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素论教育:14岁前的学校课程

罗素论教育:14岁前的学校课程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的来说,在儿童14岁以前,学校的教学内容应是每个人都应知道的东西,除去例外的情形,专业化的教育应在日后进行。然而,发现男女学生的特殊才能,应成为14岁前的教育目的之一,这样做就可使得凡有特殊才能倾向者都有可能在日后得到精心的培养。上述两项原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低年级的课程。

罗素论教育:14岁前的学校课程

应该教什么以及应怎样施教?这是两个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因为一旦好的教学方法被发明出来,就有可能学得更多。尤其是当学生愿意学习,而不是视学业为讨厌之物时,情况将更是如此。关于教学方法,我已谈过一些见解,后面我还要进一步讨论。现在,我姑且假定所采用的教法是最好的,所以我要谈谈应当教什么的问题。

我们考察成人所应知的事物时,很快就会认识到,有些事情人人都应了解,而有些事情则为少数人必须熟悉,其他人却无须知道。比如说,有些人必须通晓医学,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具备生理学和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已经足够。有些人必须通晓高等数学,但是对那些不喜欢数学的人来说,懂得一点简单的数学基础知识就行了。有些人应当知道长号的演奏,但庆幸的是,并非每个学生都有练习这种乐器的必要。总的来说,在儿童14岁以前,学校的教学内容应是每个人都应知道的东西,除去例外的情形,专业化的教育应在日后进行。然而,发现男女学生的特殊才能,应成为14岁前的教育目的之一,这样做就可使得凡有特殊才能倾向者都有可能在日后得到精心的培养。基于这一理由,每个学生都应学习各科的基础知识,其中成绩甚差者则不必有进一步的追求。

在我们决定了每个成人所应知之物后,我们尚需决定应教学科的次序。在这里,我们将自然地根据相对的难易程度以定先后,并先从最简单的学科教起。上述两项原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低年级的课程

我要假定儿童到了5岁时已能读会写。这是蒙台梭利学校能办到的事情,也是今后能对此加以任何改进创新的学校所能办到的事情。那里的孩子也已学会某种感性知觉(sense-perception)的精确性,学会绘画、唱歌、舞蹈的基础知识,以及学会在其他儿童的教育作业上集中注意力。诚然,当孩子年仅5岁时,他不可能在这些方面做得十分完善,并且在各个方面仍需继续学习若干年。我并不认为孩子7岁前就应卷入任何颇费脑力的工作,但是足够的技能可以极大地减少困难。算术在孩子看来是可怕的怪物——我记得我曾因记不住乘法表而嚎啕大哭——但若循序渐进,小心谨慎地施教,例如,利用蒙台梭利教具作为教学手段,那么为其神秘性所常激起的那种深度的绝望感觉就没有必要产生了。然而,若要获得充分的熟练技能,最终还是要花费大量气力去记住相当枯燥的规则。如何处置小学低年级学科,以使之适应本应有趣的课程,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尽管如此,基于实际考虑,某种程度的精通还是必要的。此外,算术也能自然地导向精确,一个算术题的答案要么对,要么错,决不会是“有趣的”或“暗示的”。这就使得算术异常重要,堪称早期教育的一个要素。至于它的实际用途,此处姑且不论。不过对于数学上的困难应仔细分类,还应化难为易;每次用于研究难题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在我儿时,地理历史是各门学科中教得最差的两门。上地理课时,我就惶恐不安。如果说我对历史课还能忍受,那也只是因为我一向对于历史情有独钟之故。其实这两门课能使极小的孩子心醉神迷。我儿子虽然从未上过一堂课,但他的地理知识要比他的保姆多得多。他是由于喜欢乘火车、坐轮船而获得有关知识的,而这两件事是所有的男孩都会喜欢的。他想知道他想象中的轮船所要走的航线,当我告诉他去中国所需经过的行程时,他听得特别全神贯注。以后,只要他喜欢,我就向他展示途经各国的图片。有时他坚持展示大地图册,并在地图上观察这种旅行。他每年有两次乘火车在伦敦和康沃尔(Cornwall)之间旅行,这条路线使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知道所有火车停靠或火车车厢脱钩的站名。他对北极南极感到痴迷,同时又因缺少东极和西极而大惑不解。他知道在海那边的法国、西班牙和美国的方向,还知道在这些国家所能见到的许多事物。所有这些知识没有一种是教会的,而完全是对一颗急切的好奇心的回报。一旦将地理与旅行的观念相联系,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产生兴趣。我主张地理教学应部分通过图片和旅行的故事进行,但主要还是通过电影,要向儿童显示旅行者沿途所见到的景致。有关地理事实的知识诚然不无用处,但缺乏内在的智力价值。然而,当地理通过图片或画面而变得逼真时,它便具有为想象提供食物的优点了。掌握以下知识不啻为一件好事,包括:赤日炎炎的国家及冰雪覆盖的国家、坦荡如砥的国家及群山巍峨的国家,黑色人种、黄色人种、棕色人种、红色人种、白色人种等。此类知识可减少熟悉环境所造成的先入之见对想象力的束缚,能使人们日后“感到”远方国家确实存在,否则不经过旅行,很难得到这种感觉。由于这些原因,我要让地理在幼儿教育中占得一个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对地理兴趣索然,我真会感到震惊呢。到了后来,我要给孩子一些配有图片、地图或包括世界各地简介的书籍,还要让他们将介绍各国特色的短文集中在一起

