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乡村文旅协同发展历程简介

宁夏乡村文旅协同发展历程简介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城市出现之日起,乡村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尤其在东西方文化中心的中国和欧洲,乡村文旅协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这一阶段称为现代乡村旅游阶段,这一阶段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二)中国乡村文旅融合的历程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不同,古代东方世界的乡村旅游发展与西方有着不一样的发展轨迹。

宁夏乡村文旅协同发展历程简介

自城市出现之日起,乡村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尽管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人口与资本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但乡村始终代表了与城市文明对立的人类社会中自然、和谐、富有原始生命力的一面,千百年来成为无数城市居民的精神寄托和乡愁之源,从而孕育了乡村旅游活动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相关研究都显示,现今意义上的乡村旅游业是由人类最初的乡村旅行活动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尤其在东西方文化中心的中国和欧洲,乡村文旅协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西方乡村文旅融合的历程

中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使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等许多没有固定主人的大量公有土地被圈占,圈地贵族为了便于管理圈占的领地,往往在乡村地区兴建庄园,带来城市向乡村的人口流动。由于封建贵族生活优越,热衷于狩猎、探险等活动,而这种活动恰恰要依托乡村空间而存在。1079年威廉一世在英格兰南部的New Foster 建设的狩猎场被许多学者看作是乡村旅游活动的起始事件。而中世纪这一阶段被认为是乡村旅游活动真正萌芽的时期。[4]

15世纪末以来,以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崛起为标志,欧洲进入近代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乡村旅游活动受以上因素影响,在这一阶段更加频繁。一方面,文艺复兴孕育田园度假情结。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社会逐步由封建社会过渡至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知识和精神得到空前解放与创造。欧洲建筑与造园艺术逐步达到巅峰,兴建优美的乡村庄园作为第二居所,甚至是主要居所成为一种贵族风尚。英国小说傲慢与偏见》细腻地描绘了19世纪初期英国贵族的庄园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上流社会在乡村庄园中居住、社交、休闲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由于哲学与艺术倡导人性解放、关注世俗生活,代表了天然、自由的乡村和乡村的世俗生活成为艺术作品热衷于表达的对象。如16世纪著名的文学作品《堂吉诃德》对西班牙宁静的乡村田园风光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又如荷兰17世纪兴起的以乡土生活场景为主题的风景画流派等。人们对乡村的关注不再局限于贵族庄园内部,而展现出面向农民朴实生活的乡村人文关怀。工业革命推进交通改善和城市化进程。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末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同时在19世纪美、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也陆续完成。第一,这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使很多人从乡村转移到工业城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心理压力助长了人们对返回大自然的追求;第二,社会、生产的财富不再只是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而是越来越多地流向了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增大了经济上有条件外出去乡村旅游消遣的人群规模;第三,伴随着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火车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5]乡村旅游活动正是因为有了工业革命这一强大动力,才能够从零星的乡村文化旅游活动,向崭新的、充满活力的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

近代欧洲乡村旅游始于法国。1855年,一位名叫欧贝尔的法国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外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舟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清理灌木丛,挖池塘淤泥,欣赏飞鸟,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人民之间的交往,增强了城乡人民的友谊[6]随后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战争给城市和乡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这一时期的乡村旅游几乎陷入停滞。但20世纪20年代,铁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去乡村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奠定了乡村旅游在战后快速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国内旅游学界还是国际旅游学界,一般都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起点。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旅游活动不仅开始恢复,而且需求规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据统计,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内,国际旅游人次与旅游消费额增长了约3倍,大众化旅游现象于1960年开始出现。此后,随着旅游规模的增长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业逐渐成长为世界经济中的“巨人”。[7]随着战后旅游活动恢复,乡村旅游的需求也快速发展。尤其在世界发达国家,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乡村旅游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从功能单一、品质较差的乡村旅游初期产品逐步向功能丰富、注重文化内涵、品质提升、规模扩大、产业联动的现代乡村旅游业转型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称为现代乡村旅游阶段,这一阶段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在现代乡村旅游阶段,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乡村旅游的先行者。当下的乡村旅游产品中,许多起源于这些发达国家,如乡村民宿、葡萄酒庄园等。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文化旅游,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原生态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度假就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的选择,乡村旅游逐渐盛行开来。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乡村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社会活动。

(二)中国乡村文旅融合的历程

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不同,古代东方世界的乡村旅游发展与西方有着不一样的发展轨迹。公元前2000年,东方的文化中心——中国开始了其独特的、内生的城市进程,但是大多数早期城市都是小型的宗教仪式中心,周围环绕着为宫廷服务的手工业作坊。在商周时期,带城墙的大型城镇的第一次发展,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愈发明显,从而萌发了最早的乡村旅游活动。(www.xing528.com)

