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中古塔:汉王朝发祥地遗存24座

汉中古塔:汉王朝发祥地遗存24座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域界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汉中古称南郑、兴元、梁州,雅称天汉,是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与汉民族称谓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汉中市现存历代古塔24座,其中,汉台区1座、南郑区5座、洋县4座、佛坪县1座、西乡县4座、镇巴县3座、宁强县2座、勉县1座、略阳县3座。汉中古塔列表续表

汉中古塔:汉王朝发祥地遗存24座

汉中因汉水得名,为汉江源头之地。其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东经105°30'50"~108°16'45",北纬32°08'54"~33°53'16"之间,北依秦岭,东连安康,西接甘肃,南屏巴山与四川为邻。辖境东西长258.6公里,南北宽192.9公里,总面积27 246平方公里;辖汉台、南郑2区,城固、洋县、勉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9县。

汉中地质构造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四川地台向斜北部边缘,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于秦岭和米仓山(即大巴山西段)之间,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貌骨架。最高峰在洋县昏人坪梁顶,海拔3 071米;最低处在西乡县茶镇南沟口,海拔371.2米。域界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汉中市区坐落于盆地中心,汉江北岸。

汉中古称南郑、兴元、梁州,雅称天汉,是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与汉民族称谓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汉中也是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的碰撞融合之地,古代通往长安和连缀四方的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茶马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均经过或发端于此。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为汉中见诸典籍之始;前206年,刘邦封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之地,都南郑,于此谋划统一大业;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以此为根据地;元代设兴元路,正式把汉中划入陕西。境内史前遗迹和历代遗存丰富,南郑梁山遗址是秦岭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西乡李家村遗址被誉为“联系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纽带”;城固宝山遗址“证实了汉水上游地区早在夏商时期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活动区域”;城固张骞墓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安息之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他重要遗存有南郑龙岗寺遗址,西乡何家湾遗址,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洋县蔡伦墓祠,勉县武侯墓、武侯庙,以及略阳灵崖寺,江神庙,城固五门堰,留坝张良庙,洋县智果寺,宁强羌人墓地青木川老街建筑群等。

汉中市现存历代古塔24座,其中,汉台区1座、南郑区5座、洋县4座、佛坪县1座、西乡县4座、镇巴县3座、宁强县2座、勉县1座、略阳县3座。重建于南宋的汉中东塔和开明寺塔为陕南现存时代最早的密檐式砖塔,且均以塔身券龛两侧饰小方塔一座为其显著特征;西乡县的洪恩寺塔置于山中,周遭荒无人烟,塔铭记载石匠为白水县人,再次印证了关中白水石匠对陕北、陕南两地建塔的重要贡献;勉县万寿塔耸峙俏丽,历经战乱和地震影响仍基本保存完整,是陕南明代砖塔的精品;略阳县的铁佛寺塔造型简朴,塔铭内涵丰富,是有确切纪年的明代风水塔的典型代表;洋县的华阳塔是陕南名镇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傥骆道上古渡、古驿站的兴衰历史;宁强县的桃园坝道士塔,浮雕画面均着彩涂朱,人物造型生动传神,堪称陕南清代道士塔的代表作。(www.xing528.com)

汉中古塔列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