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南子全鉴(典藏诵读版):泰族训及胜败教训

淮南子全鉴(典藏诵读版):泰族训及胜败教训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之则迩,延之则疏;稽之弗得,察之不虚;日计无算,岁计有余。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浦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纣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故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⑥,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

淮南子全鉴(典藏诵读版):泰族训及胜败教训

【原文】

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圣人象之,故其起福也,不见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以而祸除。远之则迩,延之则疏;稽之弗得,察之不虚;日计无算,岁计有余。

【注释】

①张:安排。②暴:同“曝”,曝晒,照耀。③丧:败坏。

【译文】

上天设置了日月,摆列了星辰,协调阴阳变化,设立了一年四季;用阳光来照射万物,用黑夜来使万物休息,用风使他们干燥,用雨露使它们滋润。上天化育万物,看不到是怎样养育,但万物茁壮成长;上天杀灭万物,看不到是怎样杀灭,但万物凋落死亡。这种无形的生灭手段,叫作神明。圣人仿效大自然,所以他在给人们带来福祉时,看不见他有什么行动,但幸福却降临了;他在为人们除去祸害时,看不见他在采取什么措施,但祸害却消除了。这正是远离之却靠近之,延近之却疏远之。考察它又不能得到,观察它又不是虚幻;用日计算它无法算出来,以年来计算又感到有余。

【原文】

夫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风之至也,莫见其象,而木已动矣。日之行也,不见其移,骐骥倍日而驰,草木为之靡;县熢未转,而日在其前。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其且雨也,阴曀未集而鱼已噞矣;以阴阳之气相动也。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声响疾除,以音相应也。故《易》曰:“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注释】

①炭:古代测量湿度的方法是悬土炭,因为炭的吸水性很好,所以称炭的重量就可以测量湿度。②县熢:指边疆报警的烽火。县:通“悬”。③阴曀(yì):快下雨的时候天色阴沉的样子。噞:鱼因为呼吸困难张开嘴巴呼吸的样子。

【译文】

湿气来到的时候,没有人见到它的形迹,而平衡物上的木炭已经重了;大风到来的时候,没有人见到它的迹象,而树木已经摇动了;太阳不停地运行,看不到它在移动位置,草木却因之而枯萎;千里马以比太阳运行加倍的速度奔驰,悬挂燃烧的烽燧还没转到下一站,而太阳已经行到了马的前面。因此天空将要起风的时候,草木还没有反应,鸟儿却已经从树上飞离;天将要降雨的时候,乌云还没有聚集遮盖天空,鱼儿却已经浮出水面喘气了,这是阴阳二气互动交感的缘故。因此,寒暑、燥湿,按照类别而相随从;声音回响的疾速、缓慢,按照音类而相呼应。所以《易经》说:“老鹤在树荫下鸣叫,它的子女便来应和。”

【原文】

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然,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呿唫者也,故一动其本而百枝皆应,若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

【注释】

①高宗:殷王武丁,庙号高宗。谅暗:指天子居丧。②天心:人的本真。呿(qū)唫(jìn):呼吸。③澍(shù):湿润。

【译文】

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说话,四海之内随之寂然无声;但一旦他发布号令,便震动天下,这是遵循天意而使天下像呼和吸那样感应。因此草木动摇一下根本千枝万叶都会随之摇晃,就像春雨浇灌万物一样,混混浊浊地奔流着,源源不断地施予万物,没有什么地方不被润泽,没有什么生物不能生长。

【原文】

故知性之情者,不务性之所无以为;知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故不高宫室者,非爱木也;不大钟鼎者,非爱金也。直行性命之情,而制度可以为万民仪。今目悦五色,口嚼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其性,日引邪欲而浇其身夫调,身弗能治,奈天下何!故自养得其节,则养民得其心矣。

【注释】

①爱:吝惜。②仪:表率。③滋味:泛指各种美味

【译文】

因此懂得生命真性的人,不会去追求性命所没有办法达到的东西;知道命运真情的人,不会忧虑命运中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因此不去建筑高大宫室的人,原因不是爱惜木材;不去铸造大型钟鼎的人,原因不是珍惜铜铁等金属,只不过是遵循天性命运的真情来做事而已,这样的制度就可以成为万民的仪表了。现在人是眼睛爱看五色、嘴巴爱尝五味、耳朵沉溺于五音,这眼、耳、鼻、口争着享受、舒服,以至伤损了人的本然天性,每天招引邪恶的欲念来侵蚀自身。调节自身都不能做到,又能把天下治理的怎么样呢?因此自己养身能够得到调节,那么保养万民就会得到他们的真心了。

【原文】(www.xing528.com)

所谓有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也,言运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浦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纣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故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周处酆镐之地,方不过百里,而誓纣牧之野,入据殷国,朝成汤之庙,表商容之闾,封比干之墓,解箕子之囚,乃折枹毁鼓,偃五兵,纵牛马,搢笏而朝天下,百姓歌讴而乐之,诸侯执禽而朝之,得民心也。