适用于地理的这些做法更为适用于历史,不过必须在儿童稍长时进行,因为儿童对时间的感觉在最初是不完全的。我认为,儿童5岁开始学历史就能获益,可从介绍名人的轶闻趣事开始,同时伴以大量图片。我自己5岁时曾有一本介绍英国历史的图画书。其中马提尔达女王[1]在亚平敦(Abington)踏冰越过泰晤士河的故事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我在18岁那年重复同样壮举时仍感紧张,总觉得斯提芬王就在身后穷追不舍。我很难相信任何一个5岁的男孩会对亚历山大[2]的故事不感兴趣。哥伦布[3]的故事与其说是属于历史,还不如说是偏向地理。我能证明2岁的孩子就会对此感兴趣,至少见过大海的孩子会是如此。

当孩子6岁时,已成熟到可以学习世界史大纲,大纲要多少按照威尔斯先生[4]的方法处理,可进行必要的简化并配上插图,如果可能,还配上电影。如果他住在伦敦,可以带他到自然历史博物馆去看珍禽怪兽,但在他10岁之前,我不会带他到大英博物馆去。教历史时必须小心在意的是,在儿童尚缺乏领悟力时,切勿将仅为我们成人感兴趣的东西强加给他。一开始就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话题有两类:一是从地质学到人类及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等的概观及讲程;一是扶弱济危的英雄豪杰充满戏剧性情节的故事。但是我认为,我们应在自己头脑中以保持渐进的、曲折的进步观念作为指导思想。那种进步观念不断受到我们从动物身上遗传下来的野蛮性的干扰,然而通过知识,它逐渐引导我们朝向支配自身和环境的方向上来。这个概念是视人类为一整体的概念,是在同时与外部的混乱及内部的黑暗作斗争,而那微弱的理性之光终将燃成燎原烈火,让漫漫长夜就此寿终正寝。种族、民族和信仰间的鸿沟,应当作为蠢事对待,它使我们在与混乱(chaos)及黑暗(old night)的斗争中分心,而这种斗争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类活动。

我应当首先提供这一主题的例证,至于主题自身,如果需要提及,也要到以后再说。我应展示在寒风中瑟缩发抖,啃着地上野果的野蛮人。我应展示火的发明及其效果。在这方面,普罗米修斯[5]的故事恰到好处。我应展示尼罗河流域农业的开端,以及羊、牛、狗的驯化过程。我应展示由独木舟到万吨巨轮的船舶发展过程,以及由穴居者栖息地到伦敦和纽约这样的大都会城市的发展过程。我应展示书写和数字逐渐发展的情形。我还应展示希腊短暂的光明罗马的雄伟壮丽、随之而来的漆黑一团,以及科学的兴起。[6]所有这些内容,即使对于非常幼小的孩子,也可将细节变得妙趣横生。我不赞成对战争、迫害及虐待保持沉默,但我也不应对军事战胜者表示赞许。在我的历史教学中,真正的战胜者应是那些用实际行动消除内外黑暗的人,如释迦牟尼[7]苏格拉底[8]阿基米德[9]、伽利略[10]牛顿[11],以及一切有助于我们掌握自身及自然的人。由此我要确立人类命运前景辉煌的观念。如果我们重蹈战争旧路及其他原始愚行,我们就是对此观念不忠;而只有当我们为世界提供一些可增加人类支配权的事物时,我们才称得上求真务实

