写的就是此番景象。唐朝建立后,佛教又进一步发展。诗人司空曙(唐朝大历年间十才子之一,进士,虞部郎中)南游灵洲山,写下“浪晓浮青雀”的诗句,金山寺得到发展扩大。到了宋代,方信孺(补授番禺县尉,官终淮东转运判官)题赠宝陀寺时写下“直须题作小金山”的诗句,把宝陀寺与京口的金山寺相提并论,进一步提高小金山寺的知名度。宋绍圣元年(1094),北宋文学家、书画苏轼(东坡)谪惠获赦回京途中,泊舟寺下,进寺观赏,题诗一首而去。诗曰:“灵峰山上宝陀院,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小金山寺从此声名远播,香火日盛。

元代,小金山寺以其独有的环境与名气,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灵洲鳌负。八景为:扶胥浴日、大通烟雨、蒲涧帘泉、石门返照、粤台秋月、景泰僧归、白云晚望、灵洲鳌负。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太监韦眷重修小金山寺,敕名“宝陀院”。宪副(当时广东行省的副手)徐文溥增建控海楼。

清乾隆年间,小金山寺再次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金山古寺。八景为:石门返照、蒲涧帘泉、白云晚望、金山古寺(即元代的“灵洲鳌负”)、大通烟雨、景泰僧归、珠江夜月、菠罗浴日。此八景的图照,用金片玻璃镶嵌在顺德清晖园沐英阁的窗棂下,见证了金山寺当年的辉煌。据《南海文史资料》记载:“民国初年,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廖仲恺等人,也曾游览过金山寺,据说孙中山先生曾在楼门前亲手栽下了一颗木棉树。”

金山寺以其独有的山水名胜,吸引着历代不少的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他们登临览胜,泼墨挥毫,留下不少的诗词题咏。据史料显示,小金山寺在抗日战争前,珍藏有70多幅名人书画。现收藏到的历代名人题咏有40多首,从诗歌的年代、内容可以看出金山寺的发展史。这些诗词作者有自唐代到清末诗人,唐代1人,宋代3人,元代2人,明代23人,清代25人,其中南海籍人士十余人。他们大多是历代的举人或者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有: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山(四川)人,嘉祐进士,官拜翰林院大学士,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伦以训,字彦式,号白山,南海县魁岗黎涌人,明状元伦文叙之次子,明正德十二年(1517)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二(榜眼);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南海丹灶苏村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领袖。现选录南海籍名人在金山寺留下的诗词:

图4-3 重建金山寺西面图拓片

忆昔金山寺

(明)霍韬

忆昔金山寺,重来海上游。

乱帆飞远近,幽鸟自浮沉。

两岸踈钟度,千村宿雨收。

东坡台上望,芳草不胜愁。[6]

入眼浮沤见此台

(明)霍韬

入眼浮沤见此台,岭南佳胜自天开。

何人两履松根处,千载孤舟梦里来。

枕石老龙三月睡,高岗鸣凤几时回?

凭栏吟望情何极,近浦吹笙晓棹催。[7]

妙高台前郁水流

(明)黄佐

妙高台前郁水流,宝地祗林何太幽。

雨晴山向镜中出,潮水舟从天上游。

鹏风忽送秋光晓,蜑月犹含珠海秋。

一尊取醉挂帆去,渺渺沧波飞白鸥。[8]

为爱鳌峰胜

(明)伦以谅

为爱鳌峰胜,灵洲阁影蟠。

东南观欲尽,天地若为宽。

云树闲清昼,江帆乱激湍。

山川迂岁月,风雨又凭栏。[9]

海上金山寺

(明)伦以训

海上金山寺,东坡此旧游。

芳名天地老,浪迹古今浮。

孤鹭空中落,残阳望里收。

江流自东去,萧瑟几人愁。[10]

江山一梵宇

(明)伦以训

江山一梵宇,尘外几仙家。

日抱鼋鼍窟,水通星汉槎。

虚台横碧落,细路转丹霞。

且莫催留滞,中泉可试茶。[11]

胜地登临春日暮

(明)伦以训

曾依京口望金山,海上重逢亦巨观。

仙掌高擎凌万派,沧波东下见孤峦。

□移蜃阁中流柱,风送潮声四面寒。

胜地登临春日暮,乡心极目路漫漫。[12]

