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俗训:淮南子全鉴震撼揭示鲁国衰亡及行善之道

齐俗训:淮南子全鉴震撼揭示鲁国衰亡及行善之道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行齐于俗,可随也。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⑤,圣人不以为民俗。而鲁国一天天削弱,到了三十二代终于灭亡。子路救出溺水之人,而接受了主人一头牛的谢礼。子路接受牛谢而奖励行德之人,子赣谦让而制止了行善的行为。目所见不过十里,而欲遍照海内之民,哀乐弗能给也。

齐俗训:淮南子全鉴震撼揭示鲁国衰亡及行善之道

【原文】

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际也。今世之为礼者,恭敬而忮;为义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则失礼义之本也,故构而多责

【注释】

①眩:昏昧。②忮(zhì):嫉恨。③构:结怨。责:责难。

【译文】

依循本性而行事叫作道,得到它的天性叫作德。天性丧失以后才崇尚仁,道丧失以后才崇尚义。因此仁义建立而道德离散了,修饰礼乐纯朴天真就消失了,是非形成那么百姓更加迷乱了,重视珠玉那么天下便开始争夺了。所以说,仁义、礼乐、珠玉、是非这四种东西,都是衰败之世制造出来的,用在末世。礼原本是用来区别尊卑、分别贵贱的;义原本是用来协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间关系的。但今天讲礼节的人,外表恭敬而内心嫉恨;讲义理的人,施舍他人却希望能够得到恩惠。君臣之间互相非难,骨肉之间互相怨恨,这样就失去了原本提倡礼义的目的和意义,反而使人们因结怨而互相责难。

【原文】

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土积则生自宂之兽,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羡乎情,而言不溢乎行,其衣致暖而无文,其兵戈铢而无刃,其歌乐而无转,其哭哀而无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无所施其美,亦不求得。亲戚不相毁誉,朋友不相怨德。及至礼义之生,货材之贵,而诈伪萌兴,非誉相纷,怨德并行,于是乃有曾参、孝己之美,而生盗跖、庄蹻之邪。故有大路龙旂,羽盖垂緌,结驷连骑,则必有穿窬拊楗、抇墓逾备之奸;有诡文繁绣,弱緆罗纨,必有菅屩跐踦、短褐不完者。故高下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矣。

【注释】

①自宂(rǒng)之兽:自相残杀的猛兽。②羡:超过。③大路:即大车。路:通“辂”。龙旂:画有龙纹交错的旗子。④羽盖:用翠鸟的毛装饰的华盖。垂緌:下垂的緌章,装饰在旗子上,用来表明身份。⑤穿窬(yú):在墙上挖洞,这里指入室行窃。拊(fǔ)楗:击断门闩,这里指行窃。⑥诡文:奇异的花纹。

【译文】

水聚集在一起便会产生互相吞食的鱼儿,土堆积成山则会产生互相伤残的猛兽,礼义的制定和施行则会产生伪善君子。尘土飞扬灰尘蒙脸却不想眯眼,过河涉水却不想沾湿衣裳,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古时候人们混沌幼稚分不清东南西北,外貌上表现不出羡慕的情感,言语诚实而不夸夸其谈。他们衣着朴素只求保暖,兵器迟钝无须开刃,歌谣直抒欢乐不用婉转修饰,哭泣只为表达悲哀故无须故意放声。他们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无须用美物笼络感情,也不贪求得到什么。亲戚间不互相毁谤也不互相赞誉,朋友间不互相怨恨也不互相感恩。但一到礼义产生,有了货物财产的价值观念后,这欺诈伪善就产生了,诋毁赞誉就纷纷兴起,怨恨感恩就并行世间。在这个时候便有了曾参、孝己的美名,也就产生了盗跖、庄蹻的邪行。所以是,有了绣龙、垂缨伞盖的大车和结驷连骑的马车,那必定就有翻越墙壁、撬门入室、掘墓盗宝的奸邪发生。有穿着奇彩锦绣细布轻绢的人,必定就有草鞋不整、粗衣烂衫的人。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高低互相倾斜、长短互相对照的道理,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原文】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箸,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撜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故行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为也。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

【注释】

①尊尊:尊敬尊贵者。亲亲:亲其所当亲。②糟丘:指酿酒的渣滓堆积成了山,称为糟丘。象箸:即象牙制成的筷子。箸:筷子。③撜:同“拯”,拯救。④子赣:也作子贡,孔子弟子。⑤伉行:行为清高,不合世俗。

