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广城芭蕾教育理念与方法研究成果

孟广城芭蕾教育理念与方法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桃李杯”比赛的准备工作一进入教学计划,老师和选手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章程中的要求狠抓了基本功的训练,这既是正常的事情,也是比赛对教学的一种压力,更是比赛对教学的促进。这是“桃李杯”比赛的积极意义。这次能代表各单位到北京来参加“桃李杯”比赛,也说明各自都有实力和长处,谁都不是弱者。这些都是上届“桃李杯”赛后各地老师们反思后的进步,也是“桃李杯”比赛的深远影响和对教学的促进。

孟广城芭蕾教育理念与方法研究成果

“桃李杯”比赛的准备工作一进入教学计划,老师和选手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章程中的要求狠抓了基本功的训练,这既是正常的事情,也是比赛对教学的一种压力,更是比赛对教学的促进。比赛是手段,不是目的。各舞蹈院校在参与的过程中,对教师和选手们有严格要求,选手认真地准备,使基本功和剧目的表现力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并激发学习积极性,帮助学校和教师适当调整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使得教学质量更扎实、更全面、更严格。这是“桃李杯”比赛的积极意义。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的学生们对比赛有积极的态度。平时,他们都能和老师密切配合,努力刻苦地学习,但是似乎缺少点主动性,总是被动地不太情愿地跳舞。而一提到“桃李杯”比赛,年轻好胜的学生被这种竞争机制所振奋,都希望技术技能在竞争中得到提高,艺术才华得到展示。也有一些学生是想借比赛的准备机会,在整个学业上突击一下得到提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我不会获奖,但还是愿意得到参加比赛的机会,对我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和提高。”也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我基本功差,我就是想通过比赛好好学习。”他们的思想代表了大部分人对待比赛的态度。作为教师,肯定有教学培养的重点,有了这一批学生的积极态度,以点带面、全盘提高的教学目的就比较容易实现。比赛的结果,不是艺术追求的结束,倒是通过比赛,培养和树立了学生对艺术积极向上的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积极地学习,这就对了。以往老师安排了排练,学生还要晚来20分钟,现在,因为教室不够用,有时没有安排排练,自己还要拎上录音机满楼找教室自己排练;以前巴不得老师少给自己安排节目,现在求老师给自己编节目,或者自己从录像上学节目;以前准备服装头饰、录音带都是老师的事情,现在自己动手修改服装、改造头饰、制作录音带,这是比赛逼出来的进步,也是比赛带来的成长,当然和老师的指导安排分不开。老师和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共同把提高教学质量当作迎战“桃李杯”比赛的生命线,这就是“桃李杯”比赛应该有的实际效果。

通过比赛检查教学质量和水平,这是在比赛的竞争和展现中显示和比较出来的结果。芭蕾舞系选手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也确实与一些上过大学的学生和他与原来中学同班同学相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差距,有的同学在上一届“桃李杯”少年组比赛时还胜过上大学的同学。这次能代表各单位到北京来参加“桃李杯”比赛,也说明各自都有实力和长处,谁都不是弱者。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学校的学习环境,作为培养年轻人的基地,是剧团望尘莫及的。学校对学生抓得紧,管理严,校规校纪和芭蕾舞系制定的奖惩条例对学生就是一种约束和鞭策。1994年开学以来,芭蕾舞系学生没有一个迟到早退、旷课的,这是学习的起码保证。教师的经验也是重要因素,芭蕾舞系的教师,尤其是黄伯虹教授和许定中副教授,他们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所教的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按照高标准的规格要求和技术要求来训练,克服技术不过硬、表演不到位的弱点,发挥规格严谨、整体结构处理好的长处,特别要求了一个演员所必须具备的表演意识和艺术修养。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比赛的需要,更是从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这也是芭蕾舞系整个教学集体的教学宗旨。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方法是出人才的好方法,几个表演专业班的大学生一到剧团就担任主要演员,这次比赛又获得参赛组的几个第一名就是有力的证明,但也要特别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世界上的高水平演员还有很大差距,从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技术能力等诸多方面还要对学生加强教育、训练和锻炼。我们也要向国内外的同行们继续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为我国培养出众多极好的芭蕾舞人才,为推动我国和世界的芭蕾舞教育事业而努力。