【注释】

①势位:天子的权势和地位。②传籍:世代相传的图籍。③麾:通“挥”,指挥。

【译文】

所说的据有天下,并不是说他掌握了天子的权势和地位,得到传国玉玺和图籍、获得帝王之尊号,而是说还要能够充分运用天下的力量并得到民众的支持。商纣王的土地,左边到达东海,右边到达流沙,南面是交趾,后边是幽都,军队从容阅出发一直可以达到浦水,士卒有上亿人,可是这些士兵最终调转弓箭、倒戟攻打纣王。周武王左手握着黄钺,右手拿着白旄来指挥他们,而纣军像瓦解般逃散,像土崩而倒下。商纣王虽然有天子的名号,却没有一人称誉他,就这样失去了天下。因此桀、纣如果不担任天子,商汤、周武王也不会流放他们。周人处在酆、镐之间,面积不过百里,可是在牧野誓师讨伐纣王,占领了商朝的领土,接着朝拜商汤的宗庙,旌表商容的里闾,修固比干的坟墓,将箕子从囚禁中释放出来,推翻纣王的统治以后就折断鼓槌、毁坏战鼓、收起各种兵器,放走从军的战马,解放运输的牛,使之能用到生产劳动中去,使官员身插上笏板接受天下朝拜。老百姓纵情歌唱庆贺,诸侯带着珍禽前来朝贡,这就是周武王得民心的缘故。

【原文】

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灵王作章华之台,发乾溪之役,外内搔动,百姓罢敝,弃疾乘民之怨而立公子比,百姓放臂而去之,饿于乾溪,食莽饮水,枕块而死。楚国山川不变,土地不易,民性不殊,昭王则相率而殉之,灵王则倍畔而去之,得民之与失民也。

【注释】

①阖闾: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名光。②高府:国家贮存粮食的地方。③九龙之钟:楚国的宝物,雕刻有九龙图案的编钟。④荆平王:即楚平王。⑤昭王:楚平王的儿子。⑥致勇之寇:奋力拼战。⑦倍畔:通“背叛”。

【译文】

吴王阖闾讨伐楚国,经过五次战斗打入郢都,焚烧粮仓中的粮食,砸破铸有九龙的巨钟,鞭打楚平王的尸骨,驻扎在楚昭王的宫殿里;昭王狼狈逃往随国,百姓父兄扶老携幼跟着昭王逃难,于是大家互相鼓励与敌人吴军对抗,同心协力为昭王拼命战斗。这个时候,没有将领统帅布阵指挥,百姓们都拼死搏击,最终击退吴军,从而收复了楚国的土地。楚灵王修建了豪华的章华台,又发动乾溪之战,引起国内外骚动不安,百姓疲惫不堪,其弟弃疾利用百姓怨声载道的机会,拥立灵公之弟公子比为楚王,百姓甩开手背而离开楚灵王,楚灵王在乾溪之宫饥饿难忍,只得吃野草、喝路边的污水,最终倒在田野里死去。楚国的江山没有改变,土地面积也没有缩小,百姓的性情也没有大的改变,在楚昭王统治时代,人们愿意为昭王这样的君主献身,但在灵王统治时期,人们却背弃了灵王,这是因为一个得民心一个不得民心的缘故。

【原文】

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诸侯。诸侯得道,守在四邻;诸侯失道,守在四境。故汤处亳七十里,文王处酆百里,皆令行禁止于天下。周之衰也,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故得道则以百里之地令于诸侯,失道则以天下之大畏于冀州。故曰:无恃其不吾夺也,恃吾不可夺。行可夺之道而非篡弑之行,无益于持天下矣。

【注释】

①亳:商汤的国都,位于今安徽亳州

【译文】

因此天子得到道义,边远的四夷都成为天子的藩卫;天子失去道义,把守的人在诸侯国。诸侯得到道义,四周的邻国也都会保护他;诸侯失去道义,守护的人在四方境内。因此商汤处在亳这个地方时,土地方圆只有七十里,文王占有酆这个地方时面积不过百里,但他们都能使天下人令必行禁必止。到了周王室衰败的时候,戎人在楚丘拦截报聘鲁国的凡伯,并掳劫凡伯而去。所以得道的君王能凭借仅有的百里之地对诸侯发号施令;失道的君王就是占据整个天下还会害怕像冀州这样的一个州的诸侯。因此说:别指望人家不侵夺你的天下,如果自己站稳了,你所治理的社会就不易被人侵夺。反过来说,你自己走的是一条通向死亡的绝路,却还要非议别人的反抗行为是篡位弑君作乱,这对于保护天下到底有何益处呢?

【原文】

故仁、知,人材之美者也。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矣,知人则无乱政矣。治由文理,则无悖谬之事矣;刑不侵滥,则无暴虐之行矣。上无烦乱之治,下无怨望之心,则百残除而中和作矣,此三代之所昌。故《书》曰:“能哲且惠,黎民怀之。何忧讙兜,何迁有苗。”智伯有五过人之材,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不爱人也。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而身虏于秦者,不知贤也。故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二者不立,虽察慧捷巧,劬禄疾力,不免于乱也。

【注释】

①侵滥:烂施刑罚。②中和:中正平和。③讙兜:传说是尧帝时期的佞臣,“四凶”之一,被放逐到崇山。

【译文】

因此仁慈、智慧,是人才中的优美品质。所说的仁慈,是爱护别人;所说的智慧,就是能够了解别人。爱护别人那么就没有暴虐的刑法了,了解别人那么就没有混乱的政治了。治国根据礼仪,那么就没有背理和错误的事情了;不滥用刑法,那么就不会有残暴的行为了。国君没有烦琐杂乱的管理,臣民没有怨恨的心情,那么各种残酷的法令可以解除,而和平就会产生了,这就是三代昌盛的原因。所以《书》中说:“能够聪明而有恩惠,百姓就会怀念他,哪用为讙兜忧虑,哪用迁徙有苗呢?”智伯有五种过人的才能,但仍免不了死在他人手里,不爱护百姓是根本原因;齐王建有三方面过人的巧技,但仍被秦国俘虏,不知道贤人是主要原因。因此仁慈没有比爱护他人更重大的了,智慧没有比了解他人更重要的了。这两方面如果不能够确立,即使能明察秋毫、才华过人、敏捷灵巧、勤劳政事、用力辛苦,也免不了要出乱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