【译文】

从前太公望、周公旦受封在宫廷相见,太公问周公说:“你打算怎样治理鲁国?”周公说:“尊敬尊者而亲敬亲者。”太公说:“鲁国从此就要削弱下去了。”周公问太公说:“那你又打算怎样治理齐国呢?”太公说:“我要举荐贤才、崇尚功德。”周公说:“后代必定有弑君夺权的人出现。”从那以后,齐国一天天强大,一直到称霸诸侯,但是二十四代后田常弑君而代之。而鲁国一天天削弱,到了三十二代终于灭亡。所以《周易》中说:“踏着寒霜,冰雪时节就要到来。”圣人就是能从开头细微的迹象预见到事物发展的结果。因此纣王饮酒积糟成丘始于象牙筷子,酷刑炮烙始于用熨斗烙人。子路救出溺水之人,而接受了主人一头牛的谢礼。孔子评论说:“鲁国一定会兴起助人为乐的好风气。”子赣用钱财赎救出鲁国之人,子赣不愿接受官府的钱财,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再也不会有自己掏钱财来赎救人的事了。”子路接受牛谢而奖励行德之人,子赣谦让而制止了行善的行为。孔子之所以伟大,是能从小处看到大处,从近处看到远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真是一位通晓事理的圣人。由此看来,廉洁也有它所适用的范围,而不可以到处推行。因此行为如果合于习俗,人们就能够追随它;行事和能力相契合,就容易做得到。反过来说,如果用矜持、虚伪来迷惑世人,或行为高尚而违背众愿,圣人是不能以此来引为风俗的。

【原文】

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予明之。目所见不过十里,而欲遍照海内之民,哀乐弗能给也。无天下之委财,而欲遍赡万民,利不能足也。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夫有孰推之者!故强哭者虽病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故厘负羁之壶餐,愈于晋献公之垂棘;赵宣孟之束脯,贤于智伯之大钟。故礼丰不足以效爱,而诚心可以怀远

【注释】

①委财:积蓄的财物。②赡:赡养。③厘负羁之壶餐:厘负羁:也作“僖负羁”,是春秋时期曹国的大夫,他曾经送一壶饭给出奔到曹国而未受国君礼遇的晋公子重耳,后得到重耳的保护。

【译文】

实行仁政的人一定是通过哀伤喜乐之情去影响他人的,推行大义的人一定是通过施予剥夺让人明白义理的。眼睛所能看到的距离不过十来里地,而想以仁慈普照天下百姓,只用哀乐之情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天下积累的财物,而想普遍瞻顾天下万民,利益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况且喜怒哀乐之情,都是人们有了感触才自然形成和流露出来的。所以哭声发之于口、泪水出之于眼,这都是内心的悲愤之情在外部的表现,就好比水往低处流,烟往上边冒一样,又有谁去人为地推动它?所以勉强哭的人,即使哭得精疲力竭,也不会显得悲哀;勉强做出亲善友好的态度,即使脸上堆满了笑容,也不会显得和谐。这些都说明只有真情出自内心,外在的声音和行为才会表现得真诚而不虚伪。所以僖负羁馈赠的一壶水泡饭要远远强过晋献公借以灭虞的垂棘之璧;赵宣孟的一束干肉脯要远远胜过智伯灭仇由所献的大钟。这都说明礼节周全不能够用来验证真爱,而真诚之心倒足以使远方的人都为之感动而归顺。

【原文】(www.xing528.com)

故公西华之养亲也,若与朋友处;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其于养,一也。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其于服,一也。帝颛顼之法,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达之衢,今之国都,男女切踦,肩摩于道,其于俗,一也。故四夷之礼不同,皆尊其主而爱其亲,敬其兄;猃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严其上。夫鸟飞成行,兽处成群,有孰教之!

【注释】

①公西华:孔子的弟子公西赤,字华,其养亲之事出自《论语·雍也》。②弹骨:古匈奴盟誓时用骨制的酒器喝酒为盟。③契臂:古代越国的人在盟誓的时候用刀割破手臂,出血滴入酒中而盟。④歃血: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盟誓的时候口中含牲口的血,或者把血涂于嘴边,以示盟好。⑤髽首:以麻束发。⑥笄:簪子。⑦劗鬋:剪除头发。

【译文】

因此公西华奉养父母,就如同和朋友相处那样随和;曾参侍奉父母,恭敬多于和睦,就像侍奉庄严威猛的国君那样小心翼翼,他们表现出的态度尽管不同,但在奉养父母上的孝心是一样的。因此北方胡人盟誓用头骨装酒,越人盟誓刺臂流血,中央地区国家会盟时口含畜血,在这里,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在表现真诚信义上是一致的。三苗人用麻束发,西方羌人把领子结扎起来,中原人插簪戴帽子,东南越人剪断头发,在这里,他们装饰打扮各异,但服饰和装扮的实用性是一致的。帝颛顼的法规,妇女在路上不回避男子的,就要在四通八达的道口遭受击打。现在的都会,男女偎依亲昵,肩膀相碰,在这里,古今礼节尽管不同,但各有其风俗习惯这是一致的。因此四方部族的礼俗是不同的,但都尊崇他们的国君、爱护他们的亲人、敬重自己的兄长;而北方猃狁的风俗与中原相反,表现出对子孙相当慈爱,对他们的国君很严厉。那飞鸟成行、兽类群处,这又是谁教导的它们呢?

