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南子全鉴,探究天地之理,总结人世之事帝王之道备矣

淮南子全鉴,探究天地之理,总结人世之事帝王之道备矣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欲强省其辞,览总其要,弗曲行区入④,则不足以穷道德之意。故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因此著书二十篇,这样天地之间的道理便探究清楚了,人世间的事情业已齐全了,帝王统治天下的方法已经全备了。一杯酒白,蝇渍其中,匹夫弗尝者,小也。诚通乎二十篇之论,睹凡得要,以通九野,径十门,外天地,捭山川,其于逍遥一世之间,宰匠万物之形,亦优游矣。

淮南子全鉴,探究天地之理,总结人世之事帝王之道备矣

【原文】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散大宗,惧为人之惛惛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故著二十篇,有《原道》,有《俶真》,有《天文》,有《地形》,有《时则》,有《览冥》,有《精神》,有《本经》,有《主术》,有《缪称》,有《齐俗》,有《道应》,有《氾论》,有《诠言》,有《兵略》,有《说山》,有《说林》,有《人间》,有《修务》,有《泰族》也。

【注释】

①书论:著述。②纪纲:整理,整治。③经纬:规划整理。④揆:揆度,测度。⑤抽引:抽取,提炼。⑥总要举凡:提纲挈领。⑦靡散:分解剖析。

【译文】

著书立说的目的,是用来整治道德,规划人事。向上考察天道的变化规律,向下研究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在中间能够把许多事理贯通起来。即使这部书不能把深奥玄妙的道理提炼出来,但涉猎广泛也完全能够观察事物的变化了。如果只是提纲挈领地说明大概的意思,而文章中不去剖析最基本的材料,分清事物的本来面貌,那么就担心别人会对基本理论糊里糊涂地搞不清楚,因此增加了一些文字,广泛加以阐述说明。又害怕别人脱离根本而去追求末节,所以如果只谈论大道而不谈人事,那么便没有办法和社会一起共处;光谈论人事而不谈大道,那么便不能和自然变化一起行止。因此著作二十篇,有《原道》,有《俶真》,有《天文》,有《地形》,有《时则》,有《览冥》,有《精神》,有《本经》,有《主术》,有《缪称》,有《齐俗》,有《道应》,有《氾论》,有《诠言》,有《兵略》,有《说山》,有《说林》,有《人间》,有《修务》,有《泰族》。

【原文】

凡属书者,所以窥道开塞,庶后世使知举错取舍之宜适,外与物接而不眩,内有以处神养气,宴炀至和,而己自乐所受乎天地者也。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仿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言至精而不原人之神气,则不知养生之机;原人情而不言大圣之德,则不知五行之差;言帝道而不言君事,则不知小大之衰;言君事而不为称喻,则不知动静之宜;言称喻而不言俗变,则不知合同大指;已言俗变而不言往事,则不知道德之应;知道德而不知世曲,则无以耦万方;知氾论而不知诠言,则无以从容;通书文而不知兵指,则无以应卒;已知大略而不知譬喻,则无以推明事;知公道而不知人间,则无以应祸福;知人间而不知修务,则无以使学者劝力。欲强省其辞,览总其要,弗曲行区入,则不足以穷道德之意。故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

【注释】

①窥:探究。②庶:希望。错:通“措”,举措。③宴炀至和:祥和安逸。④曲行区入:指《淮南子》一书婉转曲折的叙述方法。

【译文】

大凡著书的目的,是用来观察大道的开启和闭藏,希望后代能够懂得举止取舍的适当做法,在外部和万物交接而不致迷惑,在内部能够静处精神颐养元气,温煦最高的和气,而自己也能够从中得到快乐,这些都是从天地之中得到的。因此谈论大道而不明白事物的始终变化,便不知道所学习效仿的对象;谈论事物的始终转化,而不明了天地四时的变化,便不知道回避灾祸和忌讳的事情;谈说天地四时之间的变化,而不去引用譬喻援引类似的例证,便不知道精微奥妙的事物;谈论人的最微妙的精气而不探索人的神气发生的原因,便不知道养生的机变;探索人之常情而不谈论最高的道德,便不知道在五种行为方面的差失,谈论天子之道而不说诸侯国君之事,便不知道大小的等次;谈论国君之事而不去陈说譬喻,便不知道掌握动静的适度以及如何是适宜的;只引证譬喻,而不谈世间事务的变迁,就没有办法知道与世间他人相处的原则指向;只谈世俗的变迁而不谈以往的事情,就没有办法知道道德的应验;只懂得道德而不知世间事务的曲折,就无法应对大千世界;只知道广泛地叙述而不详细对其进行诠释,就无法做到完整透彻地理解万种事务的规律;只通晓典籍书本但不懂军事用兵,就无法应对突发事件;只知道事物的一些大略要旨而不知加以譬喻引证,就没有办法真正推论明白事理;只知空洞的大道理而不知人间琐碎杂事,就无法应对祸福的转换变化;知道人间之事而不了解修业进取,便不能使学习的人勤奋努力。想尽力减少它的文字,概括它的要点,如果不经过委婉曲折地引入境地,便不能够穷尽道德的旨意。因此著书二十篇,这样天地之间的道理便探究清楚了,人世间的事情业已齐全了,帝王统治天下的方法已经全备了。

