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邵八湖镇村名称河东地理与地名

邵八湖镇村名称河东地理与地名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邵八湖镇和邵八湖村委驻地,位于临沂市城东北22千米处,东邻管仲河。后迁来邵姓人,居村首户,改称“邵八户”。后相继迁来十四姓,八户概括不了,又因地处洼湖,遂又改称“邵八湖”。据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徐姓人来此定居,周围有五处洼湖,且村小,人少,故命村名“小徐家五湖”。该村为抗战名村,1938年3月2日,国军庞炳勋部40军115旅229团奉命从沭河东前来迎击日军,在铜佛官庄村与敌遭遇。

邵八湖镇村名称河东地理与地名

邵八湖

镇和邵八湖村委驻地,位于临沂市城东北22千米处,东邻管仲河。1986年有2881亩耕地,570户,2351人。现有2916亩耕地,3522人。

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村。成村时因只有八户人家,曾名“八户村”。后迁来邵姓人,居村首户,改称“邵八户”。后相继迁来十四姓,八户概括不了,又因地处洼湖,遂又改称“邵八湖”。

主要姓氏:邵63%、张8%、徐8%、谢10%、周8%等。

据说邵姓是从东南白塔存迁徙而来,邵家湾邵姓是从这里迁去的。为祭扫方便,邵湾后来迁走一个老祖。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6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蒲沂庄

位于邵八湖北4.5千米处,汤河西岸。1986年有1050亩耕地,126户,594人。现有949亩耕地,709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蒲家庄”。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因村中一蒲汪而又地属沂州,故命村名“蒲沂庄”。其实沂河两岸带有“沂”字的村庄不少,细考都因沂河之故。此地周围就有泉沂庄、树沂庄、沂自庄、古沂庄、久沂庄、光沂庄等。

主要姓氏为王33%、张30%、石20%、赵5%。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4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3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8%左右。

小徐家五湖

位于镇政府北5.5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525亩耕地,79户,330人。现有434亩耕地,353人。

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徐姓人来此定居,周围有五处洼湖,且村小,人少,故命村名“小徐家五湖”。

主要姓氏:徐90%、戴10%。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6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大张家五湖

位于镇驻地北5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1937亩耕地,234户,1030人。现有1816亩耕地,人口1288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张家五湖”。相传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张姓人来此居住,周基地势低洼,有明显五处洼溺,这一带村庄皆以五湖命名,且比小张家五湖庄大、人多,以姓氏和地势,命村名“大张家五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续修临沂县志·实业》载:“五湖村民能用红白秫蔑为席,织成人物花鸟及文明结婚四大字,或喜联一副。”可见此地人民心灵手巧,富有文化艺术追求。这一带所产苇席远销省外,颇受用户欢迎。

主要姓氏:张姓90%。

村内共5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2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5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9%左右。

魏家位林

位于镇驻地北4千米处。1986年有824亩耕地,115户,482人。现有707亩耕地,558人。

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魏姓人来此定居,因靠近魏姓的林地,故名“魏家魏林”。

周围四个村庄皆以魏林作为地理标志,可见魏家墓地的影响力较大。而且毫不避讳林地之名,必有民俗的因素。

主要姓氏:魏90%、刘5%、朱5%。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2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6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20%左右。

李家位林

位于镇驻地北4千米处。1986年有664亩耕地,110户,472人。现有610亩耕地,642人。

相传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李姓人来此定居,因靠近魏姓的林地,故名“李家魏林”。

主要姓氏:李姓100%。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8%左右。

田家位林

位于镇驻地北4千米处。1986年有361亩耕地,80户,295人。现有317亩耕地,425人。

家谱记载,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圈姓人从山西洪洞县逃荒至此,安村于魏家林地近处,故名田家魏林。

主要姓氏:田70%、邵6%、邢10%、王5%、陈4%。

村内共3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5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6%左右。

解家位林

位于镇驻地北4千米处。1986年有772亩耕地,146户,579人。现有741亩耕地,人口638人。

相传清康熙九年(1670年)解姓人逃荒至此,建村于魏家林地近处,故名“解家魏林”。

主要姓氏:解60%、高40%。

村内共3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2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铜佛官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4千米处。1986年有1106亩耕地,161户,662人。现有1271亩耕地,829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滕家官庄”(系误写)。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村。村西有座泰安庙,庙内有两尊铜质佛像,故命村名“铜佛官庄”。现在有遗址。

