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实践成果展示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实践成果展示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策的支持和农民建设家乡积极性的提高,为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铺好了基石。近年来,湛江市广泛开展以“四通五改六进村”为载体的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对建设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目前,该市规划建设生态示范区3个,建成生态文明村380个,形成了湛江市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的新亮点。鼓励创新、因地因时制宜、尊重群众选择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才有生命力。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实践成果展示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逐渐形成了丰富、系统、深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也是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改善的基本要求。此后,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以实。

政策的支持和农民建设家乡积极性的提高,为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铺好了基石。很多敢为人先的农村建设带头人,为我们的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积累了大量的优秀经验。

(一)江苏华西村实例

江苏华西村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轰轰烈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而华西村村委认为,华西村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分田到户不符合华西的实际。因此华西村从实际出发,没有实施分田到户,而是搞起“集体承包”,即由30名种田能手承包了全村500多亩良田,富余劳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去。正是这一实事求是的做法,较早完成了华西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华西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五大以后,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有关部门明确提出要“抓大放小”。而华西村根据其村办企业的实际,提出“抓大扶小”“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对关系华西经济命脉的毛纺、钢厂等大企业抓住不放,将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对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予以资金扶持,增强其竞争力,大的工程建设项目果断地“放”给大家参与投资,使大中小各类企业都焕发新活力。

无论是坚持“集体承包”还是“抓大扶小”等,都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实事求是地将理论与实践、大政方针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衍生出创新之举,从而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华西村既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村民之间的差异没有贫富,只是富裕程度的不同而已。中心村村民平均年收入达到8000美元,资产最少的人家有100多万元,最多的将近千万元,“住大房子,开小车子”,村民的别墅都在400平方米以上,村里仅小轿车就有400多辆。不论是基础设施硬件的配备,还是文化娱乐休闲设施的完善,华西村的人居生态环境都走在了全国乡村,甚至一些县城的前面。

(二)广东湛江实例

广东湛江多模式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近年来,湛江市广泛开展以“四通五改六进村”为载体的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对建设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广大乡村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湛江的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从遂溪县起步,逐步向全市铺开。几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创建形式和方法,形成比较成熟的三种模式。

1.“徐闻模式”,实施“千官扶千村、万干齐回村”工程(www.xing528.com)

徐闻县动员本县干部回乡挂点,发动群众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回乡干部深入乡村,与农民共谋划、同奋战,引导和帮助解决生态文明村创建中的各种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热情,促进了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几年来,全县共组织10000多名干部(其中副科以上领导干部732名)回村发动群众建设生态文明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638个,占自然村总数50.6%。

2.“吴川模式”,实施“回归”工程,建设乡村人居生态环境

吴川市根据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的实际,发动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家乡创建生态文明村,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建设,回报家乡百姓。2000年以来,该市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资5亿多元,其中个人捐资50万元以上的有120多人,个人捐资最多的达2000多万元。创建了文明村803个,占自然村总数50.7%,其中林屋村、芝蔼村、蛤岭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山溪洋等6个村庄被评为省文明村。

3.“廉江模式”,实施“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工程

廉江市依托当地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成片规划,建设生态示范区。为了加快示范区建设,引导村企共建,发动群众“三拆三建”,即“拆残建绿”“拆旧建新”“拆乱建路”,对旧村场进行改造。目前,该市规划建设生态示范区3个,建成生态文明村380个,形成了湛江市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的新亮点。对于许多地方来说,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尚是新鲜的事物,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显然十分重要。湛江三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和核心精神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创新、因地因时制宜、尊重群众选择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才有生命力。

(三)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例

2003年开始,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把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作为突破口,至2007年,经过5年的努力,对全省10 303个建制村进行初步整治,并把其中的1 181个建制村建设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