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主导型乡村人居环境: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

工业主导型乡村人居环境: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厂村共生型因大量的土地流转改变了农业土地空间结构,进而工业用地不断吞噬和压缩农田及自然水体,部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厂村分离型乡村生态环境良好,未因工业发展受较大影响。工业主导型乡村中厂村混杂型、厂村共生型乡村的人口结构及来源复杂,人员流动性大,村中的在地性文化一般无法继承。

工业主导型乡村人居环境: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

宏观上,乡村聚落空间通常围绕工厂与乡村空间组织关系展开,一般分为厂村混杂型、厂村共生型、厂村分离型。厂村混杂型乡村因用地混杂和多年的小作坊排污不当,其内部空间呈现出不同程度上的自然生态环境脏乱差,如排水混乱淤积、固体废弃物或工厂废料随街可见等。厂村共生型因大量的土地流转改变了农业土地空间结构,进而工业用地不断吞噬和压缩农田及自然水体,部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厂村分离型乡村生态环境良好,未因工业发展受较大影响。

工业主导型乡村中厂村混杂型、厂村共生型乡村的人口结构及来源复杂,人员流动性大,村中的在地性文化一般无法继承。极个别乡村因为工业产业的集聚性及单一性,而对周边地域而言具有特殊性,从而衍生新的在地性文化,这类文化因产业发展而生,是否能得到继承取决于产业在其辐射大区域的兴衰。厂村分离型相较于以上两种类型,能一定程度上的保持其原有在地性文化。

工业主导型乡村的产业经济主要由集体经济分红、土地流转收入、私房租金、个人劳务所得构成。相对应的其经济产业模式便有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集资建设厂房商业设施等集体物业出租获利分红和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发包流转农地出租进行规模化经营。另外,随着大量务工人员的涌入,房屋租赁也成为村民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大多数本村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在本村企业或者邻近城镇企业打工,少部分村民自己创办小作坊或外出经商。工业主导型乡村的另一条经济发展道路是在工业兴盛时期名噪一时,现在却逐年衰败的乡村转向发展工业景观游览体验产业,变为商旅主导型乡村。

工业主导型乡村在人口和就业方面相较于普通乡村的空心化问题,从人口结构上反而呈现出本村人口的“溢出”和外来人口的“流入”。从人口结构角度分析,大多数村中年轻人因村产业的更新动力较弱且结构单一,而多在邻近城镇就业并生活居住。村里的中老年人群迁居意愿较弱,多数仍在村中生活;外来人口受乡村临近城镇、交通便利、企业不断扩张吸引,进村务工并就近居住。

工业主导型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多放在工业相关的服务设施建设上,村民的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善。由于资金问题,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排污设施常与工厂无互通。由于厂区常邻近交通干道,而主要的商业服务设施也集中在交通干道沿线,导致大多工业主导型乡村因厂区密集侵占土地而休闲游憩活动场所减少并且必要的服务设施也无提升配套。总体来说,此类城郊型乡村的福利性公共服务设施较为欠缺,但由于外来人口的消费需求,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www.xing528.com)

微观上,工业主导型乡村的人居行为特征呈现出多人“混租混住”的居住行为,通常面临人口流动性强、人员不稳定、居住需求不易满足,最终出现外来人口在村家庭的持续发展问题;消费需求及消费能力分异明显,从而引发不同的消费行为;因外来人口缺乏有效融入村集体的机制,村中交往行为多以厂内工友交往和村原住民老年人群之间邻里交往为主。

工业主导型乡村的居住空间多为村民的低层私宅或工厂企业给务工人员配套的多层职工住房。村中中老年人群占人口比重很大,均需文化空间及医疗空间,而外来务工的村中居住人口更需要商业空间,这种供需的错位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给村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服务设施合理配给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动,村中居民对公共活动场地、环卫及景观游憩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但改造资金往往是这些需求的阻力,使大部分乡村有改造的想法,却无法着手改造。

制度上,工业主导型乡村大多走“产村融合”的道路,针对工业用地碎片化、土地效益低、基础设施配套缺失、污染物处理不达标等问题,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空间、社会、产业等多元整合互动及土地集约节约。同时,不断努力推动“产村一体化”发展,从功能一体化、交通一体化、设施一体化、规划一体化着手,促进居住与厂区在生产、生活、生态中的互补,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