【原文】

故鲁国服儒者之礼,行孔子之术,地削名卑,不能亲近来远。越王勾践劗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拘罢拒折之容,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胡、貉、匈奴之国,纵体拖发,箕倨反言,而国不亡者,未必无礼也。楚庄王裾衣博袍,令行乎天下,遂霸诸侯。晋文君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威立于海内,岂必邹鲁之礼之谓礼乎?是故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不犯禁而入,不忤逆而进,虽之夷狄徒倮之国,结轨乎远方之外,而无所困矣。

【注释】

①劗(zuān):剪,剃。②皮弁:一种用白鹿皮做成的帽子,又称武冠。搢:插。③拘罢:圆规一类的工具。拒折:矩尺一类的工具。④泗上:泗水之滨。⑤裾:衣服的大襟。⑥牂羊之裘:这里指代粗劣的衣服。牂羊:母羊。

【译文】

所以鲁国采用儒家礼节,施行孔子学说,结果反而国土被削减,名望被削弱,不能使近者亲附,远者归服。越王勾践剃发文身,没有戴皮帽、插笏板上朝的朝服,也没有规规矩矩的仪态,但在太湖一带战胜吴王夫差后,就南面而坐,称霸天下,使泗水之滨的诸侯都率各自管辖的边远小国来朝拜。北方的胡、貉、匈奴等国家,衣服胡乱缠裹,披头散发,又是席地叉腿而坐,说话叽哩呱啦,但国家不会灭亡,这是因为他们看似无礼,实质有他们的礼节。楚庄王身穿宽衣长袍,照样发号施令于天下,并最终称霸诸侯。晋文公衣着粗布,身披羊皮,皮带系宝剑,但照样威名天下。由此看来,哪能一定说孔、孟的礼节才叫礼节呢?所以到了别的国家就该遵随他们的习俗,到了人家家里就应回避人家的忌讳;不要违反当地的禁令,也不要触犯当地的习俗,这样你就是到了像东夷、北狄这样赤足裸体的落后国家、车子到了遥远的方外之地,也没有什么困惑的。

【原文】

【注释】

【译文】

所谓礼义,实际上是五帝三王所建立起来的法典和习俗,只不过适合于那个时代。这就和祭祀时用的刍狗和祈雨时用的土龙一样,开始扎制它们的时候,用青黄色作为装饰,然后用锦绣包裹、丝帛镶边,最后用红色丝线缠紧,尸祝穿上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表情庄重肃穆地迎送它们。一旦等到祭祀完毕,它们就如同泥土草芥一样被扔掉,还有谁看重珍惜它们?所以,在舜的时代,有苗不归顺,于是舜修治德政,并停止战争讨伐,将盾牌和大斧用于歌舞之中。在禹的时代,天下洪水泛滥,禹命令民众堆聚土壤、聚积柴草,选择丘陵高处居住。武王讨伐纣王时,用车载着去世不久的父亲的灵柩前去,等消灭纣王后,海内还没安定下来,所以武王就为文王守三年孝,以表示发扬文王的美德,这样才有了服三年之丧的做法。禹时天下洪水泛滥,禹忙于修筑陂塘水库,所以人在早上死去的,晚上就被安葬了。这些都是圣人为了适合时代和客观情况所采取的权宜措施。今天如果只赞美干戚之舞而嘲笑锄锹之舞,只赞誉三年服丧而对一日的丧期进行非议,这就好像只赞美牛而非难马一样,也像用徵音来取笑羽音一样。以一种不知变通的礼法来约束日益变化的社会,就好比只有一根琴弦就想弹奏出《棘下》的乐曲。而根据时世的变化制定相关的礼法,再运用到已再次变化了的时世,就很难做到恰当适宜。如不变化礼法,就会像冬天穿葛布衣、夏天穿皮大衣一样可笑。所以调整一次弓弩上的瞄准器是不可能用它来发射一百次的,同样一件衣服也不可能一年穿到头。这说明瞄准器必须根据目标的高低不断调整,人穿的衣服也必须根据气候的变化不断更换。所以说是“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因此,圣人是根据世道来制定法规,随应时代来治理国家。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祭过天,在梁父山上祭祀大地,这样的帝王多达七十多位,他们的法度各不相同,并不是他们有意标新立异与世俗格格不入,而是因为时代社会变了。因此,不能照搬他们那些现成的法令,而应该效法他们制定法令的原则。而他们制定法令的原则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时世不断改变法令。能够根据时世变化而不断变法,这就是最可贵的。所以,古代狐梁的歌是可以学着唱的,但他之所以能如此动人的奥妙却难以掌握;古代圣人的法规也是可以模仿的,但他们制定法规的缘由却探究不到;古代雄辩之士的辩词是可以模仿的,但他们如此善辩的内涵却是难以揭示的。淳钩之剑也没什么值得珍惜的,值得珍惜的是欧冶子的铸剑技术。那王乔和赤诵子能够一呼一吸、吐故纳新、物我两忘、抛弃智虑、坚守素朴、返璞归真,遨游于玄眇境地,与上天相通而成仙。今天如果有人想学到他们的成仙之道,只知道模仿他们的一吐一吸、时伸时屈的动作,而没有掌握他们涵养元气、修炼精神的奥妙,要想腾云驾雾升天成仙是不可能的。五帝三王他们之所以能不看重天下,渺视万物,把生死看成同一,在于他们怀着无所不容的圣明之心来观照事物的真谛,上与天道为友,下和造化作伴。今天如果有人想学到他们的处世之道,只死守着他们的法典条文,而没有他们那种清静玄冥的精神境界,要想治理天下是不可能的。