通过比赛看我国各院校芭蕾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比赛促进了各院校互相间的学习和交流,大家都在努力改变以往的弱势,尽量取长补短,用新的面貌、新的形象来展现自己,这一点在青年组比赛中有所体现,在少年甲组男选手比赛中最为突出。以往,北京选手是以严谨的规格、稳重的表演取胜,上海选手以高难技巧取胜,沈阳选手以粗犷的气势取胜。这一回,上海选手特别沉稳,以规格取胜,看得出老师在规格的严谨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基本功很扎实,给人深刻的印象。沈阳选手选了《吉赛尔双人舞,看得出表现规格和沉稳都是在选择这一剧目的心理追求,演员也通过这个剧目的排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北京男选手以振奋的激情体现了男子汉的气质,又以奔放的情绪冲击技巧的难度,这也看出老师在改变“自我”上的良苦用心。

这些都是上届“桃李杯”赛后各地老师们反思后的进步,也是“桃李杯”比赛的深远影响和对教学的促进。矫枉过正是改变“自我”不可避免的偏向,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可能只是美好的心愿和梦想,挫折和坎坷才是现实,我对各地选手的进步表示诚挚的祝贺。同时谈一下我的观点,兵家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盯住别人的优势和长处,尽量把它们学过来,但也要认识到自己所长和优势是什么,不能丢掉自己的长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吸取他人所长,结合并发挥自己所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希望我们共勉。另外,我认为我们一面承认俄罗斯演员好,好就好在基本功扎实、表演气魄大,尤其是男演员的表演很有气质,能跳能转,很放得开,不被规格束缚死。我要强调规格不是不要,在训练中必须严格要求,但规格毕竟是为角色服务的,而不是演员为规格而跳舞,有一些男演员过于拘谨在动作的规格上,跳起舞来没有气质。我们的男演员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在非常严谨的规格基础上训练出来的肌肉能力和用力方法肯定是芭蕾味十足的,因为演员通过多年的训练形成了一种本能,成为了自然习惯,开、绷、直已成为他根深蒂固的意识。在创造角色时,我们要在规格的基础上让他尽量放开,在冲击技巧难点时,我们要让他解放思想,这种时候主要看教师的作用了。眼睛是只盯住动作的规格不放,还是能全面指导,启发引导演员理解角色的气质风度,让每一个动作和技巧都适合角色的性格,因为我们毕竟是培养演员,不是培养只会规格的匠人,这一点也希望与大家共勉。

通过比赛,也看到由于章程不细致清楚,在中国舞少年乙组的比赛中失去指导性,陷入脱离教学的混乱。少年乙组是这次比赛新设的项目,参赛选手是学校的中低班学生,年龄也多在14岁以下,理应在剧目上表演一些反映儿童情趣的作品,借“桃李杯”之机,繁荣一下儿童舞蹈创作,可是,由于章程不细致,有的小孩跳起了大人舞,有的甚至表演以结婚为内容的节目,既脱离了他们的教学年级段,也脱离他们的生理年龄段,是很不合适的。芭蕾舞少年乙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变奏”都是一个大舞剧中的主要角色跳的主要舞段,让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跳,他的肌肉能力和表现力都不可能达到要求。要组织他们比赛,只能比课堂,比组合,比现代剧目,节目还必须强调要有儿童情趣,所以恳请组委会对少年乙组比赛章程做认真细致的修改和考虑,对少年甲、乙组和青年组做出不同层次、不同标准、不同要求的规定,尤其对创作节目要有要求,要体现不同组别的年龄段和各舞种的特性风格。创作节目既要有教学意义,又必须有演出效果,还应该有保留价值,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繁荣了演出市场。(www.xing528.com)

这次“桃李杯”比赛要求指导教师写论文,最后又召开研讨会,我认为这是对教学的一种促进,教师有责任不断总结自己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也应该互相学习和研讨教学上的问题,这应该作为制度写进章程。

“桃李杯”举办了四届,也许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指导、推动和促进作用,我们应尽力帮助、支持和完善“桃李杯”比赛,把“桃李杯”比赛办成舞蹈工作者互相学习、交流、欢聚的盛会,在“桃李杯”的旗帜下,我国各舞蹈院校团结起来,共同为我国的舞蹈事业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共同开创舞蹈家们灿烂辉煌的明天。

【原文刊载于1994年第2期《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