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化学教学指导,教与学的有效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指导,教与学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切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代劳或教师以偏概全。高度整合了的概念易于从记忆中检索,能持久记忆,这意味着它在记忆中得到巩固。因此必须重视化学概念的教学,研究化学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规律。重视化学概念教学,实施有效的概念教学,有两个前提要求:一是完整掌握中学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其结构、体系;二是正确掌握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衍变、地位与作用,如此才可能设计出合理、科学、最优的概念教学流程。

高中化学教学指导,教与学的有效方法

新授课

一、概念新授课的实施流程与分析

1.实施流程

在中学阶段里大多数化学概念的学习并不是单独进行的,纯粹的概念课比较少,而是结合化学实验、化学模型、化学史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化学原理、化学计算等共同展开的。由于不同的化学概念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程度不同,所以投入的教学时间、教学方式也不同,因而真正要形成一个最优化的概念教学模式,从而适用于所有的概念教学,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概念是经过刺激、反应、增强,再经类化与辨别的历程而逐渐形成的。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概念形成是认知的学习过程,是个体对情境有所理解之后所做的假设验证,假设验证获得的肯定结果,就是概念的形成。尽管两者的观点不一致,但不无相通之处:感知(刺激)——假设(反应)——验证(类化)——判定(辨别)——运用。因而概念课教学的一般流程可表示为下图所示:

2.流程分析

教是为了学,所以教学流程分析主要是围绕学生活动进行。

(1)感知、观察阶段:感知是形成概念的基础,由于概念的抽象性,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充分感知典型的化学事物实例(如:化学实验、化学模型、化学史实、具体实物、背景材料及其他直观教材等),或感知教师与教材的语言

(2)加工、反应阶段:也就是学生进行分析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属创设问题情境),也可让学生自己对典型的化学事物实例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提取其本质特征,确定各特征间的关系;或者对接受的语句进行分析,抽取语义,结合经验中的实例综合语义,逐渐形成关于概念本质属性的意义表征。切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代劳或教师以偏概全。

(3)初步形成阶段:引导学生把找出的本质特征概括、类化、推广到化学事物的更大范围,形成概念,做出定义,或者理解和认同给予的定义,使概念符号化。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得出概念的语言或文字表述,学生就真的形成了概念,必须通过加工、形成两个阶段,由于学生的能力差异、概念的属性界定大小等,学生可能出现障碍,可作适当点拨解惑,但决不能用讲解代替学生自我加工、概括过程,否则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就会不完整,也不能由此促进相关能力的发展。

(4)判断、鉴别阶段:学生对初步形成的概念内涵还并不十分明了,必须及时提供一定数量的正、反例,让学生进行判断、鉴别、划分、验证,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逐渐清晰。此阶段可采用合作学习等更为开放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甚至争辩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真正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5)整合、关联阶段:通过上述阶段,可引导学生对新学的概念进行整理、注释(包括说明非本质特点),明确新概念的外延,使新概念跟原有的概念结构联系和作用(包括补充、修改、纠正、明确等),整合成新的概念结构(例如概念的网络关系)。高度整合了的概念易于从记忆中检索,能持久记忆,这意味着它在记忆中得到巩固。

(6)运用、内化阶段:教师可提供背景更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化学概念对化学事物进行概括、推理、解释、判断、反思等,不但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对概念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和加深,使之更加准确、精细、丰富,记忆更深刻,或者发现新的问题、导致新概念的形成等等。此阶段包括课堂巩固练习与课外习作。

二、概念新授课的实施要点

1.必须对化学概念有准确的认识

出于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程度的考虑和减轻学业负担的需求,新课程教材中同一化学概念在不同的学段呈现不同的认知要求,在表述概念时,教材通常会采用说明、解释、概述等不同的方式,进行精确程度不同的各种定义。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一些化学概念的认识还在进一步深化中,新课程教材为体现时代性,也在不断更新有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因而,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站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所要求学习的化学基本概念的结构和体系的高度,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准确把握好各学段相关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力求合适、合理、准确和严密,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避免因此而造成对概念本质与内涵的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否则将产生难以逆转的后果,因为概念一且形成将难以修正和清除。