衣冠自昔称南海

(清)梁佩兰

衣冠自昔称南海,今日来登望气楼。

□入石门分两峡,山回郁水截中流。

神龟大宅吞溟渤,朱鸟高躔翼女牛。

碧落东南浑一片,不知河汉来年秋。[13]

故里灵洲寺

(清)程可则

故里灵洲寺,迢迢峙海门。

一山常作雨,众木静当轩。

天下几人到,苏公片石存。(www.xing528.com)

别离三十载,余梦绕江村。[14]

灵洲山色还相近

(清)康有为

岁岁春明百丈尘,故乡今日得闲身。

十年未改山中约,三宿真为桑下人。

大海潮来龙听法,诸天花散佛闻因。

灵洲山色还相近,坐数风帆过几巡。[15]

民国初年,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曾游金山寺,并亲手植树。 据《南海县志》记载,抗日战争时,金山寺沦为日军的兵营和马房,寺内陈设被糟蹋殆尽,寺僧走散。金山寺经日军的毁坏后,处处断壁残垣,瓦砾挡道,荒草丛生,满目疮痍。寺中无人管理,残留的东西全部散失。古寺几经沧桑,只剩下荒丘一座,供人凭吊。

象林寺,又名宝象林寺,位于南海区里水麻奢村。该塔原是里水麻奢村象林寺瑞塔殿中的舍利塔,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寺一座三进,红墙绿瓦。前殿分左右,大门居中,左为伽蓝殿,右为护法殿;中为大雄宝殿;后有瑞塔殿,中有供奉“舍利子”的白玉玲珑塔。寺中配殿尚有至喜足殿、无量寺殿、宝玉阁、听潮阁、香殿、指月楼、禅堂、草堂、出指堂、大悲堂、三慧堂、择乳堂、息心堂等。由于其规模和影响较大,成为广东四大名寺之一。塔由白色大理石制作,造型精巧玲珑,通体闪耀白色光泽,故又称白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7.5米。基座方形,分二级。基座上置须弥座,其下段为束腰六角体,六面分别雕龙、凤、牛、羊、狮子、麒麟等吉祥动物。塔身为六面体楼阁式,分七层,层层榫卯套接。各层塔檐精雕细刻。顶置九层相轮塔刹。[16] 1976年移至西樵山白云洞会龙湖畔。象林寺禅院记碑现存南海博物馆,已残,有多字不能辨认。现参照民国《南海县政季报》第四期所载文抄录如下:

宝象林寺禅院记

图4-4 宝象林寺禅院记碑刻

有所峻拔奋特,以为孤高严厉,而无广大坦衍,以为丰硕恬愉,则不能久而安、居而乐。故至人恒兼有之,而后道化行焉。天下之佳山水亦然。有峨嵋之削也,亦有洞庭之旷。其于人也亦然。是故有孤竹之称,不废柳下之和。以时措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吾观鼎湖庆云道场,层恋耸,亭亭如芙蓉涌出天半,信奇伟矣。然形象稍恨其无余地,峻故也。我在参和尚是以宝象林寺之建。象林在南海西,以其发自象山,故名。前极际则对白云,后极际则枕鼎湖,其向卯又同也。其山高不逾仞,其地纡博舒平,海水外环。曲委以入,漪澜淡滟,沿洄可掬。院周遭为亩者三十,中为大殿,后为塔院,左右为大悲,准提二阁,斋厨静室,创布成具。假地给孤,为陈公孺长者塔暨院,和尚捐衣□造焉,自余发大心者共峻也。院成,命予为记。予常闻于律而知佛法之严谨,考于教而知佛法之广大,究于禅而知佛法之圆妙。论其实则无二也,律教禅不可废一也。然则不知有象林,无以全鼎湖之未备。二山之圆向而形异也,天也,非人也,所谓兼而有之也。始和尚欲以纯洁白石造七级浮屠,安如来舍利。石工言石产沥湖水月宫之巅,不可致,是夕无故石自陨,工得以取焉。欲陶瓦,近院民田土自变可陶,白而且坚,仅给成院而止。舍利将至,乡人望之,见殿前隐隐为大红莲花,有光如镫云:井水故浊,舍利入,水顿清澈可茗。皆异事,予所目睹也。儒者言无鬼神,可乎哉!铭曰:庆云亭亭莫与京,象林坦坦如掌平,同作佛事利群生,高耶下耶清且宁。久居安乐道化行,龙天拥护效厥灵,吾师福慧感瑞气,不诳语者为斯铭。康熙丙午季冬谷旦石囤居士薛始亨和南氏撰。[17]