在校的头几年,应留出一部分时间专供舞蹈之用。舞蹈除对身体及美感的培养颇为有益外,还能给儿童带来极大的欢乐。基本动作学会之后,方可学跳集体舞,这是幼儿易于理解的一种合作方式。同样的注意也适用于唱歌,但应比跳舞稍迟开始,因为它不像跳舞那样具有身体上的乐趣,加之唱歌的基本练习较为困难。儿童不是全部都会喜欢唱歌,因此在学过儿歌之后,他们还应学习真正优美的歌曲。如果开始时破坏了他们的趣味,后来又力图使之变得纯洁高雅,这种事毫无道理可言,无非是使人们显得矫揉造作而已。和成人一样,儿童的音乐才能也是各有千秋的,因此较高水平的歌咏队员应在稍大的儿童中挑选。在他们当中,唱歌应当发自自愿,而不是出于被迫。

文学的教授易于出错。无论老幼,多了解文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如记住诗人的年代及其作品的名称等,是毫无用处的。凡能收入手册之物,全都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对一定数量的范文烂熟于心。这种熟悉不但能影响人们的写作风格,也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味。过去,《圣经》曾对英国儿童发挥过这种作用,对他们的文体则尤其有益,但是现代儿童能熟知《圣经》的就为数极少了。我认为,文学作品若缺少背诵,便不能充分获得良好效果。这种方法过去被奉为对记忆的一种训练,但是心理学家业已证明,它在这方面的效果是非常微弱的(如果说有的话)。现代教育家越来越将背诵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但我认为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这并不是因为背诵对于改善记忆力可能有什么帮助,而是因为它有美化口语和书面语的效果。这种效果不应刻意求取,而应作为思想的自发表现。但若要在一个已丧失了美感的原始冲动的社会里做到这一点,则须产生一种思想习惯。我确信这种习惯只有通过熟知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产生。这就是背诵在我看来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但仅仅学习诸如“仁慈的品质”和“整个世界是舞台”一类套话,似乎会使大多数儿童感到厌烦和做作,从而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背诵若与表演结合起来则要好得多,因为这是俯就儿童爱好的必要手段。3岁以后,儿童就喜欢扮演角色。他们能自发地扮演,但若教给他们更精巧的表演方法,他们更会大喜过望。我还记得曾演过的布鲁图斯(Brutus)与卡修斯(Cassius)发生争执的那一幕,[12]当时我以极度的喜悦朗诵以下诗句:

我宁愿做条狗,向月亮狂吠,

也不愿做这样的罗马人。

在《凯撒》或《威尼斯商人》或其他合适剧目中扮演角色的孩子,将不仅了解他们自己的角色,而且也将了解其他许多角色。整个剧情将在他们思想中停留很久,给他们以欢乐。总之,好的文学作品应能给人以乐趣,如果孩子不能从中获得乐趣,他们也就不大可能从中获益。由于这些原因,我要将幼儿时期的文学课仅限于学习扮演角色,余下的是应让儿童去校图书馆随意浏览可借阅的优秀故事书。现在,人们给孩子写的是一些愚蠢、感伤的东西。由于这些读物对儿童草率马虎,反映出对他们的不尊重。请同《鲁宾逊漂流记》的认真态度作一比较吧。无论是在对待儿童问题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感伤都是戏剧性同情的失败。没有哪一个儿童会认为孩子气是妙不可言的,他们都想尽快学会大人的行为举止。因此,儿童书籍决不应以儿戏的方式表现一种迁就的乐趣。许多现代儿童读物之人为的蠢笨,已达到令人恶心的程度。这种书籍要么使孩子烦恼,要么使之大惑不解,使之在精神成长上的冲动一片混乱。由于这一原因,最好的儿童读物乃是那些为成人而作,但又碰巧适合于儿童的书籍。那些为儿童而作,但也能让成人感到有趣的书籍,如利尔和刘易斯·卡罗尔的作品,[13]只是一种例外。