2.必须重视化学概念教学

由于化学概念具有逻辑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显著特点,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又由于化学概念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化学概念的教学,研究化学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规律。那种认为概念课就是讲授课,只要细讲、多讲、讲深、讲透,学生就会理解的观念是错误且有害的。重视化学概念教学,实施有效的概念教学,有两个前提要求:一是完整掌握中学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其结构、体系;二是正确掌握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衍变、地位与作用,如此才可能设计出合理、科学、最优的概念教学流程。

3.必须丰富化学概念教学

化学概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的概念教学是单独进行的,有的概念教学则是结合其他化学知识、技能进行的;而不同类别的概念、不同属性范围的概念教学又有不同特点。一般形成概念大都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但也有由抽象到抽象的过程,因而要采取更丰富的形式,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概念教学。

(1)加强直观、由表及里: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打开学生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的“门径”。学生只有在具体、感性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才能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如电子云的概念,就可采用氢原子电子云形成的电脑动画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常见的直观手段有:实物、实验、图表、模型、多媒体展示等。在选择感知对象时,必须具有针对性,不能只图丰富、好看,范围越模糊、对象越杂乱,对概念形成的干扰就越大。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让学生既能全面观察,又能集中到主要现象,进一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客体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和次要,本质和非本质,排除感知中的非本质属性。

(2)联系生活、逻辑推理:对于物质的结构、化学量等方面概念的教学,由于其难以直观感知,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而其教学就必须设法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置先行组织者,再利用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如在物质的量单位一一摩尔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举例说明1mol米粒有多大的体积,使学生清晰摩尔概念中“只适用于微观粒子”这一属性。在联系生活经验时,要注意学生的日常概念与化学概念是否一致,如果两者的内涵基本一致,则日常概念对新概念的学习有积极作用,应当充分利用;如果两者的内涵不一致,就会干扰化学概念的学习,在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分清二者的区别,重点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以消除日常概念的不良影响。

(3)对比归纳、巩固深化:化学概念繁多,属性大小不ー,关系有连有断,如不及时对比、归纳、整理,既不利于新概念的形成,也对已有概念产生冲击。如许多教师常称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其实此前应加“无机”两字,在有机化学中与化合反应形式相似的是加成反应,与置换或复分解形式相似的是取代反应,与分解反应形式相似的是裂解反应,但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可引导学生深入辨别差异。此外,还有许多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如原子和离子、电离和电解、电解质与电介质、铵根和氨基、酯和脂、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等,也可以运用对比、分析等方式,明确它们的本质差异。

4.必须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

不能认为概念课就是知识教学,它同样应实现三维目标。要让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正、反例的验证性运用,使所学概念由陈述性知识上升为程序性知识,并为形成策略性知识打下基础。在感知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果通过实验感知就要培养实验技能和能力),在加工、初步形成阶段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验证阶段要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在整合阶段要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在运用阶段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概念课教学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也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还是进行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习惯培养的重要场所,必须综合考量、整体设计、有机渗透、有序实施、全面实现。

三、元素化合物新授课的实施流程与分析

物质世界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元素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物质,元素在物质中存在的形态与化学环境对物质性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化学不仅有助于人类认识物质世界,还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新物质;学习、研究物质的组成变化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化学符号、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还为化学概念原理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规律,并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因而在研究方式上具有实验性,研究过程上具有探索性,思维品质上具有辩证性和创新性,研究结果上具有实用性等特点。鉴于此,在素质观下的化学教学应该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和核心,以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主动探索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布鲁纳也指出:“所谓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实践过程。

在教材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多而杂,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常用的有实验探究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以下谈谈探究式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一般教学程序。

1.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探究情境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课的重点一般是了解某种单质或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它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等。如在氯气制法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氯气的制法,创设新的探究情境:实验室如何制取氯气?提出制氯气需要探究实验室制法的原理、选择合适的药品、选择正确的实验装置、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气体检验等,让学生掌握一般气体制备的流程和实验方法。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明确探究的目标之后,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小组内初次方案会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师要指导学生,提供给学生思维框架,指出实验方案应含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比较和总结”。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和橡皮、反应是否加热及温度是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等,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

