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干臣和他在秦陇的戏剧成就

李干臣和他在秦陇的戏剧成就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俗社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专业创作团队队员,各种戏剧人才趋之若鹜。一次约会被人发现,迫不得已大小姐将李英藏于自己的柜中,乡绅为掩家丑将女儿许与李英为妻,并命李英潜心攻读考取功名。一连几个月,《柜中缘》场场爆满,成了继《青梅转》之后又一个产生了强烈轰动效应的剧目,西安古城街谈巷议,人们争相观看,此后《柜中缘》牢牢地占领着戏曲舞台,成为易俗社的保留剧目。

李干臣和他在秦陇的戏剧成就

罗桂文

李干臣先生(1881—1952)名原桢,字干臣(亦作干城或干丞),甘肃省榆中县青城乡长寿村人,世代务农为生。

李干臣像

先生小时候就跟前撵后地爱看青城丰富多彩的社火,特别爱看节会时演出的大戏(秦腔)。从城隍庙到二龙山,从老祖山到墩湾子龙王庙,从西会馆到东会馆……大戏唱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日以继夜,酷暑不怕热,寒冬腊月不惧冷,看几场后他就能把台词哼哼唧唧地唱下去,看得多了,先生觉得从前台看戏不过瘾,就偷偷跑到后台看化妆,再后来甚至溜上戏台近距离看文武场面……这样先生渐渐熟知了秦腔的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以及各种曲目及板头,这为先生后来编写秦腔剧本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刚开始时看不懂,他就在戏场子里边看戏边听老汉们说戏,散戏后又听老汉们评戏。听得多了,他就开始给小伙伴讲戏,有时还模仿舞枪弄棒、提袍甩袖的动作,人称他“尕戏娃”。

辛亥革命后,先生从青城书院转学于兰州,投入刘果斋先辈门下。刘果斋先辈是一位博学而又和蔼可亲的老师,第一次见面就喜欢上了先生,认定他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果然不出刘果斋先辈所料,先生不仅平时学习认真勤奋,而且看问题还有独到之处,所以刘果斋先辈高兴之时常说“承先有望,继后有人”,先生每听此话则更加勤奋用功,唯恐有负老师的重望。兰州学业修完以后,先生又去西北大学深造。

当时,西安多事,战乱不停,先生非常想投入革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遂赋诗云:

要学个政治大家,

鼙鼓声中到关内。

听话那英雄故事,

梅花时节忆江南

西安乃数朝古都。1912年7月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之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并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易俗社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专业创作团队队员,各种戏剧人才趋之若鹜。易俗社的创作机构制定了剧目编写要求,王伯明、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卢缙青、李约祉、李仪祉、王绍猷、李干臣、胡文卿、吕仲南、王辅丞、封至模、冯杰三、樊仰山等剧作家创作、改编大小剧本500余本(另有资料显示为800多本),不少已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如《吕四娘》《三滴血》《火焰驹》《柜中缘》等。

在西北大学读书的先生受到启发,于是根据自己老家青城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创作了他的处女剧本《柜中缘》。

《柜中缘》的生活原型是这样的:清朝末年,金县(今榆中县)一条城(今青城)东滩因一豪族恃强凌弱,不但削夺地邻赖以为生的水地,还将地邻打伤致残,邻村李英打抱不平,打伤富豪,被告官而出逃,后到陕西被一位当地乡绅聘为家庭教师,教书期间他和乡绅家大小姐互生爱慕之意,两人常偷偷约会。一次约会被人发现,迫不得已大小姐将李英藏于自己的柜中,乡绅为掩家丑将女儿许与李英为妻,并命李英潜心攻读考取功名。后来李英参加科考,考中第十八名举人,官授永昌学台,携妻上任,传为佳话。

先生对这个生活原型做了加工改造,为更大胆地表达反封建的主题,把它描写成这样一个故事:一日,许门钱氏和儿子淘气回娘家,想要托兄长为女儿翠莲介绍对象。钱氏走后,恰好有清官李都堂之子李映南被人陷害出逃,正遇翠莲在门外做针线活,翠莲见李公子一表人才,不像坏人,后面又有差人追捕,情急之下将李公子藏于自家柜中。差人刚去,其兄淘气回家开柜取物,发现柜内有人,责骂妹妹行为不正而吵闹起来。其母在途中久等不见儿子回来,只好回家督促,问明情由后才知冤枉了女儿,她也素闻李家声名,就将女儿许配给李公子为妻。

显然,剧作《柜中缘》比生活原型更富有反封建意识。先生认为此剧以乡人为原型实在不雅,也怕乡人责他外传“家丑”,就请求孙仁玉代为署名,孙仁玉为人正直豪爽,不愿侵占别人的劳动果实,就拒绝了他。当时易俗社有个规定,不排演无名剧本。可是《柜中缘》在当时的确有着很强的时代价值,先生也急于让自己的作品发挥社会作用,就联系自己的几个好友一同劝说孙仁玉,孙仁玉最终答应了此事。

很快《柜中缘》就进入了排练,由于教练长陈雨农除排导另外几个小戏外,还正在排导高培支的大戏《苦乐记》,实在分不出身,就把《柜中缘》交给党甘亭教练排导。但陈教练长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件事,自告奋勇为它设计唱腔,女主角许翠莲就由在孙仁玉的大戏《青梅转》中唱红了的天才小演员刘箴俗担任,这样的编剧、导演、演员可谓珠联璧合。舞台上,刘箴俗把许翠莲演得活灵活现,尤其是“许翠莲来好惭愧”一段,唱得特别感人肺腑,每唱到“这才是手不动红红自染”一句时,都能赢得满堂喝彩。一连几个月,《柜中缘》场场爆满,成了继《青梅转》之后又一个产生了强烈轰动效应的剧目,西安古城街谈巷议,人们争相观看,此后《柜中缘》牢牢地占领着戏曲舞台,成为易俗社的保留剧目。

