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特色与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特色与发展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山学院地处祖国边疆,少数民族较多,其少数民族地域性特点较为明显。2008年、2010文山学院体育学院分别引进了两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教师。表5.2文山学院少数民族体育科研建设情况一览表(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问题1.体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特色与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在很多体育院校及综合师范类院校中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专业规模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在很多综合性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借力本校的优势学科,拓展部分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出现了多元化发展态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指出,积极开展区域性传统体育课程,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人才[6]。更加明确地指出区域性传统体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健身娱乐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着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少数民族体育作为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作为身体练习的主要手段,也可以塑造学生健美形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7],将少数民族体育纳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而且对民族文化传承更具意义。

文山学院地处祖国边疆,少数民族较多,其少数民族地域性特点较为明显。2009年,体育学院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及地域性特点,以把握传统优势、突出民族特色为理念,开始增设少数民族体育课程。以下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的路径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结构、凸显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特色作理论探讨。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的出发点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课程建设的质量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8]。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边疆地区中小学有着良好的地域基础、民族基础及较强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及专业发展需要,我们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不仅能够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课程的地域特色和学院优势。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必修课程,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规程、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学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即作为选修课存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仅能解决地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基本问题,也能作为学生身体锻炼的主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引导学生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创造力,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

表5.1 文山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少数民族体育课程设置情况表

从表5.1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设置上由技能课程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突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在课时分配上侧重于技能,突出了体育专业特性;在考试方式上较为灵活。以上每门课程有着各自的功能,各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又有所差别,它们之间的差别化及相互联系演绎出系统的功能,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专业培养中具有的运动技艺功能、运动文化功能以及运动教育功能。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师资建设

稳定的任课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依据体育学院课程建设管理规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初任教师需要岗前培训、“传帮带”培养后方可承担该门课程。2008年、2010文山学院体育学院分别引进了两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教师。同时学院鼓励和支持具备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积极从事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及教学工作,并根据课程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落实。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堂建设

按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和特点,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分为娱乐类、健身类及宗教类等。依据体育学院课堂建设要求,把学生置于课程的核心,任课教师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与民族文化恰当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的吹枪课,吹枪源自苗族打鸟的生产生活实践,教师需要改进教学器材,将本源的打鸟“子弹”进行改造,同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符合课程要求。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实践基地建设与体育竞技比赛

2010年,在文山州民委、体育局的支持下,文山学院体育学院设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蹴鞠和高脚竞速项目的训练基地,同时文山学院体育学院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开展了板鞋、射弩、吹枪、陀螺等项目,并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实践基地。在保证经费的情况下,文山学院体育学院在文山州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9金、14银、12铜,团体总分位居全州第三和表演项目获三等奖的好成绩;在云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3金、2银、4铜的好成绩。从获奖的项目上来看,主要是吹枪、蹴鞠和板鞋,获奖面较窄。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研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体育科研将会从纵深、横向两个方面加速发展,单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研已经很难解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的重大问题,多元化研究是必然趋势。文山学院体育学院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和团队优势,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切入点,首先引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专门人才,其次培养学科带头人,再次通过对外交流、学科团队建设为基本建设途径,以社会实践、田野调查为基本桥梁,以成果为支撑,依靠课堂教学核心,筑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研发展基础。

文山学院体育学院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科研水平迅速上升,三年来完成并发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论文60余篇,主编教材1部,通过科研团队努力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云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3项、云南省教育厅指导项目以及文山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等9项,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10篇。课题与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其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课堂教学的研究;最后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的研究。

表5.2 文山学院少数民族体育科研建设情况一览表(www.xing528.com)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文山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包含了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独立实践课程,其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独立实践课程,并没有反映出文山学院的办学特色定位,即地域性、民族性、开放性特点。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主要移植了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实际上体育教育专业是将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独立实践课程进行了大拼盘,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来说,比较实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课程深层次的问题是缺乏地域性、民族性的专业特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其他同类院校的课程体系有些雷同,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缺乏针对性。

2.少数传统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脱离,不利于实现文山学院的办学特色定位

现行少数传统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呈现出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对应,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体育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9]。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目标构架的一个基点,是为总目标服务的。在这方面,文山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明显存在较大的缺憾,未能体现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特殊性。从实现文山学院的办学特色定位来看,也未体现课程在弘扬地方民族文化所应担负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因此,有待进一步摸索、实践与完善。

3.地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单一,不能凸显学科交叉性,不利于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及文化传承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专业必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规程、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学为专业选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方面是体育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体现出体育技能的性质,更包含着民族文化学、民族人类学、民族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课程发展的深层次角度来看,缺乏交叉学科的支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只有其形,而缺少其内涵。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缺乏时代性

随着通信手段的发达,信息交流的便捷,民族传统体育为更多的学生及大众所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所富有的民族性、区域性、娱乐性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是时代体育所不具有的[10]。利用现代媒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适度宣传,利用现代体育手段对之加以适当创新、改造,将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专业的发展、地区的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发展途径

1.围绕文山学院办学特色定位:地域性、民族性、开放性,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特色

基于文山学院地域性、民族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定位,进一步挖掘、整理文山州区域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及文化,深刻研究其民族传统体育及文化产生、发展的机制及其教育功能、社会功能,进而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教学体系,并付诸实践。这不仅有利于专业发展、文化传承,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办学特色。

2.发挥自身地方性大学的优势,依托本校其他学科的优势,在培养模式、学术研究、教学资源等方面寻求共域,借力发展

学科的设置不可盲目地模仿他校,应在本校学科群中,在不同学科群间建立互惠发展的“共域”,借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只是单纯的体育技能的习得,学习者还肩负着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只有从不同学科层次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与传播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除了体育学方面的知识,还包含了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文山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高校,开设了不同学科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仅要发挥文山学院地方性大学的优势,依托文山学院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优势,在培养模式、学术研究等方面寻求合作,进而实现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特色的课程资源共享,提升学院办学特色。

3.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机制

就目前情况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还处在初级阶段,其教学未形成规范系统,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发展。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力度与深度。其次,必须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为课堂授课提供基础保障。最后,还应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评价机制。

4.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价值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日益重视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育学科的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学科的理论为支撑。学术队伍的建设应强化综合型人才的引进及培养,以期通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价值。

5.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

与兄弟院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有效途径,特别强化在教学机制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争取更为广泛的调研样本,提高研究的效度与信度,逐渐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与文化传承的辐射面。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极为丰富的体育养分,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是民族文化传递的纽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担负着培养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和体育科研专门人才的任务。这正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走向世界的基础和希望。文山学院体育学院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体系开展了有益尝试,但总体上来看文山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采取边实践、边研究、边优化、边完善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