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梁子湖跨域治理: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角色

梁子湖跨域治理: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角色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北美五大湖区水污染治理实践中,美国和加拿大就成立了一批非营利组织,进行跨域协调,共同推动跨域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功经验。正是依靠具有高度公信力的非营利组织,积极协调,凝聚合力,五大湖区的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才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北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成功范例。

梁子湖跨域治理: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角色

非营利组织由于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等特性,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成为最具公信力的机构。在湖泊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重要治理主体,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一起联合行动,共同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

(一) 西方环保非营利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环保非营利组织,它们以环境保护为己任,从事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工作,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监督企业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积极发挥作用。

在北美五大湖区水污染治理实践中,美国和加拿大就成立了一批非营利组织,进行跨域协调,共同推动跨域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功经验。国际联合委员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对于涉及两国共同利益的水资源问题,作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调解决策。美国和加拿大还联合成立了另一个非营利组织五大湖渔业委员会,负责控制五大湖的寄生海鳗,保护湖区生物多样性。五大湖州长理事会也是一个非营利组织,鼓励和促进10个州、省之间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进行有效合作,共同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现实问题,实现五大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五大湖区跨越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仅仅依靠某一个国家,湖区治理和保护不会取得效果。正是依靠具有高度公信力的非营利组织,积极协调,凝聚合力,五大湖区的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才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北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成功范例。

日本非营利组织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最大的环保非营利组织“日本野生鸟类协会”,有5万多会员。另一个非营利组织“日本世界范围自然基金”协会,会员也有5万人。另外,“日本自然保护协会”会员也有2万人。[2]日本还有5000多个规模较小的环境保护团体,虽然这些团体单个的会员人数少,但是由于它们数量众多,而且大多数在基层开展环保工作,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我国环保非营利组织开始出现(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出现了一批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民环境意识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成为保护资源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力量。大陆首家真正的环保非营利组织“自然之友”,全称为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成立于1994年3月,挂靠中国文化书院。[3]“自然之友”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自然之友”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为: “与大自然为友,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权利;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健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 “自然之友”成立以来,组织了环保演讲、教师培训、“羚羊车”流动环保宣传活动,开展了“绿色希望行动”、制止滥伐长江源头森林、保护滇金丝猴行动、暑期“绿色营”等较具影响力的活动。

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实践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环保非营利组织的身影。浙江省绿色环保志愿者分会,全称为浙江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绿色志愿者分会,成立于2002年4月。[4]协会组织了广场义演、环保时装秀、保护青蛙、爱护鸟类等宣传活动,建立宣传小分队和城市公共设施保洁小分队,制作“绿色浙江”网站。目前,协会已发展学校、社区等团体会员40多个,个人会员达1500人,并与国内外环保非营利组织建立了联系。浙江省良友自行车协会也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于1998年5月成立。该协会开展自行车郊游、环保宣传、污染举报、风光摄影等活动,人数多时有各年龄层的自行车爱好者200多人参加。1998年10月,为配合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该协会组织了“环太湖自行车环保活动”。[5]这些非营利组织面对社会普通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传播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传播环保理念,产生了一定影响。非营利组织自觉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政府的帮忙人”或“合作伙伴”,对政府不支持的领域几乎不涉及。他们通常采取与政府合作而非冲突的态度,谋求彼此间的协调关系,期望达成一种默契。

(三) 我国环保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非营利组织在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远远不够,还有巨大发展空间。与国外非营利组织在促进环保事业所做的贡献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力量还显得太单薄,对政府和社会工作的影响力还亟待提高。从政府方面来看,要大力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为其提供适当的活动平台,让它们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中大展身手。从非营利组织方面来看,要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成员素质,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环保活动,取得政府的信任,赢得公众的支持,在促进环境保护、改善生活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