【原文】

【注释】

①指奏:旨趣,宗旨。②原测:探究所谓本源的道。淑清:清明纯净。③驾和:相应和。④洮汰涤荡:清除,清理。⑤底滞:滞留,不流通。底,通“抵”,阻塞,阻碍。⑥腐胔:腐烂的尸首、骨肉。

【译文】

书中的论说有的谈论小事,有的涉及大事,有细微之说,也有粗疏之言,每卷旨趣都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论述的文字。现在如果专门谈论道,那么是没有地方不存在的。但是能够得到道的根本而且能知道事物末节的,恐怕只有圣人了。现在的学习的人没有圣人之才,如果不替他们详细解说,那么就会终身困顿在杂乱昏暗之中,而不知道行进在光明道路上的方法。现在《周易》中的《乾》和《坤》,完全能够穷尽道术通达旨意,八卦可以识别吉凶、知道祸福;但是伏羲氏还将它演变成六十四个卦象,周文王又增加了六爻,用来探究测度清明之道,而远溯万物的本源。五音的数量,不过宫、商、角、徵、羽,但是五弦的琴不能够弹奏,必须有高音、低音相应和,然后才能成为曲子。现在只画一个龙头,观看的人不知道是什么野兽,画完它的全部形状,那么就不会有疑惑了。现在说到“道”就会谈得很多,说到万物就会谈得很少,谈到统治之术议论很广泛,而谈到具体事物就很浅薄,如果从理论来推求,便觉得无话可说了。所以从事教学的人,本来想要指引他们,如此也只好不言罢了。(www.xing528.com)

大道的学问是最深的,所以要多多地替它说明,以便表达它的实际情况;万物是纷纭复杂的,所以要广博地为它论说,以便通达它的意旨。言辞即使很曲折散乱,纷纭交错而又遥远松缓,但用来淘汰清除个人牢固的意念,使之没有凝结闭塞,那么在掌握之中就不会松散了。长江黄河里的腐烂尸骨是数不清的,但是祭祀的人会从中汲水,因为它广大;一杯白酒苍蝇淹没在其中,人都不去品尝,因为它狭小。果真能够通达二十篇的论述,看到大概,得到要领,可以用来通达九野,经历十门,把天地排除在外,抛开山川,对于逍遥于人世之间,执宰万物之形,也可以说能悠闲自得了。如果能像这样,就可以包容日月而不会有间隙,润泽万物而不会有消耗。漫布大地,润泽万物,完全可以纵情观览一切。深远无边,无比旷远,可以遨游在广阔无垠的天宇。

【原文】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康梁沉湎,宫中成市,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四世累善,修德行义,处岐周之间,地方不过百里,天下二垂归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文王业之而不卒,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于之位。天下未定,海内未辑,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以俟远方。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辅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枹,搢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中国之不绝如线。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之书生。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辩,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呴,一朝用三千钟赣,梁丘据、子家哙导于左右,故晏子之谏生焉。晚世之时,六国诸侯,溪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约重致,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修短生焉。申子者,韩昭厘之佐;韩,晋别国也,地墽民险,而介于大国之间,晋国之故礼未灭,韩国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后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后相缪,百官背乱,不知所用,故刑名之书生焉。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注释】

①康梁:沉溺于淫乐之中。②文王四世:指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共四代人。③二垂:三分之二。④辑:安定,和平。⑤楹:厅堂上的柱子。⑥蔡叔:周初三监之一,名度,周武王之弟。⑦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名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因全心全力辅助成王,博得美名。⑧《管子》:成书于战国,假托管仲之名所作。内容极丰富,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⑨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名杵臼,在位五十八年,在位时得到名臣晏婴的辅政。⑩路寝:天子、诸侯的正室。