3.学生探究实验

合理的方案制订出后,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准备,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进一步分析实验装置是否还有疏漏,防止造成器材的损害。学生会在一次次方案的完成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自主探究实验的能力,进而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有关性质。

在实验——探究课堂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三点:

(1)要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积极主动的参与。布鲁纳说过“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启发——探究式课堂教学兼顾了教和学两方面的作用,重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参与“怎么样”,即怎么样研究,怎么样探索知识和方法的形成过程,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

(2)要注意保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探究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或无法实现甚至荒谬的方案,教师要禁止批评或指责这些设想,保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保持学生开放的个性。此时,一方面要及时加以引导,从严密性、可行性、简约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尽量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实践操作,用事实说话,避免纸上谈兵。

(3)切不可给学生永久性失败的体验。设计探究性的课题时,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必要时,要为学生创新提供帮助,给予引导,切不可给学生永久性失败的体验,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帮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长久保持探究和创新的激情。布鲁纳认为“提示性学习比完全尝试错误型学习和纯粹发现式学习效果更好”。

4.记录现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观察,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要让学生明确化学实验观察的主要现象有:“光(颜色、强弱)、火焰(颜色、明暗)、沉淀、溶解、颜色、气泡、燃烧(平静、剧烈)、热(吸热或放热)、声(嘶鸣、爆鸣)、态(状态)、味(气味)、爆炸、烟、雾等”,把这些现象同新物质的生成联系起来,特别要注意那些容易消失或不易发现的现象,要快速地做好如实的记录,对现象描述要准确。这是整个探究活动中最核心的一步。观察是思维的源泉。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对物质及其变化做全面、细致的观察,学生才能提出问题,弄懂其中的含义,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刻,记得就越牢,这也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不仅仅可以提高双基的教学质量,而且对于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丰富该学科的知识都有裨益。

“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是学生探究实验的认知规律。以自主探究实验前面的几个环节为基础,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由表及里,以点带面,掌握实验的主要精髓;通过学生实验与师生互动,做好各个小组的结论分析,找出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分析、应用等多种能力。通过此种方法,学生在不断进行的方案完善中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实验探究能力。

5.巩固训练、完成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的内容要围绕目标来设计,并具有典型性。课堂作业的形式要多样,重点、难点要突出,让学生通过及时的练习和反馈,巩固所学习的知识。

当然,元素化合物知识课课型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实验探究课型对教师把握课堂能力的要求更高,相对也比较费时,要运用恰当,否则学习效果会很差。

6.课例流程

元素化合物课型实施流程如下: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进入学习状态。接着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元素化合物学习任务。通过对新问题的猜想、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培养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教师再进一步归纳小结,并让学生反馈练习,巩固学习的新知识。教师不断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复习课

高中化学的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型,对于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复习课又是让很多教师“头疼”的一件事情,在复习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造成了复习课的成效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改变高中化学复习课“举步维艰”的境地,教师应该积极的响应新课程的理念要求,高中化学复习课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应该在充分地研读新课标、考试说明、历年高考试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基础上,努力进行创设复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通过设计典型例题、习题,鼓励学生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锻炼能力。复习课与新授课一样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于教的思想,重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一、目前高中化学复习课堂中的常见问题

复习课,顾名思义是重复学习,把以前已经学过的知识再学习一遍,查漏补缺,夯实基础。一般的复习课主要达到的目的有:巩固基础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技巧等。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老师只是简单的带领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再重新复述一遍,对知识很自然的成了复述、复制,这样学生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对于已学过知识的重复缺乏兴趣,因此造成了复习课的效率不高。高中的化学课由于化学式、实验现象、过程、结论、化学反应、方程式等涉及的内容很多,而且在记忆和运用的过程中容易搞混出错,而很多教师对于高中化学复习课不够重视,采用传统的复述知识、做题、讲题的复习模式,打题海战术,整个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配合“听讲”而已,教学没有任何新意,学生缺乏积极性,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不但达不到夯实基础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更无从谈起,最终造成学生的成绩下降。

二、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模式

为了响应新课标、新时期对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改变传统的高中化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探究旨在夯实学生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新型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高中化学复习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总结出以下高中化学复习课指导意见:

(一)课前准备环节

(1)教师认真编写导学案并统计分析在新课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是普遍性问题,哪些是个性化问题,哪些是主干问题,哪些是枝节问题,以便讲解时层次分明,让学生易于把握。

(2)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上交,教师及时批改,及时发放给学生。这样有助于了解学生问题所在,找出学生易错点,同时学生又能及时订正反思总结,为下节复习课做好准备。(www.xing528.com)

(二)课堂探讨环节

1.展示考纲,确立目标方向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复习目标,同时明确自己知识上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复习、加强的地方。

2.复习考点,落实知识体系。

这一环节是复习课的重点部分,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的基本思路,可在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

(1)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自身导学案上存在的问题(在改过的导学案发下去之后利用课下时间就可以开展);教师在课堂上巡视并跟踪辅导,答疑解惑;然后分配任务,每组重点分析一定量的题目,小组内交流讨论,为第二步展示服务。

(2)学生展示:

①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要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引导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对于展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老师要清醒地知道“问题”何在,然后留给那些表现欲强烈的学生去帮助“纠错”,并让出错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自己的“纠错本”上。

(3)总结评价:对学生做出的分析进行评价,在主干问题和个性问题上再做强调、延深和拓展,加强学生记忆。

3.典型题目,了解规律意图

通过典型题目,及时练习、巩固复习内容,形成典型解题思路

4.变式训练,巩固落实知识

针对典型例题中学生的难点和易错点,通过变式训练,进一步落实复习目标。

(三)课后环节

1.学生总结

对做过的复习习题,课下一定要认真总结,反思,并记录在导学案上。

2.学生训练

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根据自己掌握情况,要做针对性的训练,及时巩固。

当然,“教无定法”,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任何形式的复习课都应该注意:复习课并非单纯的知识的重述,而应是知识点的重新整合、深化、升华。复习课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旧知是为了获取新知,同时,要尽可能兼顾每一位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

讲评课

讲评课是化学复习阶段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高效的化学试卷讲评不仅能纠正学生平时化学学习中对某些知识点的错误认识和理解,还能规范解题、熟练技巧、查漏补缺,同时也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当前讲评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教师往往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专题复习课的研究上,而忽视了试卷讲评课的设计和谋划。主观上,功利主义色彩较重,总认为试卷学生已经考过了,分数也已经确定了,试卷讲评课设计得再精彩,也不能改变学生考试的分数。不能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对强化复习效果、提高复习质量具有的重要意义,更多时候仅仅是走过场,把老师做题的过程“塞给”学生。客观上,相对专题复习课而言,试卷讲评课的备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要精心设计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

(2)的教师上课没有重点,面面俱到,从第一题详细分析到最后一题,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典型的“满堂灌”;有的教师课前没有充分准备,进了课堂拿起试卷就讲,无的放矢,信口开河,想到哪儿讲哪儿,讲到哪儿算哪儿。

(3)题论题,不重视规律方法的总结。有的教师课上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核对正确答案,不讲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学生知道了是什么,但不能理解为什么,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要上好一堂讲评课需注意以下几点。

讲评课基本流程:

一、课前准备

精心备课与及时讲评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关键。化学试卷讲评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做充分的准备,以便准确把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缺陷。化学试卷讲评课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有做卷、阅卷、统计等。

1.做卷

每次学生考试(或者作业)之前,教师都应仔细将试题完整地做一遍,通过做试卷,了解试卷中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及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命题的难易程度、试卷结构和各类题型的比例、开放性试题多元答案等内容,同时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2.阅卷

要认真、及时批阅试卷(或者作业),在阅卷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注意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重点关注学生在哪些知识和能力上还不到位,找准学生现状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讲评时才能对症下药。

3.统计分析,找准重点

统计时我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统计平均分、各分数段得分人数,让学生心中有数;统计每题的错题人数,便于找准重点错题;时间允许我还把每道题是哪些人出错都统计出来,方便提问交流;统计每题出现的典型错误。造成学生考试错误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因素,审题因素,运算因素,对概念、规律理解不清等因素。因此,根据试卷的内容、特点和考试结果,对试卷进行归类分析是必要的。可以按知识点归类,即把试卷中考察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纳到一起进行分析;可按解题方法归类、按典型错误归类等。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目前阅卷平台的使用使得统计分析工作更加便捷、详细、高效)。