不久,秦腔《柜中缘》又被京剧豫剧淮剧川剧曲剧等其他剧种移植,带到湖南、河南、四川等地演出,20世纪30年代又两次带到北京演出,真是唱到哪里红到哪里。时至今日,《柜中缘》仍久演不衰,成为先生留给世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尤其是秦腔中的“许翠莲来好惭愧”一段,在西北五省几乎是妇孺皆知。

由于剧本《柜中缘》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先生被探知实情的校方开除,逼迫返回甘肃老家。回到兰州后,先生受聘于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当教员,不久好友胡笠笙为拥护孙中山先生革命,函约先生去任河南督办公署参谋长及省长公署咨议参军。久慕革命的先生又东行河南,不巧的是适逢孙中山先生逝世,胡笠笙病亡。眼看着大势已去,准备返回甘肃之时,河南继任督办岳维峻又聘请他当自己的幕僚,他又留在了河南。在豫、陕、甘三省会馆落成典礼上,应众会长邀请,先生题联:

问文明鼻祖为谁?河洛图书追太昊;

自揖让心传咨尔,镐丰钟鼓乐中原

当时,军阀纷争,中原多事,处处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先生不甘混迹其中,提出辞归,岳维峻给他分析了关中情势,并授其河南新乡县知县,让他稍解经济之急再做辞退之计。在任新乡知县时,先生常常出衙巡访,或问俗观风,或劝农督桑,他惊奇地发现旧职官吏皆一贯贪污,且他们之间盘根错节,官官相护,根本无人清查、无法整饬,于是上书半纸辞呈,毅然离开了河南。

先生途经西安,老朋友见面格外亲切,大家争相挽留,后被易俗社聘为编剧。据说,先生每编戏之前,先坐在太师椅上,“咕嘟嘟……咕嘟嘟……”地吸水烟,等到他吸好了,就开始在满是水烟香味的书房里挥笔写戏:边写边唱,一会儿道白,一会儿高吼,一会儿低吟……直到写完,可谓一气呵成。

由于有前一段的曲折经历,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才能,他一连创作了《桃花泪》《探春宴》《闺阁缘》《鱼水缘》《五色棒》《重圆镜》《虞侯传》等古装戏剧,特别是《桃花泪》《鱼水缘》《重圆镜》《探春宴》等大本剧目,一经演出便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www.xing528.com)

《桃花泪》一剧系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他通过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这样一个主题来反射了当时的轴心国(德、意、日)和协约国(英、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战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且剧中情节有男女情爱,有忠奸之争,有虎狼式的残暴,有狐鼠类的刁苛,可以说涉及面相当地深广。《桃花泪》一剧在1934年美国芝加哥万国博物馆赛珍会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因其“宣传历史,发扬正义,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最佳节目”而荣获三等奖,国民政府教育部还特意嘉奖了先生,并将此剧本列为当时的爱国教材予以大量印发。这是中国戏剧在新中国成立前所受到的最高政府奖励,是秦腔有史以来唯一获得如此殊荣的作品。

《柜中缘》剧照

先生原配妻子去世已久,在众多朋友帮助下,他相中了桐城一王姓女子续弦。喜庆之日,朋友们来闹洞房,大家都知道先生才思敏捷,平日里总是出口成章,人人佩服。朋友便有意出题,限他作诗一首,内容要求把他编的剧目和续弦之喜都包括进去。还告诉他成则允许入帐,不成不准上床。主客饮过三杯喜酒之后,先生思考片刻就挥毫成诗,顷刻间一首七言律诗跃然纸上。诗曰:

《探春宴》里爱情联,

《闺阁录》中佳话传。

《五色棒》拖风扫地,

《重圆镜》耀月当天。

红颜洗净《桃花泪》,

白首偕和《鱼水缘》。

《情战潮》由《革命化》,

《虞侯传》表《女英贤》。

一首诗串十本戏,三杯酒合两新人。而这十本戏竟然全是先生一人的作品,众人莫不拍手叫绝。以后西安易俗社将此传为佳话。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先生离陕返兰,恰逢甘肃各界名流在五泉山蝴蝶亭前为五泉山人刘果斋铜像建成揭幕,先生亲往瞻仰,追念尊师并题七绝诗一首:

五泉山水与天通,

蝴蝶亭光太昊宫。

二十四年春尽老,

先生中立昔年容。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先生在兰州赋闲时期,兰州秦腔界名流如陈景民、沈和中等经常向他请教戏剧创作,每出新剧必请他审阅修正。在此期间,先生也阅读了许多现代剧本,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此时,邓宝珊常约他去谈心,慢慢地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友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宁夏觉民学社请先生去任编剧指导,先生抗日救国心切,便创作了《商人救国》《汉奸榜样》《马到成功》等现代戏,为当时的抗战救援工作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先生一生,甘守清贫,不慕权贵。最敬重的良师是皋兰刘果斋,最知心的益友是天水邓宝珊。先生常说“处身果斋可法,阅世宝珊可取,生平心仪,惟此二人而已”。先生一生创作作品虽多,但不愿传出。在宁夏时,其学生要求抄存他手头的诗、文、剧、联底稿。他总是说:“只许你自抄自存,千万不可外传。人皆好名,我最怕有名,宜切记之!”

先生的思想与时俱进,对于孙中山革命口常谈而心常敬之。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在银川闲住,屡蒙人民政府关照直至逝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