九江正觉寺位于南海区九江镇西南象岗上。正觉寺是南海县明清两代著名寺观之一,与金山寺和宝象林寺齐名。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已有400多年历史。殿宇庄严壮丽,为乡间神庙之冠。庙内有铜钟1具。清同治八年(1869)重修。初建六祖台一座,后增建祀观音大士及文昌武帝诸神宫。寺西有牌坊一座,上题“道通正觉”四字。明代社学甚兴,当地名流朱实莲、黄应秀和岑昌远等十余人曾在寺中结象山诗社,朝夕唱吟。当时寄寓舅家的陈子壮、陈子升兄弟经常赴会,提倡气节,风气极一时之盛。其后陈子壮举义抗清,曾以该寺为根据地,在寺中组织兵力,策划誓师,指挥作战。子壮被执就义后,该寺即被捣毁。清初,乡中好事者倡议复建,并开拓四隅,围以周墙,易名“儒林古寺”,寺额是关中王廉使写的。清同治十年(1871),乡人再集资扩建一次,并改僧舍为象山别墅,增设池台亭院,遍植花木,自成佳趣。寺后另辟义葬地,使孤客无归者得入土安息。朱次琦出仕前,曾多次寄居寺中,写有《借居正觉寺兰若杂咏十四首》,现摘录诗文如下:

松 径

一行松吹中,百体共凄警。

羡尔鹤巢安,罡风吹不醒。

榕 社

不见象山人,空余象山社。

合抱榕蔽牛,曾识吟咏者。

月 台

减醒立文阶,偎来石栏滑。

不为秋夜凉,惜此故山月。

山 塘

夹涧松涛泻,方塘一鉴明。

勿为泉水出,终保在山涛。

藏碑亭

杗桷未崩摧,污莱何蹇涩。

披莎展残碑,野鼠作人立。

南国祗园

西土来南国,闻根两不居。

菩提本无树,何处觅清庐?

佛 堂

帝释只垂手,修罗徒奋兵。

诗家自在慧,吾服古先生。

读书斋

水国愁潮蒸,山居信垲爽。

开函索蠹虫,初旭照书幌。

西 阁

拾级孤响譍,钩帘远原集。

日落未落时,隐见征帆急。

南 窗

对宇桃源里,推窗云树凉。

但能忘魏晋,白日到羲皇。

藕花池

风林纤月坠,烟霭浩茫茫。

童子搴帘入,微闻风露香。

香积厨

僧去酒荤腥,我来洁罍卤。

儒墨两可忘,也共嗔一酒。

霏蕤室

谁抱冰丝弦,猗兰调重按。

美人迟不来,弹出潇湘怨。

山静堂闲处

悄悄无人语,平檐日未西,

昼长烟缕直,时有竹鸡啼。[18]

民国初年,福军侵犯九江,与乡勇曾在岗上来回争夺,使该寺部分损毁。兵祸平息后,乡侨捐资重修,寺院面目一新,成为乡中文会及老人疗养之所。抗战军兴,该寺曾改为后方医院。九江沦陷后,被日军拆取砖木用以修建沿江堡垒。现只剩下残砖败瓦一片。

主帅庙位于南海里水河村东,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光绪三十一年(1905)两次重修。主帅庙又名康公庙,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神庙。康公名保裔,据史料记载,康公为北宋战将,与契丹作战阵亡,其后人南迁珠江三角洲,托京官奏陈康公战绩,诏准立庙,祭祀北宋战将康保裔。纵轴线布局,一座四进,宽11.6米,深40.7米,面积472平方米。硬山顶式,风火墙,花岗石檐柱,檐缘盖琉璃瓦,檐板饰花草木雕。一、二进后为天井,殿堂抬梁式木构架,二、三进各为五架梁,四进为七架梁。前殿抬梁架饰人物组雕,造型精巧。主帅庙是南海区内保存较好、规模最大的古庙。[19]