该村为抗战名村,1938年3月2日,国军庞炳勋部40军115旅229团奉命从沭河东前来迎击日军,在铜佛官庄村与敌遭遇。第三营营长汪大章冲锋陷阵殉国,另有8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主要姓氏:赢28%、高30%、王30%等。

村内共3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6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小蒋庄

位于镇驻地北2千米处,汤河西岸。1986年有214亩耕地,31户,128人。现有182亩耕地,206人。

清宣统元年(I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蒋家庄”。相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蒋姓人来此定居,庄小、人少,故命村名“小蒋庄”。

主要姓氏:蒋50%、徐40%、姚10%。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

高家柴埠河

位于镇驻地北3千米处,汤河西岸。1986年有2688亩耕地,405户,1663人。现有2233亩耕地,2116人。

据碑文记载,明崇祯年闯(1628-1644年)高姓人来此居住,因汤河原称柴埠河,所以附近村庄皆以“柴埠河”命名,并冠以姓氏,故得村名“高家柴埠河”。

主要姓氏:高姓50%、于姓30%。

村内共3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2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小型打包带厂和小型脱水厂等加工厂较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窦家柴埠河

位于镇驻地3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265亩耕地,60户,250人。现有169亩耕地,304人。

相传清雍正十年(1732年)窦姓人来此,定居于汤河东岸,汤河原称柴埠河,故命村名“窦家柴埠河”。

主要姓氏:窦姓100%。

村内共1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0%左右。

张家柴埠河

位于镇驻地北3.5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862亩耕地,176户,758人。现有681亩耕地,842人。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698年)张姓人居住于汤河东岸,因汤河原称柒埠河,故命村名“张家柴埠河”。

主要姓氏:张70%、王10%等。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1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岳家柴埠河

位于镇驻地北2.5千米处,汤河东岸。436亩耕地,90户,250人。现有404亩耕地,470人。

相传明崇祯年间(1828-1644年)岳姓人定居于汤河东岸,因汤河原称柴埠河,故命村名“岳家柴埠”。

主要姓氏:岳60%、蒋10%。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0%左右。

驻马滩

位于镇驻地东北4千米处。1986年有3022亩耕地,485户,1857人。现有2700亩耕地,2456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芝麻滩”。相传明洪武年间(13638-1398年)萧、姚两姓来此定居,初命村名“萧姚岭”。传说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发大水时,唯该村没被淹着,当时有人看到有一匹马站在村头,从此改村名“驻马滩”。一说清兵曾驻该村,因以得村名。

主要姓氏:房40%、沈30%。

村内共8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3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30余户,小型加工厂10余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窦家岭

位于镇驻地西北2千米处,西邻太平街道办事处。现有1321亩耕地,639人。

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窦姓人来此定居,因地处长虹岭以北,故命村名“窦家岭”。

主要姓氏:张50%、林10%、宋10%、解10%。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2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3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小新村

位于镇驻地西2千米处,1986年有679亩耕地,102户,445人。现有523亩耕地,714人。

相传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村,当时命名“沂河官庄”。由于该村建村时间晚,邻村皆呼“小新庄”。因而从俗而名,取代了原名。

主要姓氏:徐30%、张15%、付7%、王7%。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2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3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郭圪塔墩

位于镇驻地北1.5千米处,汤河西岸。1986年有2139亩耕地,312户,1332人。现有1808亩耕地,1700人。

相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郭姓人来此定居,困村旁有一高墩,故命树名“郭圪塔墩”。又因地处张圪塔墩西,曾名“西圪塔墩”。附近5村皆以“圪瘩墩”地理实体命名,类似于凤凰岭社区的黑墩村庄命名习惯。然而墩名圪瘩,比喻其如圪瘩大小,当属于小土墩,百姓爱之,因以村名。后人也写作圪墩。

主要姓氏:张40%、郭35%。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6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边圪塔墩

位于邵八湖东北1.5千米处,汤河南岸。1986年有968亩耕地,185户,600人。现有870亩耕地,845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徐家圪塔”。相传徐、边两姓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来此定居,建村于高墩旁,曾名“徐圪塔墩”。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边姓居多的情况,改称“边圪塔墩”。此类情况有特殊性,一般都保持原名不动。