【原文】

故曰:“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之巧;得百走马,不若得伯乐之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故天之圆也不得规;地之方也不得矩。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故其见不远者,不可与语大;其智不闳者,不可与论至。昔者冯夷得道以潜大川,钳且得道以处昆仑。扁鹊以治病,造父以御马,羿以之射,倕以之斫,所为者各异,而所道者一也。夫禀道以通物者,无以相非也,譬若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伐楩楠豫樟而剖梨之,或为棺椁,或为柱梁,披断拨檖,所用万方,然一木之朴也。故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体也,譬若丝竹金石之会乐同也,其曲家异而不失于体。伯乐、韩风、秦牙、管青,所相各异,其知马一也。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均也。故汤入夏而用其法,武王入殷而行其礼,桀纣之所以亡,而汤武之所以为治。

【注释】

①闳:广博。②冯夷:相传是河神。③钳且:传说中的神灵。④楩(pián)、楠、豫、樟:都是著名的木材。梨:剖开,解析。⑤拨:剖开,分开。檖:顺。⑥伯乐、韩风、秦牙、管青:都是善于相马的人。

【译文】

所以说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欧冶子的铸剑技术;得到一百匹千里马,不如得到伯乐的相马技术。自然中最大的朴是没有形状的,最微小的道是无法度量的。因此上天的圆形是不能够用规来测量的,大地的方形也是不能够用矩来测定的。古往今来叫作宙,四方上下称作宇。道处在它们的中间,但没有人知道它的具体所在。因此那些见识不远大的人,不能够和他谈论大道;智慧不宏大的人,不能和他议论最高的道。从前冯夷得了道术,而潜入河中成为河神;钳且得了道术便处于昆仑之中。扁鹊靠着道来治病,造父凭着道来驾御车马,羿凭着道成了神射手,倕靠着道成了能工巧匠。在这里,他们所做的具体事情各不相同,但得道用道是一致的。秉受了道而通晓万物事理的人,彼此间是不会产生矛盾和非议的,这就好像用同一个水塘的水来灌溉农田一样,它承受的水是均匀的。现在屠宰牛而制作牛肉,有的做成酸的,有的做成甜的,煎熬烧烤,做出各种各样醇美之味,然而它们都出自于同一条牛。砍下楩楠豫樟,剖开加工,有的做成棺,有的做成柱,砍断分割剖细,所用的地方各种各样,然而它们都出自于同一木头的本体。所以诸子百家的言论,旨意是相反的,但是它们符合道是一致的,这就好比弦乐管乐金钟石磬的合奏乐曲,它们的曲谱各自是不同的,但是都不可能脱离曲谱的乐曲本身。同样,伯乐、韩风、秦牙、管青,他们相马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了解马性是一致的。所以三皇五帝的法令典籍尽管有差异,但他们都得民心是一致的。所以商汤推翻夏朝以后用夏朝的基本法规,武王推翻殷朝以后用殷朝的基本法礼,夏桀和殷纣王用这些礼法导致灭亡,而商汤和武王则凭着这些礼法治理好了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