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阴市华山古塔全编,含6座古塔,位置分散

华阴市华山古塔全编,含6座古塔,位置分散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阴市原为华阴县,以地处华山北麓而得名。华阴市现存古塔6座。位于华阴市华山镇西岳华山北麓玉泉院东侧500米处仙姑观内。位于华阴市孟塬镇宋峪村北和村南两处,依次编为1号塔和2号塔。孟塬镇位于华阴市东南7.5公里,东邻潼关,南依秦岭与洛南接壤,地势南高北低,由南而北分别属秦岭山地、渭河盆地、黄土台塬,陇海线穿境而过。位于华阴市华山镇西岳华山东峰和西峰之巅。

华阴市华山古塔全编,含6座古塔,位置分散

华阴市原为华阴县,以地处华山北麓而得名。秦惠文王六年(前332),魏纳阴晋于秦,秦置于宁秦县(包括今华阴、潼关二市、县),取“宁靖秦疆”之意。汉高祖八年(前199)始置华阴县,属京兆尹,治县阴晋城,后世撤并、复置、隶属屡有更易。隋大业五年(609)移县治于今华阴市区;清雍正五年(1727)在县域东部设潼关县,华阴域界基本固定下来。1958年代末,华阴并入渭南县;1961年,恢复华阴县建制;20世纪90年代末,撤县设市(县级)。其位于关中盆地东南部,南依秦岭山脉老爷岭与洛南县为邻,北临渭河与大荔县相望,地貌大致分为秦岭山地、山前洪积扇群、黄土台塬、渭河阶地等。境内重要遗存有新石器时代横阵遗址、西关村遗址、龙窝遗址、魏长城遗址(华阴段)、宁秦故城、阴晋故城、华阴故城、京师仓遗址、汉司徒刘琦家族墓地,以及华山玉泉院、华阴西岳庙和华山峪口至诸峰10余公里的崖面、巨石上遗存元、明、清、民国摩崖题刻294方,其中不少名人题刻具有较高的历史书法价值。华阴市现存古塔6座。其中,玉泉院仙姑观道姑墓塔讹传为唐“公主塔”或“二臣塔”,揉进了某些民间传说;柏庙村土塔顶部尚存甃砖痕迹,对研究渭河流域土塔造型、结构具有参考价值;华山杨公塔(2座)分别耸立于西岳华山东峰和西峰之巅,塔身题刻记录了1931年农历五月杨虎城偕同顾祝同、陈继承、上官云相等军政要员登上华山之巅的题词内容,为研究杨虎城生平和民国史提供了资料。

249·仙姑观道姑墓塔

清代六角二层楼阁式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玉泉院”仙姑观附属遗存。位于华阴市华山镇西岳华山北麓玉泉院东侧500米处仙姑观内。仙姑观又称仙宫观,传为唐时敕建,相传为唐睿宗之女——金仙公主修真养性之地。又传,时有二位侍臣陪奉公主,后因二臣亦看破红尘,潜心修道,仙蜕在观,宋初更名为二臣观。清初顾炎武、王弘撰在观东北隅建独鹤亭,清末改称独鹤书院。现观内面积约4 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上殿、配殿、道舍、前山门、二山门及道姑墓塔等。

道姑墓塔又称“公主塔”(传葬金仙公主)、“二臣塔”(传葬二位侍臣),皆系讹传。墓塔实为清代普通道姑灵塔,结构简单,通高2.7米,底边长0.65米。塔身底层每面各有一个长方形题额。层间以三层砖叠涩出檐,顶层以四层砖叠涩出檐,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顶六角攒尖,置石雕葫芦塔刹。整体保存情况尚好。

依据考古资料:金仙公主“年十八入道,廿三受法,以壬申之年建午之月十日辛巳薨于洛阳之开元观,春秋四十有四”。据此前推44年,则金仙公主生于武后永昌元年(689),卒于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卒后陪葬唐睿宗桥陵(详见《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铭并序》,志石现藏于蒲城县博物馆)。显然,道姑墓塔与金仙公主无关。

玉泉院为华山脚下著名道教寺院,因昔日有泉自山荪亭下“玄峡”流入院内,泉与西岳峰顶镇岳宫“玉井”潜通,故名。传为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道士贾得升为纪念其师陈抟而建,初名“希夷祠”,后世改作玉泉院。历代屡有翻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毁于山洪,当年重建,民国时修葺。此地为登华山必经之地。总占地面积约9 000平方米,坐南向北。入山门南行50余米,为一组“道崇清妙”主体建筑,呈一小院格局,两进,由前、后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小院两侧东西延伸,折北,以长廊围成大院。大院内地形南高北低,中部高两旁低。东长廊随地势起伏跌宕,西长廊连接含清殿和无忧亭,东、西、南三面长廊贯通,共长200余米。院北侧有一天然巨石,山荪亭立于石上,风格古朴,亭下一株“无忧树”,曲屈虬蟠,相映成趣。亭左侧下“希夷洞天”石窟,传为贾得升所凿。院西部山泉聚成“莲池”,面积约400平方米,池内筑有石舫,有水道分别流向东北和西北,石亭点缀其间。院内凸石上,留有宋代以来题刻。院落敞阔、环境幽雅,堪称具有传统特色的道观园林。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玉泉院”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东西至两排廊房,南北至后殿和第二道山门;一般保护区为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为南至华山石牌坊,北至旅游公司围墙,东至仙姑观,西至河西岸。