【译文】

周文王的时候,商纣王是天子,搜刮民财没有限度,杀戮不止,沉溺于淫乐美酒之中,宫廷之中就像集市一样,制造了炮烙之刑,挖掉劝谏的贤人之心,剖开孕妇的肚子,天下的人没有不痛恨他的;周文王四代积累善事,修治德行,推行大义,处在岐周之地,土地方圆不过百里,但是天下西、北二地的诸侯归向了他。周文王打算以卑下弱小的地位战胜强暴的纣王,而为天下人民除去凶残之君,以便成就王道,因此姜太公的兵谋便产生了。周文王从事讨伐的事业刚开始便去世了,周武王继承周文王的大业,采用太公的谋略,倾注全国的兵力,亲自穿上甲胄,来讨伐无道之君。在牧野会合天下诸侯,誓师伐纣,终于登上了天子之位。这时天下没有平定,海内没有安宁,武王打算使文王的美德昭明天下,使夷狄各自带着他们的财物前来进献。道路遥远的地方不能按时到达,于是便规定三年之丧,把文王尸体殓在大堂两个楹柱之间,用来等待远方之人。周武王立国三年而驾崩,周成王还在襁褓之中,不能执政。蔡叔、管叔,辅助纣公子禄父,想要发动叛乱。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代行天子的职权,以安定周王室,辅佐成王,平定天下叛乱。周公担心争斗不停止,臣下危及天子,因此便把军马释放到华山,把牛散放到桃林;把战鼓打破,鼓槌折断,身插笏板而朝见,以便安定周王室,镇压安抚天下诸侯。成王已经长大,能够处理政事,周公便到鲁国受封,用这个办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孔子修治成、康的治国理念,祖述周公的教训,来教导七十个学生,使他们穿戴起周王朝的衣冠,研究遗留下来的典籍,于是儒学便产生了。

墨子学习儒家的学说,接受孔子的思想,认为他的礼节烦琐而不简易;丰厚的葬礼,耗费了资财,而使百姓贫困;长久的服丧伤害生命而妨碍政事。因此不用周朝的法规而使用夏朝的法令。夏禹的时候,天下发了大水,禹亲自拿着畚箕和木锹,来给百姓作出表率,疏通黄河并分成九个支流,凿通长江而沟通众多的河流,开通五湖而注入东海。在这个时候,烧火的余烬来不及排除,衣服沾湿了来不及擦拭,死在山陵葬在山陵,死在湖泽葬在湖泽,因此节省财物、简单的葬礼和简易的服丧制度便产生了。齐桓公的时候,周天子的地位卑下势力弱小,诸侯用武力互相征伐,南夷北狄,交互侵伐中原,中原各国没有断绝,仅像细丝一样,十分危急。齐国之地,东边背靠大海,北面有黄河作阻塞,土地狭小,田地很少,而百姓多有智术和巧诈,桓公忧虑中原的祸患,苦于夷狄的战乱,想来保存灭亡的国家,继续绝嗣的宗族,使天子的地位尊崇起来,增广文、武的事业,因此管子的著作便产生了。齐景公在宫廷内贪恋音乐美色,在外爱好走狗跑马,射打箭猎时常忘记归来,虽然喜欢贤人但是常常不能辨别真伪,建立起豪华的路寝之台,聚集铜铁铸起了大钟,在庭下撞击之后,引起远郊的野鸡呜叫。一个早上便赐给群臣三千钟粮食,梁邱据、子家哙等佞臣在左右引诱齐景公,因此晏子的讽谏便产生了。战国的时候,六国诸侯,地域各不相同,大水阻断,高山隔绝,各自治理自己的境内,守卫着各自分割的土地,掌握大权,擅自发布政令,下面没有诸侯之长,上面没有天子统治,用武力争夺权力,胜利者为尊,依仗联合之国,约定能够招致的重兵,剖开符契,联结远方的援兵,防守他们的国家,护卫他们的社稷。因此纵横长短之术便产生了。申不害,是韩昭侯的辅佐。韩,原是由晋分割而建立的。其国土地贫瘠,民风险恶,而又介于大国之间。晋国原来的礼仪没有废止,韩国的新法又重新出现;先君的命令没有收回,后君的命令又接着而下。新旧相反,前后抵触,百官相背而混乱,不知如何使用。因此刑名之学便产生了。秦国的习俗,贪狠如狼竭尽武力,缺少大义,而追逐利益;可以用刑法来施行威严,而不能够用教化让他们行善;可以用奖励来勉励他们,而不能用名誉来劝勉他们。覆盖险阻而以黄河为带,四周有险关堵塞;地理形势极为有利方便,积蓄充足。秦孝公想以虎、狼般优势,而吞并天下诸侯,因此商鞅的法家思想就产生了。

【原文】

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冶,玄眇之中,精摇靡览,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注释】

①刘氏之书:指《淮南子》一书。②扈冶:宽阔,广大。③精摇:精神自由无拘束地畅游。

【译文】

至于像刘氏的著述,观察天地的形象,通达古今的学说,权衡事理而建立法规,度量形势而施行合宜的措施。探索人们的道德规范,使之符合三王的风气,以便扩大道旨。在幽深微妙之中,探索精妙美好的东西;抛弃它的混浊,斟取它的精髓,以此统一天下,治理万物,适应变化,通达不同的方面。不是依循一个车轨形成的路子,恪守一个角落的偏见,拘泥牵制于具体的事物,而不随世道的变迁转移。因此放置到狭小之地而不会有阻塞,布散到天下而不会有空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