但在我国,真正自觉开展乡村文旅活动还是在魏晋时期。自魏晋以后,文人士大夫阶层自我意识觉醒,是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正是通过他们的艺术创作,将乡村情结融入文化作品中。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使文人逃向山水田园。中国真正意义上以乡村地区为独立审美对象的文化作品,如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画等,均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时局混乱、干扰不断,文人士大夫阶层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环境,隐置于山野之间。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自然山水间的逍遥游成为魏晋以来士人解脱苦闷、恐惧和孤独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他们希冀通过这种逍遥的精神境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不受浊世的干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沉沦酒乡,避世佯狂。到东晋时期,士人间的风气已不再张狂。他们开始意识到道遥无为虽然可以暂时减轻他们心中的苦痛,但个人的自由与社会存在不能圆融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使他们不得不清醒地面对冲突,因此更加痛苦。采用“无尤无怨”的态度沉溺田园生活,成为人们排遣孤独和痛苦的方式。著名诗人陶渊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创了田园诗派,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名作。因此,可以说魏晋时期乡村旅游活动是在动荡的政治局势下,文人士大夫阶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儒学追求,而转向道家、佛家寻求心理慰藉的方式。在此后一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中,这一诉求始终是士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原因。

唐宋时期士人漫游成为风气。从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延续千年,自此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文人士大夫阶层迅速壮大,并在文化艺术上有了更深的造诣。因此,文人士大夫阶层对多彩旅游的记载可以通过诗词歌赋来进行考证。唐宋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乡村旅游主题包括踏青郊游、寄情山水、社交访友等。踏青之俗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之说。踏青郊游的内容丰富多彩,如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杜甫的“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是在对田园山水描写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而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乡村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

明清时期兴起乡村考察活动。至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仍是主要的乡村旅游者,并更重视对自然山水景观的鉴赏和旅游经验的总结。尤其是明朝国内考察旅行极盛,学术著作成就不凡,成为一种新的乡村旅游形式。如地理学家徐霞客北抵燕幽,东达粤闽,西入滇南,深入乡野自然进行考察,并在旅途中坚持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著成《徐霞客游记》。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全国各地山野中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深入乡村,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些乡村考察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对中国乡村资源的探索,丰富了人们对乡村的认识,是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重要提升。而宋朝开始出现的类似于农家乐的商业行为,在明朝蓬勃发展,甚至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8]进入清朝以后,由于国家对外闭关锁国,对内种族矛盾尖锐,在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下,文人的乡村旅游活动随着商品经济的衰落而逐渐没落。相反,清朝皇族热衷于修建乡村离宫,或许是当时乡村旅游的主要群体。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中国广袤的农村聚集了大约70%的旅游资源,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乡村旅游丰富资源的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发展经济成为整个中国的主旋律,沿海地区和大的都市的工业发展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在市场需求的促动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渠道。我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以1978年台湾苗栗县大湖葡萄园的开辟为开端。在随后的两年间以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形式的观光农场在台湾就达280多公顷,遍布全岛。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首先举办荔枝节,标志着我国大陆现代乡村旅游的开始,此后各地纷纷效仿,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也悄然兴起,如北京大兴的观光农场、广东东莞的年丰山庄、上海孙桥的现代农业区、无锡马山的“无锡太湖生态旅游农业区”、山东泰安的家庭旅游等。北京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自昌平县十三陵地区率先建立观光果园以来,先后建立了100多个观光农业和田园性公园,主要提供农园观光、果园采摘、鱼塘垂钓、森林观光度假、牧场观赏狩猎、乡村民俗文化等旅游项目。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突出原生态特色,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地城市化的进展,乡村旅游发展非常迅速,乡村旅游出现了质的变化,由特定社区的农业观光转向了城市近郊大规模的“农家乐”式的休闲旅游,出现了所谓“城市周边游憩带”,以其低廉的消费,便捷的交通和时尚的主题——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迅速成为城市居民大众化的休闲方式之一。1998年的华夏城乡游,从青山秀水、乡村风情、农村新景、五业兴旺四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原生态环境和文化以及农村发展的勃勃生机。1999年的生态旅游年,提出“返璞归真,怡然自得”的旅游口号,推出观鸟、徒步、垂钓、沙漠探险、登山等原生态体验的乡村旅游活动。2002年的民间艺术游,以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节庆、民间艺术专项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游客,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把原生态的中国民间艺术得以很好的展示,激发了海外旅游者来华旅游的兴趣。2004年的中国百姓旅游年,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浓郁的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色彩,是中国旅游的重要内容,不仅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也备受世界各国旅游者的青睐。2006年的中国乡村旅游年,以原生态的民族村寨、古村镇为重点,促进乡村旅游向深层次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依托原生态的特色,使更多的游客实现了回归大自然的梦想,并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2007年原国家旅游局又确定旅游年主题是“中国和谐乡游”,旨在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大发展。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旨在进一步加大生态旅游产品推广力度、广泛宣传环境友好型旅行旅游理念、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切实满足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新风尚,把我国旅游业建设成为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绿色产业,旅游与生态融合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趋向。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南长滩一隅(展帆/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