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成果

宁夏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成果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南长滩村、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北长滩村、固原市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一组、固原市隆德县奠安乡梁堡村一组、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石佛寺村、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乔区组等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根据宁夏乡村文化保护传承面临的形势、实际需要和发展规律,综合采取濒危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教育传承等多种手段,宁夏各地着力推动乡村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继承中创新。

宁夏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成果

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的灵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切实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的乡村聚落;反映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的乡村建筑;或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

(一)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其中蕴含文化内涵最为深厚的就是传统文化村落。目前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南长滩村、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北长滩村、固原市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一组、固原市隆德县奠安乡梁堡村一组、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石佛寺村、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乔区组等列入中国传统村落。

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南长滩一景(展帆/摄)

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石佛寺村(展帆/摄)

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展帆/摄)

传统文化村落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有突出的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如固原市长城村的周边除战国秦长城遗址外,还流传有白马庙的传说;同时,这里深厚的“东乡文化”令人赞叹,敬奉祖先、孝敬老人、崇尚师道、重视教育、遵守法律、爱党爱国等淳朴民风,还有完善的生活设施、骄人的扶贫业绩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黄河边上狭长的河滩上的南长滩村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秦汉文化层,地层内留有人工铺垫的红色石片基座,还有当时人们在此居住时长期使用过的陶器残片及建筑用瓦数件;此外,在秦汉遗址地层之上向南约70米处的村民院落外侧崖壁处,还发现元、明时期的文化层,并发现了较丰富的粗瓷片等,推测可能是拓跋氏在这里生活留下的痕迹。村里现存500年以上的古树5棵,100~400年之间的古树100余棵。这里依山临河,淳朴的民风民俗,犹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随着国家“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措施的实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传统村落在宁夏乡村旅游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乡村建筑(www.xing528.com)

在乡村范围内建起的一切建筑都可认作是乡村建筑。但是在乡村文旅协同的背景下,这里所讨论的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乡村旅游景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乡村(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本质上是乡土性在岁月流逝中乡土精神和本土文化的外在显现,主要包括乡土的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宁夏的乡土建筑类型并不丰富,其中以居民住宅、寺庙为代表。宁夏地区现存的传统民居宅院很少,它们大多是由致富的地主、卸任后的官员或是事业发达的商人修建,这些人往往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见识广博,因此府邸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除了吸收当地建筑的精髓和地域文化,还融入部分外来建筑理念,形成了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的院落。这些现存的传统民居建筑有合院式的、有城堡式的,融合了合院式民居与城堡式民居建筑特点而又保存相对较好的有董福祥府邸(以下简称董府),位于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它东西长115米,南北宽105米。主体建筑群落占地约1.1万平方米,为我国传统砖木结构,庭院错落,结构精巧,古朴典雅,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董府独具一格的砖雕、瓦雕、瓦当艺术,尽管大多不复存在,但现存的一些仍不失为精品。它不仅是当地地域文化的体现,而且是地域文化发展的积淀,也是宁夏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寺庙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石空石窟寺、禅佛寺等。石空石窟寺俗称“大佛寺”,位于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余丁张金沙村,大佛寺面临黄河,背靠长城,距离县城20千米。大佛寺整体分成上寺、中寺、下寺三个部分,其中中寺是九间无梁寺洞,它是整个石窟的中心。石窟两壁均有各种佛像,分列三排成列,据称共有八十八佛。禅佛寺石窟位于西吉县火寨乡蝉窑村,因其与固原市须弥山相连,又称“须弥山禅佛寺”,为唐朝佛教禅宗派流传圣地。石窟凿造在一座尖顶宝塔式的石峰上,石峰高约120米,石峰东西现存石窟10孔,残存壁画石雕须弥座等。其中最大石窟在距峰顶15米处,呈长方平顶式,当地居民供泥塑神像三尊。在石峰下半部有一石窟,深15米,宽4米,高5米,洞内能容纳百余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塑造一方建筑,乡村(乡土)建筑以其特殊的符号展现不同地域的地貌、气候、文化、建筑材料、构造方式、传统技术等,使得乡村(乡土)建筑在乡村旅游中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等多个门类,在国家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中均有涉及,且数量不菲,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根植于宁夏大地的乡村文化,是宁夏悠久历史的生动记忆和见证,更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与创造结晶。根据宁夏乡村文化保护传承面临的形势、实际需要和发展规律,综合采取濒危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教育传承等多种手段,宁夏各地着力推动乡村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继承中创新。支持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企业,搭建非遗技艺展示和非遗产品展销平台,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服饰、器乐、杨氏泥塑、贺兰砚雕刻、剪纸、刺绣、麻编、二毛皮制作等项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开发进一步丰富,发展后劲有效增强。举办了“探索非遗产品营销新通道——剪纸、砖雕、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对话网络营销”“二毛皮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二毛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对话设计师”两项活动,邀请网络公司、文化创意公司、设计师等,与宁夏非遗传承人开展对话,帮助提高产品创意研发水平、制定产品营销策略、提升项目技艺水平,为非遗提质增效打下了基础。剪纸传承人伏兆娥、刺绣传承人赵桂琴、葫芦刻画传承人陶瑞珍、麻编传承人张璟等一批乡土文化能人先后在镇北堡影视城、银川文化城等地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将优秀的手工制品推向市场。

2020宁夏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作品展 贺兰砚雕刻(展帆/摄)

2020宁夏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作品展二毛皮制作(展帆/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