图4-5 西华寺遗址(卢筱洪提供)

图4-6 明成化十年《石门山重建西华寺碑》拓片(卢筱洪提供)

图4-7 西华寺遗址发掘现场(卢筱洪提供)

西华寺遗址位于南海里水镇西华镇西华村,西距里水镇约5公里。西华村北依石门山,东临白泥河,村前是开阔的低洼地。西华村是宋元时期羊城八景之一“石门返照”的所在地。据《羊城古钞》记载:“西华寺:在石门。明成化八年(1472),都御史韩雍建。内有刺史吴隐之祠,庞惠敏尚鹏匾曰‘清风万古’。万历甲午重修,郡人袁昌祚记。”[20]2006年12月初,为配合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工程的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客运专线经过的西华寺遗址范围进行了考古试掘,发现有宋代至明清的建筑遗迹。自2006至201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华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现的建筑遗迹最早始建年代可以追溯至五代南汉时期,其后有宋代、明代、清代等各个时期的建筑遗迹,至今保存明清风格的大佛殿和左偏房。考古专家经过挖掘,发现了一批上自唐代、下到清末的文物,包括陶瓷、古币、建筑构建、祭祀物品、残碑等,建筑构建更是与南汉康陵发现的建筑构建一样,经过考证终于证实了西华寺兴建可上溯至五代南汉。西华寺始建于五代南汉天宝年间(958),宋代、明代重建,现仅存后殿,基本保留明代风格。面阔三间,前檐柱与础为粗面岩,并以丁头拱承重构成前廊,前后金柱础为覆盆,中为抬梁式梁架。经考古发现遗址保存有南汉、宋、明等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以南汉和明成化年间所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遗物中较重要的釉瓷佛塔、莲花纹瓦当、莲瓣柱础石、石经幢构件、碑刻等,上刻有“玉清官使德陵使”等字。西华寺所在的石门,于宋、元、清曾两次入选羊城八景,是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建筑遗址,为研究岭南古代佛寺建筑形制与演变提供了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宗教和考古价值。此外,西华寺遗址被考古学家确定为目前佛山地区经正式考古发掘、始建年代最早的寺庙建筑遗址,在广东地区并不多见,对于研究岭南五代以来佛教寺庙建筑的形制与演变以及佛教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1] 西华寺遗址在发掘中挖出一块石碑,石碑长1.5米左右,宽约1米,大理石质,出土时石碑已有纵横交错的裂痕。这块碑文为“重修西华寺古寺碑记”,内有“乾隆四十四年仲春”等字样,正文刻有姓名800个左右,所包含的40多个姓氏中,有部分在当地甚至全省都非常少见。考古专家证实此石碑是块功德碑,是西华寺乾隆年间重修时所立,从石碑中位于前列的姓名来判断,可确定当时广州府、南海县、新兴县和顺德县4地的官员或进士曾有参与。发现的石碑考古价值更高,从古石碑所刻的姓氏及官员、名流的广泛性来分析,西华寺当年的名气和影响力不小。碑文上显示的“玉清宫使”、“德陵使”等字样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关注,其推测西华寺可能是南汉时期“中央级别”的官寺,因为目前有关西华寺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958年,当时的“玉清宫使”、“德陵使”正是南汉权力核心人物龚澄枢。五代十国时期,广州为南汉国领土。后主刘鋹(原名继兴,942—980)极度迷信佛教,曾在广州大兴寺庙,建成南汉28寺,西华寺便是其中之一。史料记载,南汉后主刘鋹的太监、内太师龚澄枢曾担任玉清宫使。南汉历史短暂,但是太监的角色不简单。当时皇帝为避免宫臣为后代争夺帝位,故朝廷皆以太监宫员为主,做上大宫的几乎都是太监。太监龚澄枢,就是当时手握重权的人物。南汉时期兴佛建寺,在龚澄枢担任玉清宫使期间,不少重要官寺的建造由他监制或监管。可见,一块出土的残五代石碑,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