主要姓氏:边45%、徐45%。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1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4%左右。

管仲河崖(崖:方言读yai)

位于镇驻地北1千米处,管仲河东岸。1986年有78亩耕地,127户,523人。现有781亩耕地,人口833人。

管仲河

相传明崇祯年间(1698-1644年)宋姓人来此定居,初名“新兴庄”。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改称“宋家园”。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因汤河至圪塔墩分为东西二支,西支向西南流,叫作管仲河,该村处管仲河东岸,又改称“管子河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村民认为“子”字欠佳,又改为“管仲河崖”。

主要姓氏:宋80%、张15%、孟3%、王2%。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5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藕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张八湖

位于镇驻地300米处,管仲河西岸。1986年有1050亩耕地,160户,707人。现有1015亩耕地,1031人。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因村民有八姓氏,曾名“八户村”。后人嫌叫起来别口,根据村四周低洼、张姓人居多,遂改称“张八湖”。

主要姓氏:张80%。

村内共6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3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6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王圪塔墩

位于镇驻地邵八湖东北2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1124亩耕地,220户,933人。现有1083亩耕地,1162人。

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移来此定居,因村周围有好几个土墩,故命村名“王圪塔墩”。

主要姓氏:王95%、孙5%。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9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2%左右。

谢圪塔墩

位于镇驻地邵八湖东北2.5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791亩耕地。135户,593人。现有769亩耕地,755人。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谢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移至此,困村周有几个土墩,故命村名“谢圪塔墩”。

主要姓氏:谢87%、张8%。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3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张圪塔墩

位于镇驻地邵八湖东北1.5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2213亩耕地,427户,1619人。现有2313亩耕地,2036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圪家塔墩”(圪系误写)。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姓人来此定居,因村前有一土墩,故命村名“张圪塔墩”。

主要姓氏:张60%、付18%、孟10%。

村内共3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东南角

位于镇驻地邵八湖东2千米处。1986年有2044亩耕地,350户,1378人。现有2055亩耕地,1772人。

相传明崇祯年间(1698-1644年)建村,因地处诸圪塔墩东南方,故命村名“东南角”。

主要姓氏:张姓100%。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3%左右。

古沂庄

古沂庄位于八湖镇驻地西南2千米处,邻东外环八湖段西侧,西与八间屋南与安子林、东与苏程旺等为邻,周围村庄比较稀疏。1986年有3730亩耕地,500户,2227人。现有4702亩耕地,人口3133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顾家庄”。相传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建村。因周围较洼,中间突起,曾名“鼓庄”。因地属沂州,取“鼓”的谐音“古”字,遂得村名“古沂庄”。

主要姓氏:郭5%、冯40%、刘12%、朱11%等姓。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6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徐八湖

位于邵八湖南0.5千米处,管仲河西岸。1986年有1850亩耕地,290户,1251人。现有1700亩耕地,1585人。

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曾名“八户村”(因有八姓氏居住)。后相继迁来多姓,八姓不能包括,并且村中徐姓居多,地处低洼,遂改称“徐八湖”。

主要姓氏:徐40%、沈30%、张4%、刘20%、邵5.9%、杨0.1%。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3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4%左右。

西北场

位于镇驻地东南1.5千米处,汤河西岸。1986年有475亩耕地,78户,364人。现有477亩耕地,507人。(www.xing528.com)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小程家庄”。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村。原属苏程旺,自成村落时,因在苏程旺的西北,故命名“西北场”。

主要姓氏:张姓99%。

村内共1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1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苏程旺

位于邵八湖东南2千米处,汤河南岸。1986年有1794亩耕地,302户,1292人。现有1752亩耕地,1626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北程家庄”。相传西汉鸿嘉年间(公元前20-17)建村。村名来历说法有二:一说程姓人定居成村,初名“程旺庄”,后迁来苏姓人,户大丁多,改村名“苏程旺”;一说庄东原系一片荒地,本来要安城,但因故未果,自此称“城望”(意为筑城有望),演变成“程旺”,后迁来苏姓人,改称“苏程旺”。

主要姓氏:苏55%、贺10%、邵15%等。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3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河北崖(崖:方言读yai)