现代语言的问题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在幼儿期学会说一门流利的现代语是可能的,但到后来的年龄则不可能有此成就,因此在幼儿期教授语言的理由颇为充足。有人担心外语学得太早,母语的知识难免要受损失,我并不相信这一说法。托尔斯泰[14]和屠格涅夫[15]的俄语极富造诣,但他们早在儿时就学会了英语、法语和德语。吉本[16]用法语写作与用英语写作一样轻松,但这并未损害他的英语风格。在整个18世纪,所有的英国贵族都要在青年初期学习法语,并视为理所当然之事;有许多人还学习意大利语,但是他们的英语水平较之其现代后裔要高出一大截。只要孩子对不同的人说话,他的戏剧性本能便会防止他将各种语言混淆。我当年学习德语是和学习英语同步进行的。10岁前我只和保姆与家庭女教师讲德语,后来我又学习法语,并且也只限于与家庭女教师及导师[17]讲。这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都从未和英语混淆过,因为我有不同的谈话对象。我认为,如果现代语需要教授,则应由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来任教。这不仅是因为这种人能教得更好,而且是因为孩子与外国人说外语会比与操同一种母语的同胞说外语更感自然。因此,我认为每所学校都应有法国女教师,如果可能,也应有德国女教师。她们起初不应正式教儿童语言,而应和孩子一起游戏,与他们交谈,并让游戏的胜利与否取决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及回答。她可以从《雅克兄弟》(Frére Jacques)[18]与《阿威农的桥上》(Sur le pont d'Avingon)[19]这类游戏开始,逐渐过渡到较为复杂的游戏。以这种方式学习语言既无任何精神上的疲劳,又充满伴随游戏活动而来的快乐,而且学习效果会远优于以后的任何时期,并能节省宝贵的教育时间。

数学和科学的教授只能到本章中我们正在讨论的年龄段的最后几年——比如说12岁——才开始。当然,我假定算术已经学过,而且关于天文、地质、史前动物、著名探险家以及诸如此类自然的有趣的事物,也有过通俗的介绍。但我现在指的是正式教授几何、代数、物理和化学。有些男孩及女孩喜欢几何和代数,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这是否应完全归咎于教学方法有误呢?对此我颇为怀疑。数学才能与音乐能力一样,主要是一种天赋,我相信有这种天赋的人是极为罕见的,甚至有中等天赋的人也不多见。然而,每个男孩及女孩都应尝试一下数学,以便发现这方面的天才。另外,即使是那些学得很少的人,也能通过对这一学科的了解而获益。只要教法优良,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理解几何的要素。然而说到代数,我不能说与几何是一回事,它比几何更为抽象,对于那些思维无法脱离具体事物的人来说实质是无法理解的。如果教授得法,喜欢物理和化学的人也许不会比喜欢数学的人来得稀少,尽管喜欢它们的人在年轻人中仍然只占少数。

对12~14岁的儿童来说,数学和科学只应追求到如此程度——即由此可明了一个男生或女生是否具有对于这些学科的任何性向(aptitude)——即可。当然,这种倾向不会立即昭然若揭。最初我讨厌代数,然而后来却在代数方面表现了一些才能。[20]在有些事例中,孩子14岁时仍无法确定是否有才能。在这种情况下,试验的方法还须继续采用一段时间。但是多数事例中,14岁时便可作出定论。有些儿童明确地表示喜欢这些学科,且成绩优良;有些儿童则不喜欢这些学科,成绩亦差。聪明的学生不喜欢这些学科,或不聪明的学生反而喜欢这些学科的现象都是极少发生的。

以上就数学和科学所发表的意见也同样适用于古典学科。凡介于12~14岁之间的儿童,我都要为他们提供正好如此之多的拉丁语教学,即直至足以揭示哪些男孩及女孩喜欢这一科目并有所擅长为止。我假定儿童到了14岁,教育应视儿童的趣味及性向开始多少带点专门化。在到达这一时刻前的最后数年,应使用能发现在随后几年中教授何物为最佳的问题。