◎仙姑观道姑墓塔

250·柏庙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土甃砖风水塔。位于华阴市孟塬镇柏庙村西南200米处地堰边,南距秦岭余脉约1公里,地属华阴东南部黄土台塬,塔南紧邻一条东西走向的沟壑,坡陡沟深,形势险要。原塔为夯土甃砖结构,由于风雨剥蚀及人为扰动,现状为夯土塔,平面略呈圆形,残高约6米,底径2.6米,夯层厚约9厘米。塔顶尚存甃砖痕迹。

据当地村民讲述,塔顶原有一砖砌建筑(甃砖塔楼),1958年因大炼钢铁被拆除,塔砖用于搭建土法炼钢炉。当地村民认为,该塔有避邪禳灾的作用。

◎柏庙村土塔

251·宋峪村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华阴市孟塬镇宋峪村北和村南两处,依次编为1号塔和2号塔。(www.xing528.com)

1号塔位于村北50米处梯田内。塔残高约5米,底边长2.3米,夯层厚约10厘米。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局部呈现裂隙。

2号塔位于村南空地内。塔残高约4米,底边长2.1米,夯层厚约10厘米。塔顶遗存有甃砖痕迹。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剥落较多,局部有内凹现象。

孟塬镇位于华阴市东南7.5公里,东邻潼关,南依秦岭与洛南接壤,地势南高北低,由南而北分别属秦岭山地、渭河盆地、黄土台塬,陇海线穿境而过。宋峪村位于镇南约5公里台塬上,地势有起伏。当地村民认为,该塔有避邪禳灾的作用。

◎宋峪村土塔1号

◎宋峪村土塔2号

252·华山杨公塔(2座)

民国方锥形和六角锥形石塔,2座。位于华阴市华山镇西岳华山东峰和西峰之巅。1931年农历五月十六日,杨虎城偕同顾祝同、陈继承、上官云相等军政要员登上华山,六月撰《游华山记》,对华岳诸景赞不绝口,杨母听后对游华山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杨虎城派员组织民工整修山路,于险境处皆加索置栏。同年秋,陪母亲再登览华山,于东、西二峰各建塔1座,人称“杨公塔”。又于苍龙岭题写“苍龙岭”3字。1934年,杨虎城偕夫人谢葆真第三次登上华山,于南峰又建一亭,人称“杨公亭”。东峰和西峰杨公塔均于20世纪90年代重修。

东峰杨公塔呈方锥形,通高约5米。塔基为方形二级石台,上置方形束腰须弥座,每边长约2米,高1.1米。正面有今人楷书“杨公塔”3字。塔身东、西、南、北四面分别有杨虎城题写“万象森罗”、顾祝同题写“众山之长”、陈继承题写“高掌远”、上官云相题写“拓迹巍峨”等。塔顶四角攒尖,稍残。

西峰杨公塔呈六角锥形,通高约7米。塔基为六角形二级石台,上置六角形束腰须弥座。塔身六面有杨虎城分别题写“壁立千仞”“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峻拔在寥廓”“西镇何崇雄”“如此方为岳”等。塔顶六角攒尖,已残。

杨虎城(1893—1949),幼名长久,称为“久娃”;成年后,改名忠祥,字虎城。陕西省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兼陕西省政府主席,未几改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6年12月12日,与东北军司令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1949年9月6日,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戴公祠遇害,终年56岁。杨父杨怀福,杨母孙一莲。

华山古称“西岳”,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秦岭东段南麓,为花岗岩断块山,海拔2 154.9米。峰巅有朝阳(东峰)、落雁(南峰)、莲花(西峰)、云台(北峰)、玉女(中峰)诸峰,皆巍然耸削,壁立千仞,以其峻险而与黄山的奇秀并称。华山亦为道教全真派胜地,唐、宋时即辟建道观,至清代达到鼎盛。诸峰原道教建筑均毁于“文革”初期。自华山峪口至诸峰10余公里的崖面、巨石上,遗存元、明、清、民国摩崖题刻294方。其中不少名人题刻具有较高的历史及书法价值。

◎东峰杨公塔

◎西峰杨公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