位于地邵八湖东南2千米处,汤河北岸,对岸为朱呈旺村。1986年有617亩耕地,105户,467人。现有592亩耕地,637人。

相传清康熙年闯(1662-1722年)建村。因处汤河北岸,故命村名“河北崖”。

主要姓氏:张50%、彭38%。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3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朱呈旺

位于邵八湖东南2千米处,汤河南岸。1837亩耕地,323户,1292人。现有1410亩耕地,1497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后呈家庄”。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程姓人来此定居,初名“呈旺庄”(旺系吉祥言)。后朱姓迁来,遂改称“朱呈旺”。

据说原有翟姓,后迁往郑旺林家湾沟北村。

主要姓氏:朱70%、徐20%。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7%左右。

刘店子

原为刘店子乡和刘店子村委驻地,莲子沟西岸。与史家宅子、吴十二湖、宋十二湖为邻。1986年有2133亩耕地,509户,2300人。现有1607亩耕地,3165人。

1984年4月1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84)鲁政函第141号文件,由八湖乡划入的沂自庄,汤头镇划入的树沂庄、傅赤草坡、丰赤草坡、朱赤草坡、王十二湖、吴十二湖、刘店子、史家宅子、宋十二湖、王瞳,郑旺乡划入的大梁家、前石拉渊、新莲材、西石拉渊、东石拉渊、坊上、小十六潮、大十六湖、星移庄等二十个自然村组成,新建刘店子乡。

2011年,根据新的发展规划,刘店子乡撤销,原有村庄划入八湖镇。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刘店子”。据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人来此定居,初名“刘家十二湖”,至清初,刘姓人在村南开店,过往客商均称“刘店子”,原名遂废。

主要姓氏:赵30%、刘20%、王18%、史15%、陈10%。

刘店子旧时代有古盐道,费县以西的推车贩盐的车户子都走此路,东去石拉渊郭沭河。此处黑泥地难走,雨季车轮易陷入黏泥里。当地有民谣说:“宁走九江口,不从刘店子走。”

现规划建设为刘店子社区。

村内共8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4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7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6%左右。

史家宅子

与刘店子、宋十二湖为邻,与刘店子连成一片。1986年有1008亩耕地,209户,827人。现有914亩耕地,1049人。

相传明万历二十八(1600年)史姓人在刘庙子东头买了几亩地,以种菜为业,人们曾呼此村为“东菜园”。后史姓人丁繁昌,遂改村名为“史家宅子”。

主要姓氏:史姓90%。

现已划归刘店子社区。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6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吴十二湖

位于镇驻地8千米处,与刘店子等连成一片。1986年有1099亩耕地,258户,957人。现有840亩耕地,1166人。

相传明初建村,吴姓人来此定居,命村名“吴家十二湖”。后简化为“吴十二湖”。村名来历同宋十二湖。

主要姓氏:吴70%、王20%。

村内共1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7%左右。

宋十二湖

位于镇政府北17千米处。与刘店子、史家宅子为邻。1986年有2127亩耕地,348户,1577人。现有1884亩耕地,1949人。

相传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宋姓人来此居住,地势低洼,周围有十二个洼湖,这一带村庄皆以“十二湖”命名,分别以姓氏冠之。

主要姓氏:宋60%、史10%。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5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3%左右。

王十二湖

位于镇驻地东北方向6千米处,北与吴十二湖为邻。1986年有3485亩耕地,598户,2289人。现有2930亩耕地,2924人。

据碑文记载,王氏始迁祖历居仓粟宰,由南京水西门退隐后,其一支来此定居,取村名“王十二湖”。村村名来历见宋十二湖。

主要姓氏:王姓94%。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5%左右。

朱家赤草坡

距镇驻地2千米。1986年有724亩耕地,87户,333人。现有1410亩耕地,1497人。

相传明洪武年间(1338-1398年)朱姓人由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来定居,四周湖坡中丛生野草呈红色,故名“朱家赤草坡”。简称“朱赤坡”。