二、教学过程

(一)总结试卷的基本情况

1.以激励为主,巧妙公布成绩

学生对于成绩一向敏感,假如采取不公布成绩的方式,会使成绩优秀的一部分学生失望,如果全部公布又可能会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自尊心造成伤害。教师可以变换方法,巧妙公布,比如,可以公布一下成绩特别优秀的或者进步明显的学生名单和分数。另外,再公布一下平均分和各分数段的人数,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大概知道了自己在班中的位置。对成绩暂时滞后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奋起直追。切忌出现声色俱厉的全班批评,对于平常的作业也应该及时公布成绩特别优秀的或者进步明显的学生名单,以便于激励学生,对于做得比较差的作业或者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可以遮盖名字之后以投影的方式展示。

2.出示幻灯片:

3.教师总结试题的得失分情况(幻灯片)

①审题不仔细;②化学术语的使用不够准确;③计算错误;④读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等等

4.学生自主纠错。针对存在的错误应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改试卷,要求学生自改试卷过程中注意反思出错原因,分清是因为审题、计算、方法等导致的非知识性错误,还是由于知识没掌握而导致的知识性错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能改对的,应在考场上尽量避免,对于疑问要做出标记。

5.小组合作讨论。针对学生自己不能解决或者没有把握的题目,先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更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6.教师归类重点讲评

(1)教师要抓住关键性、典型性问题加以点拨剖析。讲评时切忌面面俱到,不要什么问题都讲,更不要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否则讲评课必然会变成只是教师在简单的重复试题答案。

另外,也不要把个别学生的问题拿到全班上讲,以免浪费大多数学生的时间,引起学生们的反感,达不到讲评课应有的效果。

(2)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讲评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发言机会。对典型的错误可以让学生讲解;对于那些考试时答对的学生,可以让他将当时的思路、解题方法向大家介绍,让大家评论。对一些较敏感的中学生来说,公开展示自己的错误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对于敢于向大家公开自己的不足的学生要给予肯定,以保护其积极性。

(3)要“借题发挥”。教师有必要对原有问题进行变式和延伸,有意识地把学生可能遗忘、与本题有关题目又未涉及到的遗漏知识点联系起来略加延伸,学生的视野定会因此而开阔,印象就会因此而深刻。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的。教师的作用是要挖掘试题中的创新生长点,通过开发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不断得到升华。

(4)要“追根寻源”。讲评课中要引导学生搞清自己出错的原因,是概念不清还是审题不清?是用错方法还是运算粗心?是解题表述不规范还是隐含条件的意义不清?是思想不重视还是心理紧张过度?要找准病根以对症下药,以求收到实效。

7.变式训练拓展

学生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大多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多不能一次讲评后学生就完全掌握。为了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与之配套的跟踪训练不可少,让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巩固与提高。

8.反思内化巩固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课后知识的落实也非常重要。否则,课上听懂了,不及时消化,转眼又成“过眼烟云”,对于部分学生“一做就错,一听就懂、再做还错”的现象,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缺少对解题活动的自主反思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讲评课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典型错题摘录在错题集上,注明正确答案和简要的解题思路。同时引导学生做“题后小结”和“题后反思”(错题集右侧专门留白用于记录)。反思主要包括:①对错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反思。同一知识点还可以以何种形式呈现和考查,对比做过的同类试题和练习,进行小结;②对所用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反思,特别是一些重点试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对于多种不同求解方法,那种方法更好?同类题型试题一般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所用解题方法中有无规律可循?通过这类反思,进一步强化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③对错误原因的反思,是知识缺陷、能力不足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答题方法、书写规范、应试心理调控、答题时间的合理安排等),及时整理,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讲评课的基本原则:问题让学生想,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难点、疑点、易错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教师起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让课堂因学生主动而高效,因能力生成而精彩。

当然,讲评课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以上授课模式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效开展师生辩论、学生上台讲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展示、视频动画等方式均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