在全部学校岁月中,应当继续不断地进行室外事物的教育。对富家子弟来说,此事可以留待父母去做,但对其他儿童来说,学校则须承担部分义务。我所谓的室外事物教育,指的并不是游戏,诚然,游戏自有其重要性,且已得到充分的认同,但我现在所想到的是另外一些不同的事物,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知识:农业过程、动植物、园艺、乡间观察习惯等。我吃惊地发现,城里人竟然很少知道指南针上的方向,他们还绝对不知道太阳循着何种方向旋转,不能发现房屋的哪一边是背风面,乃至缺乏连牛羊都具备的一般的知识。这是只在城里生活的结果。如果我说这是工党不能赢得农村选民的原因之一,也许有人会认为我胡思乱想,但这确实是城里人为何对于每件原始的及基本的事物会如此完全绝缘的原因。这使得他们对于人生的态度变得琐屑、浅薄、轻浮,尽管当然不是人人如此,但却相当普遍。季节、气候、耕种、收割、庄稼、牲畜都与人类有着重要关系,如果说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与土地母亲彻底恩断义绝,那么他就必须对这些东西亲近并熟悉。所有这些知识都能在那些极有益于健康的活动中为儿童所获得,即使仅仅出于健康原因,这些活动也值得从事。城里的儿童到了乡村会感到其乐融融,这表明他们的深切需要得到了满足。只要这种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我们的教育制度就是不完备的。

【注释】

[1]马提尔达女王(Queen Matilda)及下面提及的斯提芬王(King Stephen)均为英国早期诺曼底王朝(1066—1154)时期的统治者。——译者注(www.xing528.com)

[2]亚历山大(Alexander,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以战功显赫著称于世,曾建立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译者注

[3]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1492年在航海中发现美洲新大陆。——译者注

[4]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国作家及历史学家,代表作为《世界史纲》。——译者注

[5]普罗米修斯(Promethus),希腊神话中不顾个人安危,为人类盗取火种的英雄。——译者注

[6]“漆黑一团”指的是欧洲中世纪。当时基督教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并实施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及专制主义,故被近代史学家称为“黑暗年代”(Dark Ages)。文艺复兴后,科学重新兴起,新的发明层出不穷。——译者注

[7]释迦牟尼(Buddha,约前565—前485),佛教创始人。——译者注

[8]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译者注

[9]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古希腊学者。——译者注

[10]伽利略(Galileo,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译者注

[11]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译者注

[12]这里指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凯撒》(Julius Caesar)。此外,下面提到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也为莎士比亚的戏剧。——译者注

[13]利尔(Edward Lear)和卡罗尔(Lewis Carroll)都是19世纪英国著名儿童作家。利尔的名著是《信口开河》(ABook of Nonsence),1846年初版。卡罗尔则是《艾丽斯漫游奇境记》的作者。这些书问世后都极受欢迎。——译者注

[14]托尔斯泰(Tolstoy,全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著名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译者注

[15]屠格涅夫(Turgenev,1818—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罗亭》等。——译者注

[16]吉本(Edward Gribbon,1737—1794),英国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6卷)。——译者注

[17]“导师”原文为“tutor”,亦可译为“家庭教师”。由于本书作者出身豪门,故家中有条件同时雇请两名家庭教师。——译者注

[18]《雅克兄弟》是原产于法国但在欧洲各国流行的著名童谣或儿歌。歌词大意是:问贪睡的修士,是否听到催促起床做早课的钟声。原诗是:“雅克兄弟/雅克兄弟/你在睡觉吗/你在睡觉吗/早晨的钟声响了/早晨的钟声响了/叮叮当/叮叮当。”据有人考证,此歌曲曲调产生于1811年,歌词与曲调配好后于1769年(一说1760年)在巴黎出版。在华人世界广泛流传的《两只老虎》即从此童谣演绎而来(改编了歌词,保留了曲调)。——译者注

[19]《阿威农的桥上》是法国著名民谣,源自中世纪的传说:受上天启示,年轻牧人出面号召贝尼泽特人在阿威农造桥。该桥始建于12世纪。1876年,通过同名歌剧,这首歌曲得到广泛传播,并被演绎成各种版本。——译者注

[20]作者曾独著或与他人合著了数部数学著作,且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参见本书附录二《罗素生平著作大事年表》。——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