主要姓氏:朱姓95%。

村内共1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丰家赤草坡

距邵八湖2千米。1986年有2707亩耕地,390户,1589人。现有2333亩耕地,1996人。

据家谱记载,明朝中酆姓人由曲卑迁来定居,四周濒坡中丛生野草呈红色,故名“酆家赤草坡”,简称“酆赤坡”。

主要姓氏:丰90%、朱2%、张8%。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8%左右。

付家赤草坡

距镇驻地2千米。1986年有1913亩耕地,304户,1267人。现有1550亩耕地,1592人。

碑文记载:清康熙七年(1668年)付姓人来此定居,以姓氏和物产取树名“付家赤草坡”,简称“付赤坡”(详见“朱家赤坡”)。

主要姓氏:付80%。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8%左右。

王疃

位于镇驻地北8千米处。1986年有2921亩耕地,405户,1709人。现有2738亩耕地,2110人。

相传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身居仓粟宰职务的王姓人,由南京水西门迁来隐居,取村名“王疃”。按水西门是明代南京城墙十三座明代内城门之一。水西门坐东向西,面临秦淮河,其规模仅次于通济门和聚宝门(今中华门),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的主城门。水西门为水陆两栖城门,旧时南京城水路进出的主要通道。

汪疃村由东向西有一条著名的古盐道,百姓们俗称为“盐路子”,系古代西部几十县的民间运盐商队,千百年来因骡驮驴载到东海青口盐滩运食盐,而踩踏出来的一条路况不错的要道(现在是文泗公路一段)。

村子西北200多米处,有一片百十亩地的老祖林,合抱粗的古松柏树遮天蔽日。

村庄内有一条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宽街,十字街南街边有一棵三四人合抱粗的古槐树

500多年的老槐高30多米,树冠枝繁叶茂,三根大树杈直插天空,伸展一亩多地。树下有一口水井。老槐安有一架木梯可上下,树身嵌有铁钉,部队在树上布哨兵,对空可见远处敌机,四方观察能视八里远近的情况。

1947年初,随着形势的发展,华东局、华东军区总部后方机关一路转战,北上入驻王疃村。陈毅饶漱石粟裕、张云逸、谭震林、陈士榘、黎玉、舒同、张鼎丞、曾山、刘瑞龙、刘先胜、郭子化等都住在村中几家开明人士家里。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王疃村有个说书盲人王兰玉,说书极有名气,三个月不重复。临沂城里大户经常请去说唱。他还到东北说书数年。这些临沂县志有记录。

主要姓氏:王姓95%。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25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8%左右。

树沂庄

距镇驻地5千米。1986年有2909亩耕地,318户,1320人。现有2636亩耕地,1670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书家庄”。相传清康熙七年(1668年)孙姓人从现在莒南县孙家菠罗城来此定居,因此地树木较多,又因地盘属沂州管辖,遂命村名“树沂庄”。

主要姓氏:孙40%、周35%。

村内共3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8%左右。

沂自庄

位于镇驻地北6千米处。1986年有2520亩耕地,337户,1470人。现有2185亩耕地,1769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义自庄”。相传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村四周较高,形似椅子,故命村名“椅子庄”,后演变成“沂自庄”。

主要姓氏:朱90%。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社区,居住率达到90%。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5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大十六湖

位于镇驻地北9千米处。1986年有2163亩耕地,340户,1300人。现有2320亩耕地,1726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大十二湖”。据传说及茔碑石刻记载,该村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年)建村。约有三百五十年历史。当时天下大乱,十六户逃荒人来此居住,称为十六户。后人口渐多,而湖地又多,为区别于小十六湖,故称“大十六湖”。

主要姓氏:黄40%、刘38%。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坊上

位于镇驻地东10千米处,梁子沟东岸。1986年有4665亩耕地,845户,3377人。现有4656.65亩耕地,1133户,3982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大房上庄”。相传建村于明代(1368-1644年)初期,约有六百余年历史。地处“堤防”之上,因而得名。

据说村内有大采石场,主要产青石建筑基石,也产牛槽、猪槽。周围人们多来次采购石头使用,也有不少石匠在此做活。

据说坊上村过去为河东区第一人口大村。

主要姓氏:李90%、王3%。

村内共8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3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7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5%左右。

小十六湖

位于镇政府北6千米处。1986年有1209亩耕地,182户,705人。现有1036亩耕地,853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小十户”。明初建村,位于大十六湖村南且村庄较小,故名“小十六湖”。村名历史同“大十六湖”。

主要姓氏:朱35%、李33%、黄20%。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5%左右。

东石拉渊

位于邵八湖东南6.5千米处,沭河西岸。1986年有1395亩耕地,190户,764人。现有1150亩耕地、865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后石拉湖(误)”。相传明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周姓先来此定居,继而宋、汲等姓亦先后迁来,遂成小村。

石拉渊灌渠节制闸

村庄东临沭河,河中传说石头(石拉子)好像凤凰翅,其下被洪水冲击成深渊子,因名石拉渊。前有前石拉渊,此名后石拉渊,后来后石拉渊又分成东西二村,此居东,故名“东石拉渊”。

石拉渊灌区是河东区最重要大型灌区,见另文介绍。

主要姓氏:周35%、宋35%。

村内共2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5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西石拉渊

位于邵八湖6.5千米处,沭河西岸。1986年有1336亩耕地,183户,750人。现有1117亩耕地,866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后石拉湖(误)”。原名后石拉渊,后分成二村,此村居西,故名“西石拉渊”。村名历史见“东石拉渊”。

主要姓氏:韩35%、汲30%、王30%。

西石拉渊村南有县级公路通过石拉渊大桥前莒南县。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4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4%左右。

前石拉渊

位于镇政府东北20千米处,沭河西岸。1986年有2509亩耕地,379户,1527人。现有1988亩耕地,1646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前石拉湖(误)”。为区别于村北两个同名村,故称“前石拉渊”。村名历史同“东石拉渊”。

在村西发现有窑墩古砖,经县文化馆考证为晋代遗物。证明远在一千六七百年前就有人定居于此。

主要姓氏:孙20%、宋20%、王20%、刘20%。

石拉渊有225路公交车通行,交通方便。

三个石拉渊皆种植大棚菜,出产的西红柿品质优良。

前石拉渊村规划建设新社区。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3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8%左右。

大梁家

位于邵八湖东北7千米处,沭河西岸。北邻前石拉渊村,前接小梁家村。1986年有1780亩耕地,287户,1164人。现有1369亩耕地,1218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大梁家”。相传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梁姓人由山西省干水桥迁来定居。初名桃花村,后改用姓氏命名,称梁家村,以后南面出现了小梁家,这里就叫“大梁家”。

河东区大梁家村,所居村民95%以上为梁姓,是琅琊梁氏的主要聚居地。

关于梁氏的由来,有个朱元璋赐名的故事:1276年左右的宋末元初,梁氏先祖辗转逃亡来到日照巨峰镇,至元末,只留下了兄弟三人。元末的红巾军揭竿反元以及各路草莽相继举兵,梁氏兄弟在兵荒马乱中离散,一个逃到蓬莱后分支荣城,一个逃到沂州(今临沂)石拉渊,逐渐生成琅琊梁氏,只有一人仍留在巨峰的西北山里。

当时中原遍地烽烟,朱元璋削平各路群雄后,于元至正廿七年(1367年)十月进入山东,先后克临沂、益都、淄川等府县。梁氏一世祖在岳父刘公的支持下投身明军,战功卓著,于明洪武四年(1371)晋见朱元璋。当时,明太祖见梁氏一世祖身材魁伟高大、面目黝黑,随口说:“那就叫你梁黑丑吧。”自此,梁氏一世祖始有正式大名。

主要姓氏:梁80%、王10%。

村内共3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4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9%左右。

星移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4.5千米处。1986年有2086亩耕地,375户,1511人。现有1977亩耕地,1788人。

相传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年)建村。原名官庄岭,旧址在今村北小北岭上。后搬迁今址,取“物换星移”之意,名为“星移庄”。

主要姓氏:李40%、上官24%、韩15%。

村内共4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5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20%左右。

新莲村

位于镇驻地东南8千米处,沭河西岸,石拉渊灌区西侧,东与大梁家为邻。1986年有486亩耕地,63户,265人。现有400亩耕地,310人。

原为蒙阴县旧寨乡莲汪崖村。因修岸堤水库于1969年4月集体迁来,保留原名赋予新义定名为“新莲村”。

主要姓氏:张30%、侯30%、徐30%。

村内共1条大街,全部硬化。村内建有两层以上居民楼10余栋。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依靠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增加收入。养殖户有10余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村人口的15%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